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英语传播与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全球化与英语传播

2.1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毫无疑问,人类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莫衷一是,甚至全球化的概念也众说纷纭,但没有人否认,我们已生活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

前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世界贸易主席雅克·梅森鲁齐是较早提出相关观点的人。他认为,世界的未来取决于完全没有国界的环球公司的应运而生,而不再是维系于某一国家与组织的兴旺发达(辛克莱,2002:29)。全球化跟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罗伯逊(2002)认为全球化将全球化产生的历史进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Ⅰ——播种阶段。在欧洲,从15世纪早期持续到18世纪中期。其特点为:国家共同体的产生与中世纪“跨国”体系的衰落;个人与人道观念的积聚;太阳中心论与现代地理学的开端;格里高利历的传播。

阶段Ⅱ——自18世纪中期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主要在欧洲。其特点为:向同质、联合国家观念的迅速转换;形式化的国际关系、标准化的公民个人与更为具体的人类观念的凝聚;有关国际和跨国协调与交往的制度和机构激增;非欧社会进入“国际社会”的问题开始出现;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成为议题。

阶段Ⅲ——起步阶段。自19世纪70年代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关一个“可以接受的”国家社会“正确大纲”的全球观念增多;国家与个人认同的观念成为议题;接纳一些非欧社会进入“国际社会”;人道观念在国际上得以形式化并尝试实行;全球交往形式的数量和速度提高得非常快;世俗运动的兴起;全球竞争的发展如奥林匹克、诺贝尔奖;世界时间的实行与格里高利历几乎在全球任何地方得以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国联。

阶段IV——争夺霸权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表现为:围绕起步阶段末期建立起的全球化过程的脆弱环节展开的争端和战争;全球范围内因生活形式不同引发的国际冲突;人道的本质与前景;霎时间受到大屠杀与原子弹的袭击。

阶段V——不确定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表现出危机倾向。接纳第三世界与20世纪60年代全球觉醒的提升;登月;“后唯物主义价值的积聚”;冷战结束与核武器的扩散;全球机构与运动的数量大增;社会日益频繁地面对跨文化和多族裔问题;个人概念因性别、族裔和种族考虑而变得更为复杂;市民权;国际体系更加游移——两极的终结;对作为种类——共同体的人类的关怀日益增加;对世界市民社会与世界公民的兴趣;全球媒介体系的整合。

从上述阶段可以看出,第五阶段的全球化即今天的全球化与第一阶段的全球化已大不相同。今天的全球化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变化更迅速,更彻底。虽然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但全球化已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巨大变革。跨国公司(如通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微软、谷歌等),全球连锁店(如家乐福、麦当劳、肯德基等),文化产业(如好莱坞电影、动漫等),旅游业,超国家组织(如欧盟),国际教育等的发展使全球化无所不在。国家观念的弱化,企业、社会结构的重塑,资本的跨国流动,个人流动性的增强等使全球化无所不能。同以技术革新为核心的工业革命相比,今天的全球化是一个以交通、通信、意识形态为纽带的全球社会网络。无论今天人们喜欢与否,全球化已经成为无法抗拒的事实。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对文化全球化这一命题的认识还不甚清楚。阿帕杜莱总结了全球文化流动的五个渠道:人口的流动;机器设备与工厂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媒体;意识形态。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可能相互排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彼此相互竞争着的、寻求提高自己国家地位的民族文化世界提供了全球文化战争的前景,它使得文化融合,语言通用,使得大一统或国际的通过差异求得统一的全球计划观点几乎失去了立足之地,尽管其中存在着必要的技术交往基础。一些理论家认为:后一种,特别是全球大众媒体的特点是,它总是以文化帝国主义或美国化的形式给文化的同质化带来一种无法摆脱的恐惧。”(费瑟斯通,2002)

但是,文化全球化是否意味着西方化或美国化?究竟全球化的结果是文化的同质化还是多元化?在全球化时代,尽管文化趋同越来越明显,但与此相对的是,民族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视,文化多元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主张。认为文化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同质的断言为时尚早,同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较量现在还无法判断输赢。文化全球化必然将导致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或融合。各国(民族)文化将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