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综述(2006~2010年)
丁娟[1]
一 研究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999年,彭珮云同志在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10余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其中,2006~2010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命题的提出与概念界定;二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贡献;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原则。
据统计,在中国知网2006~2010年全文数据库中,以妇女理论为内容的相关文献将近4000篇。其中,笔者以“妇女理论”为主题,检索到180篇期刊论文,80篇博硕论文,8篇会议论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妇女理论”为主题,检索到384篇文献,其中87篇期刊论文,90篇硕博论文,14篇会议论文;以“妇女解放”为主题,检索到198篇期刊论文,45篇硕博论文,11篇会议论文;以“马克思妇女解放”为主题,检索到11篇期刊论文,17篇硕博论文,11篇会议论文;以“男女平等”为主题,检索到116篇期刊论文,45篇硕博论文,33篇会议论文。
另据统计,在中国妇女研究会分别于2006、2008、2010年举办的第一、二、三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研究成果奖,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中,多篇研究妇女理论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一、二、三等奖。这五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和理论的研究成为会议的焦点之一,主旨发言和会议评选的多篇优秀论文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构建。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珮云参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专题的讨论,并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立项研究。2009年3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纲要研究”作为重点课题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立项,并得到全国妇联和妇女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
二 主要研究内容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内容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概念的提出,是2006~2010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支撑这一突破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从外部系统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命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导,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从内部系统看,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妇女运动、妇女解放道路和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等命题的研究不断深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提出积蓄了力量,培养了队伍,开阔了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命题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奠定了新的认识论基础,也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全国妇联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最早提出的。该会议报告指出,中国妇女运动和妇女工作要着手建立有利于妇女事业发展的四个体系,即妇女理论研究体系、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妇女工作社会化体系、妇女事业发展支持体系。其中,妇女理论研究体系是首要的领域和重要的方面(黄晴宜,2008)。顾秀莲(2010)指出,这个体系是妇联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个新构想,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程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推动将妇女理论研究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规划,加强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对国际妇女运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强妇女研究机构和妇女研究团体的建设,认真梳理百年来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妇女运动理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妇女运动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当代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胡锦涛(2010)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妇女运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只有始终不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妇女运动才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前进,中国妇女运动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学者们还从思想渊源、历史地位和方法论指导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中国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指导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有两大思想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二是中国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其次,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选择。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妇女问题,中国妇女运动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中国妇女运动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妇女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特色。再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是由这一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步性与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研究妇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徐伟新,2008;赵津芳、岳素兰,2008)。最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也是由这一理论的实践基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现阶段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中国妇女运动实践呼唤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体系,这是各国妇女运动反复证明了的一个普遍原则(丁娟,2009)。
还有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不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其重点是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条件、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开创妇女发展的新局面提供理论指导。另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方法等理论建构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韩贺南,2007)。
(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贡献
重视妇女理论研究与构建,推动妇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解放事业,并集中形成了毛泽东妇女思想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
1.毛泽东妇女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贡献
中国特色妇女解放思想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逐步发展起来的。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都十分重视劳动妇女的解放与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这些探索是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在妇女解放的问题上,毛泽东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将中国妇女所受压迫概括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枷锁,阐明了中国妇女受压迫根源的多重性,并十分重视占人口一半的妇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认为不仅妇女解放要靠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同时也要充分依靠妇女的力量。毛泽东大力提倡妇女参加社会生产,认为实现经济独立是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然要求。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妇女组织建设,关注妇女干部的培养(刘丽群,2010;单孝虹,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就妇女就业、妇女参政、妇女解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立法、政策与妇女发展的关系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和著述,推动了新中国妇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新中国前30年妇女理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滞后性。一是沿袭了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的思路,片面强调妇女发展的阶级属性,对妇女运动相对独立性的研究不够;二是对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运动特别是新中国妇女运动缺乏规律性的研究,对历史经验的依赖过强,而对现实妇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不足;三是新中国前期妇女运动虽然蓬勃发展,但却未能产生理论的飞跃,形成独立的妇女研究专业或提出相应的学科建设;四是前期妇女研究大致集中在妇女组织内部,未形成有效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妇女研究机制(丁娟,2009)。
2.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推动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理论,为新时期妇女研究奠定了新的认识论基础。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三步走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等已成为指导现阶段中国妇女运动的理论旗帜,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妇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还在理论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新思维,在实践上开拓了社会主义时期妇女运动的新境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推动了中国新时期的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使新时期的妇女运动理论、妇女运动组织、妇女运动方法、妇女运动内容一改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妇女运动理论体系、工作体系和新的妇女发展道路(杨方,2006)。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并没有关于妇女运动的系统论述,但他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以及一切从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着妇女研究做出了中国妇女运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评价,也将妇女运动的目标定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基础上。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启发妇女研究对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妇女地位的关系、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不仅抓住了妇女解放与发展的理论脉络,也为现实妇女运动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还有学者对改革开放后妇女运动领域提出的“先经济发展后维护权利”以及“经济发展了妇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认识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了邓小平理论强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思路,也经不住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检验,需要改变思维,切实将妇女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丁娟,2009;刘霞,2009)。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贡献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传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精髓,紧扣时代脉搏,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在妇女发展特别是男女平等和妇女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使这一理论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有研究指出,江泽民在1990年发表的《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标志着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江泽民还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提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它必将被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男女平等所代替;妇女解放必须伴随全体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社会解放而得到实现;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等。还有学者指出,江泽民的阐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基础及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妇女解放的条件和途径,精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对人们系统、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护妇女的进步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构建先进的妇女文化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谢凤华等,2006)。
1995年,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江泽民重申了中国宪法关于男女平等的重要原则,指出“男女平等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05年,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首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了妇女政策的体系化、立法化进程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建构。男女平等国策的确立和实施,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史上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思想现代化的产物。把男女平等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把妇女发展放在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并作为社会发展战略来实施,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观念的提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妇女问题认识论上的一次升华。“男女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核心,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中央立足于国际社会发展潮流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谢凤华等,2006;王霞,2009)。
4.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妇女理论和推动妇女运动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胡锦涛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我们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促进妇女事业发展。妇女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徐伟新等,2008)。
还有研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社会发展应尊重占人口半数的妇女的发展权与发展需求。真正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在人类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和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当。如果一个发展规划或发展过程没有反映女性群体的需求,或女性无法分享其成果,或女性的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损害,那么,这种发展就是不科学的和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的性别偏见和影响妇女发展的障碍,把妇女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用科学发展的思维研究妇女面临的新情况,用科学发展的举措解决妇女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努力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男女两性协调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还有研究指出,要加大推进男女平等的力度,引领妇女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要关注那些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以及未能完全享有法律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的妇女群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妇女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妇女参与发展的综合能力(徐伟新等,2008;顾秀莲,201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在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问题上,有两种态度四种观点。两种态度一种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存在,另一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存在。
肯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与时代妇女运动相结合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妇女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没有独立的专著,但是在关于国家、阶级、家庭问题的专著中有着集中的论述,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哥达纲领批判》《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这些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两方面,一是明确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二是指明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是走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相结合的道路。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在妇女问题上还有一个长期被忽略了的巨大贡献,就是开启了从社会属性(社会性别)分析性别问题和性别关系的先河,从而为妇女理论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经由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研究、探讨、发展的结果,它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妇女解放的条件、途径、道路等理论的学说,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始终,而且不仅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还包括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在马克思的同时代,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第二国际的领袖和创始人之一倍倍尔就著有《妇女与社会主义》,提出为了根本改变无产阶级妇女的现状,必须根本地改造现有的国家制度及社会组织。同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还是一个跨时代的命题,包括了近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丁娟,2010;王霞,2009)。
否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观点也有两种,一种认为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另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局限于阶级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妇女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
还有学者谈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翻译、介绍的增多,女性主义的性别分析大有成为女性研究主流的趋势。但由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是以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为基础的,代表了白人中产阶级妇女的利益,其实质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潮,其主要缺陷是局限于反对性别歧视的斗争中而未对妇女特别是底层妇女的权益和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存在批判有余而建构不足的问题(刘霞,2009)。
2.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关键是与当代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
与当代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创新发展,并在指导现实妇女运动中发挥作用,首要的条件是遵循与当代妇女运动相结合的原则。实践的呼唤与推动,正是这一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有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有两个品格:阶级性与实践性。阶级性品格要求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应首先关注劳动妇女特别是弱势妇女群体的解放与发展问题;实践性品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要立足国情,与新时期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男女平等思想,那么它的现实基础就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妇女运动的新实践,妇女运动的鲜活实践和新经验既是检验现实理论的试金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新源泉(王霞,2009)。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必须实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的特征和中国妇女社会生活的现实,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自身、发展自身,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体系。
还有研究指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也是理论保持进步性与活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告诉我们,坚持实践第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妇女理论研究领域的基本要求是从国情和妇女的基本状况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属性就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妇女的基本状况决定的。还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已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妇女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用以指导实践,为解决当前妇女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徐伟新等,2008)。
3.合理借鉴西方妇女运动研究的优秀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构建与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国际妇女运动与妇女理论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理论研究和各国妇女运动的繁荣与发展为联合国妇女发展战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又推动了各国妇女研究的学术交流与本土化进程。从这个角度说,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文化基础。
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工作者重新意识到世界领域性别文化的重要性,对新涌进的西方新女性主义由20世纪80年代的新鲜接受,到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怀疑和对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再到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理性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对待西方女性主义的态度上渐进地趋向于合理化。学者们还指出,中西方妇女研究的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易丽华、徐政发,2009)。
另有研究指出,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要警惕教条主义和机械照搬的倾向,甚至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曾经就像一面会说谎的魔镜所反映出来的美丽假象,这一假象着实让中国妇女理论研究者深深地陶醉了一把,但事实上,作为“他者”存在的镜像是要提醒我们差异,而不是要说明本质的等同,最终还是由于中西方价值体系的不一致,而把发展的方向重新走回到学理性的研究上,这也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吸收上,已开始由一种单向地接受升华为双向的汲取,不仅仅只是移植,更多的是整合(董丽敏,2006)。有专家提出,完成这种整合,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发展本国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康沛竹,2006)。
三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从总体上看,2006~2010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体系的研究,沿袭了上个五年的特点,即紧扣时代脉搏和密切联系中国妇女运动的实际,同时,还进一步突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即科学发展与妇女发展的关系,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开展妇女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
但这五年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命题的提出,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外力刺激,与之相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文化研究领域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而且自身研究体系化也显不足。二是关于体系的结构、研究对象、内在逻辑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重大项目的启动,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创新化、中国化、大众化的需求。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他国术语硬套中国文化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研究,同时,还要在研究中形成中国化的概念与话语系统,特别要警惕出现削中国特色之足、适国外之履的机械化思维定式,力求以中国化的文化和思维打造中国的学术,形成中国的方法,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妇女理论繁荣发展的认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体系的研究,2010年,全国妇联成立了由彭珮云任组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甄砚任副组长的课题组,并邀请全国妇联的老领导、老专家作为课题组的特邀专家,还整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大家集思广益,合力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一书,力求深化研究并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
课题启动的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著述在2010年有了较大提高,与2006年相比,增幅达80%以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特色妇女理论研究边缘化的倾向,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不断创新与发展。
[1] 作者简介:丁娟,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