新闻评论进行时:实践、互动、鲜活的写作理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新闻评论的价值及基本原则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文体的一种,广泛地见诸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这就要求新闻评论必须能对社会产生积极意义,这也是新闻评论的价值所在。

评论价值是指评论对象具有被评论的价值。涂光晋认为,评论价值在新闻价值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特征的基础上,应该还需具备紧迫性、时宜性、重大性、可开掘性、普遍性、紧密性、典型性、启示性的特征。

要使评论具有价值,从我看来,评论写作需要满足以下四个基本原则:开辟民意表达路径,实现言论自由;解读“疑、难、杂”点,提高认识能力;阐明立场与原则,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开展舆论监督,抨击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

(一)开辟民意表达路径,实现言论自由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这一自由在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9]

以前,传播技术不发达加上公众思想观念、认识程度相对落后,使公众民意表达、行使言论自由权利并不积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推进,公众的思想观念以及认识程度获得多元变化、空前提高,对于参与、认识一些党和国家、社会的活动表现得尤为迫切、积极。这从你们现在一有时间就愿意刷微博、微信也能看出端倪。

除了新媒体为公众民意表达开辟了一大块疆土外,传统媒体也与时俱进,像报纸大都开辟了读者来信评论等栏目,接纳普通公众的新闻评论稿件。这些变化使你们能够将自己感兴趣或亲身经历的事件、现象等有了可以评论、言说的载体。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在促进实现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对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以《南方周末》评论板块的评论为例,我们从评论的关注对象以及作者身份都能够看出,开辟民意表达路径、实现言论自由对于新闻评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新闻评论对开辟民意表达路径,实现言论自由的推动、促进作用。

建言贵在“精”

2015年2月27日 《南方周末》 陈明

每年两会过后,都会有大量人大议案、政协提案被分发到相关部委要求答复。然而我们收到的议案、提案存在着很多奇怪的现象,说几个我参与办理过的例子:一位委员每年都在关注资源环境领域非常专业的问题,头一年是农业面源污染,第二年成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后来还专门就转基因问题向中央领导写信反映,而这都不是他的专业领域,他实际是一位资深医师,出过十几本医学著作;还有一份提案,其中内容与我们自己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惊人相似,导致我实在难以找到新的口径去答复他;另有的提案直接要求给予某个村落、某个企业直接的财政支持,关注范围未免过窄。其他像提案内容雷同、建议毫无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更是平常。我们认为,议案提案在精不在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作用,就不能硬性要求每个代表委员一届任期要提多少篇,而要结合每个人的专业特长组成调研组,哪怕5年研究透一个问题,那也称得上是尽心履职了啊!

(作者为农业部公务员)

感受另一种“牛”

2015年2月6日 《南方周末》 王怡文

从小到大,长辈们总在说:华师附小牛啊,广雅、执信牛啊,有多位出身北大、清华的同事牛啊。嗯嗯,真牛。

2015年1月24日,我去香港亚洲国际博览会考SAT(美国的高考)。据说,出国留学的高中生每年都在数以万计地增长,我原本对此毫无概念;坐在几千人的大考场里,我才意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同龄人都在憧憬另一种“牛”。在高中国际班,你进耶鲁、普林斯顿才牛呀。

听说有国内名校毕业生看不起二本、三本的,为什么?借用英国学者彼得·伯克的话来说,就是心态褊狭(或曰孤岛心态),总以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而心态褊狭的唯一救治之道是走出去,不管是永久还是暂时。我可不要那种孤岛心态,我期待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接触更多样的文化,结交世界各地的好友。所以,我也打算走出去,争取将来带回一种新的观点,一种建设性的精神。

(作者为广东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

再从我们同学的投稿范围以及被录用媒体的广泛性,也能够看出同学们意见表达路径的多样化和自由化。你们之前的学兄、学姐,有的评论被《工人日报》《新京报》《湖北日报》《烟台日报》《现代快报》等纸媒刊登,有的评论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网、红网、荆楚网、四川在线等网媒刊登,当然这里列举的只是九牛一毛。

(二)解读“疑、难、杂”点,提高认知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面推进,媒体热衷于将一切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举措等内容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载体传递给公众,于是公众每天面对的都是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讲究的是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使媒体的呈现内容主要是对事实的叙述,缺少对新闻的深入解析来帮助公众准确理解和认知这些新鲜事物的疑、难、杂点,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状况,就是一般的公众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造成这一状况归根结底是因为公众在通过媒体实现知情权后,因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性,使他们处在一个只懂皮毛、无法真正认知事物本质的状态中。

为了帮助公众解读疑、难、杂点,提高公众认知能力,这时就需要依靠新闻评论。新闻评论能够通过对新鲜事物疑、难、杂点的解读,解除公众的疑惑,帮助公众洞察事物的本质,甚至也能通过进一步的理性分析,为公众指明前进道路。但在这一方面,可能你们并不能完全驾驭,因为你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也处于一个相对贫乏的阶段,只有经过长时期的知识汲取和写作训练才能在这一解读“疑、难、杂”点,提高公众认知能力的意义层面上发光发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那很多公众,可能也包括你们当中的部分同学,并不能完全理解该《决定》的意思,甚至有人认为它蕴含的精神就是要搞“宪政”。为避免这种错误认知在公众中传播开去,媒体有必要向公众分析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与“宪政”的关系,于是《光明日报》及时刊发了一篇题为《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与“宪政”是两码事》的新闻评论以澄清是非界限,以正视听。

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与“宪政”是两码事(节选)

2014年11月17日 《光明日报》 王曾

有人认为,“宪政”只是一个名词,资本主义也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既然资本主义有宪政,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宪政。确实,宪政是一个名词,但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经过西方学者的反复阐释和演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意识形态色彩十分鲜明的名词,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如同“冷战”“洗脑”“普世价值”“极权主义”等名词一样,人们一提到这些名词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想法,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西方观点走,很容易落入西方的意识形态话语陷阱。这些名词如同被浓墨染过的白纸,无论怎样擦洗也难以恢复原样,因此还是不用为好。况且我们党在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已经积累和形成了许多能够准确体现我国政治法律制度本质和特色的概念,比如人民民主、协商民主、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等;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现在放着自己的好东西不用,为何反而要拾人牙慧,做西方话语体系的传声筒和宣传员呢?

中国之所以不能搞西方宪政,有着充分的理由。首先,是基于西方宪政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暴露出的问题。它本质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决定着社会政治机器的运转,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西方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其政治制度模式依然弊端丛生、沉疴难除。甚至一些西方有识之士也承认,近年来西方制度正面临深刻危机。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美国当前陷入一种恶性均衡,由于传统制衡制度不断根深蒂固且越来越僵化,有很多政治制度日渐衰败。英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认为,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阻碍了国家治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认为,西方民主正在经历艰难时世,民主常常与债台高筑、运作失灵等联系在一起,金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影响力。其次,是基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移植西方宪政的惨痛教训。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国家的策动下,都曾试图通过西式民主之路来实现繁荣发展,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非但没有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陷入了无休止的动荡与混乱。一些国家在形式上建立了多党制和代议制民主,但实际上却成为四不像的怪胎。在政党纷争中,这些国家往往出现政治碎片化和无休止内斗的局面,民主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人物争权夺利的幌子,选票争夺使政治被选举绑架,一些党派选举失利后,拒绝承认选举结果,诉诸街头政治、流血冲突甚至政变手段改变现任政府,从而使国家政治陷入“翻烙饼式”权力更替的恶性循环。

总之,在民主法治建设问题上,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对于西方好的东西要积极吸收借鉴,但是,学习和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决不能照抄照搬,决不能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三)阐明立场与原则,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但是,你们要知道,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并不意味这个共同意见就是正确、全面的,必须时刻明白,舆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错误、片面的可能性。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展开的评论,区别于新闻报道的传声筒角色,往往能够通过观点直接影响舆论走向,因此新闻评论也是新闻文体中能对舆论产生最大影响的体裁。作为新闻评论作者的你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认识到舆论可能存在缺陷,把“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最大追求。要做到这一点,你们要自觉运用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原则,注重开展科学、辩证的分析,时刻把握舆论的正确走向,不轻易被卷入某些错误、片面的舆论旋涡,最终写出具有正确舆论导向的评论。

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意味着维护社会稳定。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漏,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中国大陆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谣盐事件”中“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和“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的说法在公众中引发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对于这一状况新闻评论作者应该及时辟谣,利用科学、辩证的分析,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走向。北方网的评论作者闻天语在“谣盐事件”中就成为将舆论引回正路的众多新闻评论作者之一。

“谣盐”因何而飞(节选)

2011年3月18日 北方网 闻天语

昨天晚上,我远在四川老家的母亲给我打电话,问我“你买盐了吗”,又说不少亲朋邻友都忙着囤盐——我听后大惊,忙问母亲她是否也跟风了,她老人家回答:四川人吃的都是自贡的井盐,跟海边儿没关系!

事实上,不仅四川人吃的是井盐,目前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盐绝大部分都是井盐、湖盐,比如单单察尔汗盐湖500亿吨氯化钠,就可供全世界食用1000年,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海盐受污染而没有盐可吃的问题。那么,为何这“谣盐”还是会满天飞?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有关。此次的碘盐抢购潮最初源于日本的一则报道:服用碘化钾可以防辐射。而碘盐中正好含碘,所以人们会误认为碘盐可以预防辐射。我们且不说当前我国受到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也不说专家已经说明碘化钾是受到污染时才需服用,单就常识来说,碘盐也和碘片不一样,每公斤食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要想防辐射,每天就需食用3公斤以上的食用盐——谁能这样吃盐?莫怪网上流传出这样的段子: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齁死了,盐没用完。

“谣盐”之所以飞得这样快,也与民众的从众心理、“随大溜”心态有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大家都买了,我买也不吃亏”,这样的心态很普遍。通过微博、短信,不少人都看到“盐慌”,听到“谣盐”,看到别人在抢购食盐,于是自己也跟着疯抢。其实,当年“非典”时期人们也曾抢购过板蓝根、白醋,但最后事实不也证明了,这样的抢购完全没必要,实属荒唐。

且不论“谣盐”因何而飞,我们寻找谣言发起的根源,是为了查找事件的真相,更是要从中寻找应对的方法。有论者认为,核恐慌、“谣盐”传播是由于信息不公开、政府公信力不够,但我们可以看到,本次日本地震及核泄漏危机,中国政府和媒体在信息公开和新闻报道方面,比过去更加透明全面,而在食盐供应、制止谣言方面,出手也是相当迅速。可见,本次的“谣盐”风波,与国民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须知,政府有政府的职责,公民也应有公民的态度,我们不应要求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忽视了自身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政府的职责在于信息公开、打击囤积炒作,公民则应秉持常识与理性,认真分辨谣言与真相。以往的“地震谣言”“爆炸谣言”等事件已经告诉我们,在面对谣言时最好的态度就是不信谣、不传谣。若我们能够坚持这样的理性与常识,那么,无论是“谣盐”还是以后的谣言,都不会再满天乱飞。

点评:标题醒目,主题鲜明,语方顺畅,短小精练。

《警惕舆论暴力的“霸气侧漏”》是一名学生的作业,新闻评论虽然并不成熟,但这篇评论却以“学生给女教师打伞”事件作为切入点,援引各种论据,向我们清晰地呈现了舆论强大的威力。我也试图通过这篇评论提醒你们,成为新闻评论作者虽然能具备较大话语权,但需要谨慎使用,避免成为舆论暴力的推波助澜者。

警惕舆论暴力的“霸气侧漏”

金星

近日,一组学生给女教师打伞的照片在网上爆红,引发网友热议。照片中,一名身穿校服、背着书包系着红领巾的男生高举着伞为一女子遮阳,女子则戴着墨镜,挎着包,拿着扇子,神态怡然,网友气不过称其为“最霸气女教师”。(《新京报》5月6日)

网友认为该教师行为恶劣,缺乏师风师德,就任性地给人家贴上“最霸气女教师”的标签,透着浓浓的讽刺意味,不免有舆论暴力之嫌。虽然从图片上看,该名女教师的行为的确有点“霸气侧漏”,但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否可能是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或是单纯地“讨好”老师?具体的情境我们不得而知。在事件不清晰的情况下,舆论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呢?引一位评论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给老师打伞,不妨再等等看”。

如果说事件中的女教师被舆论暴力的程度不算重的话,那么在近来接连发生的舆论焦点事件中,暴力舆论可谓是大展身手。“躺枪”的扬州路国培,被网友人肉搜索误指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前出师表》石刻上恶意刻上“路培国一游”的字样,这不仅对其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还无故损害了其曾经就读的扬州大学的名誉;云南骂人女导游,可怜做了“出头鸟”,被舆论之枪狂轰滥炸一番之后失去了工作,而舆论却转向探讨旅游行业的潜规则去了,不会再在意她这个小人物的一把辛酸泪;先是被愤怒的男司机当街暴打,后又被网络舆论“暴打”的女司机,被网友人肉搜索出以往的违规记录、不文明驾驶行为甚至是开房记录,迅速偏离原本的事件的舆论,转而攻击她“该打”“打了活该”……

舆论暴力可以有“夺人眼球”的作用,但很难有一针见血的功效。移动终端的网友们为图一时口舌之快,不会去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在事件不清晰的情况下盲目地对当事人进行舆论讨伐,或者在事件已经清晰的情况下不懂得适可而止,让身处舆论旋涡之中的当事人,只能为公众舆论之刀俎所“鱼肉”,没有喘息的机会,往往会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无论什么时候,暴力都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战争是暴力的一个显著表现形式,即使是出于爱国或出于任何正当理由所发动的战争,也会带来生灵涂炭的残败景象。暴力舆论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发生在我们指尖触手可及的暴力舆论,不管是对事件的当事人,还是对暴力舆论的参与者,甚至对整个社会言论生态,都是一种伤害。

暴力舆论止于智者。舆论暴力也是一种暴力,任何事件我们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重大舆论事件,遏制虚假信息和暴力言论所带来的舆论暴力,关键还在于权威信息的及时、准确公开,这就需要相关专业机构、司法行政等公共职能部门和主流媒体三方面都能够积极作为,及时准确地把脉事件并公之于众,防止喧哗浮躁的舆论走向暴力之路。

另外,作为舆论主体的网友们也要注重就事论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件事情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要以人肉搜索爆料当事人的隐私为炒作噱头,不要牵扯到其他与本事件不相干的事情而使舆论偏离方向,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唯恐天下不乱,更不要用人多势众来“绑架”身处舆论旋涡之中的当事人。

舆论暴力为何存在?社会一些奇观异象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令人“不能忍”。在事实真相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妨再耐心等等,等待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和专家权威性的调查结论,然后作出理性的评判,发出有“建设性”的言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舆论当然可以霸气,但是更要警惕舆论暴力的“霸气侧漏”,这不仅是对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的一种尊重,更是对每个公民的一种理性关怀与人文关照。不要快了口舌,却寒了人心。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

点评:标题直点论题,有气势,有力度。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全文语言不够精练,有些拖沓。

(四)开展舆论监督,抨击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

舆论监督是指舆论主体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釆用多种传播形式和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形态,表达和传播有一定倾向的议论、看法、意见及观点,以实现对现实社会运行中的一种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其中尤其以新闻评论实施的这一行为被公认为是最有力量的,体现出强烈的权威性、批判性以及针对性,能够通过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形成强大舆论压力。

目前新闻评论很少针对某一具体事件和人物进行批判、批评,主要是综合性地针对某一类问题进行评论,主要是因为新闻评论的权威性、批判性和针对性往往能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着力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等问题”,对此人民网刊发评论《绷紧党纪国法的高压线》,综合地评论了这一问题。

绷紧党纪国法的高压线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系列评论之三

2015年4月29日 人民网 严力

凡事有立必有破,“三严三实”的对立面则是“不严不实”。近日,中办印发的《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着力解决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党不忠诚、做人不老实,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等问题。这一部署很有现实针对性。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矩,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一种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能不能守纪律、讲规矩,是各级干部政治品质的试金石。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5年3月,全国已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82693起,处理党员干部10904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456人。这些数字,一则说明了中央抓作风、正风气的坚定决心,一则也说明讲规矩、守纪律还面临现实挑战。另一方面,看看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个个腐败案例,一些地方、领域出现的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常常暴露出规矩落空、纲纪废弛的普遍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偏离规矩就会走歪了”,从陆续公布的官员忏悔录中,一些人腐化变质,往往是从违反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事实证明,思想上放松了纪律和规矩这根弦,行为上就会任性妄为。规矩不严、纪律不行,成为很多腐败现象的源头。

现实中,有的干部权力膨胀,不把党纪国法放在眼里,平时不学党规党纪、法律规章,用权就违法行事、以权压法,甚至徇私枉法、贪赃枉法。还有一类人,虽然平时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大会小会讲廉政、讲法治,实际上心里想的是另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成了阳奉阴违、人格分裂的“两面人”。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落马后,述说了自己贪腐堕落的心路历程:“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失去了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人前讲党风抓廉政,人后搞交易收贿赂,最终东窗事发。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一个领导干部心中无党纪、眼里无国法,必然“踩雷”“触电”,一步步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因而,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破解“不严不实”的问题,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绷紧党纪国法的高压线,在思想上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各级干部心中有戒,时时刻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除了思想自觉,加强制度约束也很重要。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任何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则就会导致破窗效应。在正风反腐不断深入的形势下,进一步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就应该坚持刚性执纪、铁面问责,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依规依法惩处,让那些“两面人”演不下去、混不下去,才能使党纪国法的高压线通上高压电,树立起制度和法律的权威,为各级干部修身做人用权律己“从严从实”打下坚实基础。

点评:标题与内文联系不够紧密,没有讲清楚国法的高压线是什么。全文逻辑比较乱,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想到哪说到哪。

对你们来说,要挖掘针对某一未被披露的事件、现象或问题展开舆论监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一般也不会在课程开始阶段就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但你们可以“曲线救国”,也就是选择已经被记者曝光的事件、现象或问题展开新闻评论,通过新闻评论加强舆论监督的效果,这一行为对于肃清社会一些毒瘤也是具有重大帮助作用的。比如,下面这位学生就以贫困县的县庆活动强令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款”,并加速建设“献礼工程”,由此引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强烈不满的新闻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撰写了一篇新闻评论,试图通过这篇新闻评论促进相关方面展开舆论监督。

县庆更要“限庆”

2005年7月27日 《南国早报》 吴向阳

一个地处边疆的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却为了即将到来的20周年县庆活动,强令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款”,并加速建设“献礼工程”,由此引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2005年7月26日《新京报》报道。

一个穷县,竟大手笔地打造县庆,速造“献礼工程”。据了解,金平县凡是“吃皇粮”的都被要求“捐资”,标准为一般干部60元,副科级干部100元,正科级干部150元、副处级200元、正处级300元。除此之外,还要企业埋单。而这样的结果造成民怨纷纷。县庆究竟为谁而庆?我认为,这样的县庆只是养了领导的眼而已,遂了县庆,苦了百姓,因此,县庆更要“限庆”。

笔者并不反对节日的庆祝,认为节日庆祝也有必要搞。但节日庆祝也应该有底线,就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实际上,金平县的县庆远远超过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之所以这样,也是领导的官本位思想作怪,忘记常说的“以民为本”,只顾为自己脸上贴光,浑然不顾生活仍然困难的群众。

在官员的眼里,也许节日就是用大钱营造大气氛。看看这些献礼工程,接受来宾参观的那兰电站、举行县庆活动的民族体育运动广场等,这有多少和百姓的切身利益沾边?全是为了县庆应景而作。试想想,这样搞出来的节日庆祝能让百姓关心,让百姓高兴吗?更不必说为了县庆强行拆迁,逼得群众无处可归。一句话,这样的县庆只是为了少数领导出风头,损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节日庆祝应节约,县庆更要“限庆”!提倡节俭过节与营造节日气氛并不矛盾,从广大普通百姓的角度说,最好的庆祝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以民为本,做到了这些,要比搞那些只重形式而无多少实用价值的“花架子”活动实惠得多,也更能赢得百姓的掌声和信任。

(作者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2002级学生)

点评:标题比较醒目,一语中的,提炼的论点较好,语言有点不够严密。

除了报纸、广播、电视这类传统媒体依旧作为开展舆论监督的保有根据地外,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开拓舆论监督路径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某些顾虑,如微博反腐等,使舆论监督能够为普通公众所掌握,使监督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具备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公共性等特点,同时还能反作用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使它们不得不向更加深刻的层次前进、发展。

【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概念

台湾报人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录,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意见。”[10]

著名评论工作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范荣康:“新闻评论就是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却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11]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新闻媒体或作者个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12]

刘根生:“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工具对当前重大问题和典型新闻事件进行批评论说的议论文,是新闻媒体上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专栏评论、述评诸种评论形式的总称。”[13]

曾从事媒体评论工作、现在执教新闻评论课程的学者马少华:“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1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

丁法章概括了以上六位大家的归纳:“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社评、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16]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17]

【课后练习】

请根据一则热门新闻,在报纸或网络中搜索相关新闻评论,并将新闻与评论进行对比,强化自己对新闻与评论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243页。

[2] 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第11页。

[3] 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第11页。

[4] 王君超:《“马航事件”国内媒体的报道问题出在哪》,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318/c120837-24660875.html。

[5] 美联航914航班1955年从纽约飞往佛罗里达,中途失联,35年后却出现在委内瑞拉,乘客全部生还。2012年果壳网就对这则“时空隧道”假新闻进行了辟谣,指出,在英文的文献中检索不出相关的任何记载,认为这“只是中国作者笔下编造的一个故事”。

[6] 张源:《马方承认隐瞒部分信息》,《新闻晨报》2014年3月18日,A18版。

[7] 《马航MH370失联事件 盘点各家媒体“乌龙报道”》,贵阳网,2014年3月8日,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3/08/content_454896_all.htm。

[8]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243页。

[9] 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263页。

[10] 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1978,第1页。

[11]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5页。

[12] 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第102页。

[13] 刘根生:《新闻评论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第2页。

[14]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1页。

[15]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43页。

[16]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第18页。

[17] 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