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方宋墓的考古发现
本书所说的考古发现,是指考古材料的报道时间,而不是考古材料的发掘时间。20世纪30年代,南方地区就有宋代墓葬的报道,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此时国内时局动荡,南方未经战火的四川、福建地区零星报道了几处宋代墓葬[1],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初报道四川南溪宋墓之时,也恰值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不久。这些发现,不但拉开了中国考古学对宋代墓葬和宋代葬俗研究的序幕,也是中国考古学起步之时的重要奠基石之一。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田野考古工作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以及各项事业的开展而逐渐复苏。这一时期为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发现数量逐渐增多,四川[2]、湖南[3]、湖北[4]、江西[5]、福建[6]、两广[7]及华东地区[8]都有大量宋代墓葬的报道。但是,这一时期的报道水平不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报道的材料,有许多仅仅是对材料进行简略的文字描述,线图或照片较少,研究价值相对不高。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1年。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国内考古材料的主要报道杂志《考古》和《文物》停刊,各种考古材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报道。
第四阶段,1972年至20世纪末。1972年1月,《考古》和《文物》复刊。1977年以后,考古学领域的各类专业杂志相继创刊,论文集、报告集等各种书籍陆续出版。为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田野工作逐渐细致,出版技术不断提高,大量考古材料公之于众。这一时期报道的考古材料猛增,在此不具体列举。这一时期还出版了《福建南宋黄昇墓》[9]和《德安南宋周氏墓》[10]两部专著,对相关墓葬的形制、随葬品以及墓内出土的大量丝织品作了详细的报道和初步研究。
这一阶段对南方宋墓的发现情况有三个阶段性的总结:
第一,1979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11],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至1979年各省主要的考古发现。
第二,1991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12],总结了1979年至1989年各省的主要考古发现。
第三,1999年出版的《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3],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至1999年以前各省的主要考古发现。
宋代墓葬是南方各省区考古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述三部著作把历年来宋代墓葬的发现情况(包括尚未正式报道的材料)进行了介绍。
第五阶段,2000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更加广泛地开展,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也相应加强。这些发掘和调查材料在2000年以后陆续发表和公布,体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报道地区相对集中。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工程建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在峡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2000年以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和《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陆续出版,宋代墓葬的材料在很多墓地和遗址中都有发现。
其次,报道手段更加多样。随着广大学者和基层工作者对历史时期考古材料重视程度的提高,不仅每年都有大量宋代墓葬的简报见诸报道,而且本着全面报道出土材料的工作原则,在很多遗址中都会单独编写宋代墓葬的章节,大大丰富了宋代墓葬的考古资料。
再次,报道水平逐渐提高。目前学术界十分注重材料的完整性,在保存较好的情况下,对墓葬信息会尽可能全部刊布。如《华蓥安丙墓》对安丙家族墓地的墓上和墓内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14],《泸县宋墓》对四川泸县近年来发现的仿木结构画像石墓进行了全面报道[15],《浙江宋墓》对浙江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宋墓进行了报道和相关专题研究[16],《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不仅对墓葬形制、壁画和随葬品进行了详细介绍,而且对墓主骨骼、棺板板材和壁画材料进行了科技鉴定,并对壁画题材及其与南北方其他墓葬壁画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研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