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小结:“公私协力”及其理论再思考
苏莱曼(Salamon)认为在灾害救助过程中,一些学者过于重视政府角色的扩张,围绕庞大科层体制进行探讨,而忽略了非营利组织这一重要力量,显然有失公正。[37]虽然一些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社工组织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功能仍有质疑,但笔者认为,根据国外经验以及中国的现实,社工组织在灾害救助中的地位将会日益突出。正如李(Lee)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自力救济(self-help)与自我组织(self-organization)的功能,在面临重大灾害时,非营利组织能充分调动人性之自助与助人精神,唤醒灾民自助意识和重新生活的勇气,使灾民从附属(subjection)转向自主(subjectivity)。[38]克累默(Kramer)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扁平式弹性结构,因此动员迅速,能很快介入灾害救助工作。[39]但事实上,非营利组织也有自身的缺陷。[40]肯特(Kent)指出,许多草根性非营利组织所擅长的是小规模、区域性的救援行动,如果遇到区域较广的灾害,则会在救援技术和行为策略上出现困难,影响救援效果。[41]
因此,在灾害救助过程中,公私双方需要突破原有的组织规范与架构,建立“公私协力”(partnership)机制,这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将双方的“失灵”现象降至最低。对于公私双方而言,这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双赢博弈”,可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资源重叠与浪费。当然,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灾民。总之,通过建构政府-民间、民间-民间的联系桥梁,充分动员和整合公私部门的专业人才、技术等资源,形成协力组织,发挥整合性力量,能达到公私共同参与灾害救助的效果,为灾民提供全方位与专业救助服务,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 Dodds,S. & Nuehring,E. “A Primer for Social Work Research on Disaster,”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996,22(1),pp.27-56.
[2] Zakour,M.J. “Disaster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1996,22(1),pp.7-29.
[3]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伙伴关系简称“公私协力”,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这一概念至今非常流行。在本书中,“公私协力”机制指公部门与私部门共同合作,共同寻求资源整合,共同分担灾害社会工作责任,在灾害危机状态下的互助行为及其机制保障。参见洪郁婷《建构危机状态下的公私协力关系:九二一紧急医疗与安置照顾在灾害管理过程下的角色》,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公共行政学系,2002。
[4] 林美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伙伴关系之研究——以中部地区三县市生活重建服务中心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国际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学系,2003。
[5] 翁文蒂:《非营利组织推动九二一重建社区总体营造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2,第3页;黄宾中:《灾变事件福利体系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中的公私协力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6,第49页;Schneider,S.K. “Administrative Breakdown in the Governmental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5,65,pp.515-516。
[6] 陈怡、班威等:《灾后重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各国灾害应对面面观》,新华网,2014年8月13日。
[7] 陈怡、班威等:《灾后重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各国灾害应对面面观》,新华网,2014年8月13日。
[8] 洪郁婷:《建构危机状态下的公私协力关系:九二一紧急医疗与安置照顾在灾害管理过程下的角色》,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公共行政学系,2002。
[9] 黄宾中:《灾变事件福利体系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中的公私协力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6,第16页。
[10] Salamon,L.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Powell,Walter W.(ed.),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pp.99-117.
[11] 陈介中:《期待一场没有 NG 的社会福利演出——南投县生活重建服务中心终止问题及因应对策之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2004,第212页。
[12] Kent,R.C. Anatomy of Disaster Relief,New York:Prnter Publishers,1987.
[13]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09页。
[14] 陈介中:《期待一场没有 NG 的社会福利演出——南投县生活重建服务中心终止问题及因应对策之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国际大学人文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2004,第210页。
[15] 黄宾中:《灾变事件福利体系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中的公私协力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6,第41页。
[16] Kramer,R.M.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p.235-247.
[17] Weisbrod,B.A.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8] 翁文蒂:《非营利组织推动九二一重建社区总体营造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2,第3页。
[19]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21页。
[20] Klandermans,B. “New Social Movements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The European and the American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86,4,pp.13-37.
[21]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20页。
[22] Singh,J.V.,et al(ed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pp.93-171.
[23] 陈秀静:《九二一震灾后生活重建工作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2001,第57页。
[24]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00页。
[25]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06页。
[26]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86页。
[27] 张又升:《社会福利的“最后一哩”——乡镇市(区)公所福利输送角色与功能之探讨》,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2004,第17页。
[28]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06页。
[29] 庄中毅:《救灾机制中危机管理理论之实践——非政府组织之角色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非营利事业管理研究所,2004,第112页。
[30] 张又升:《社会福利的“最后一哩”——乡镇市(区)公所福利输送角色与功能之探讨》,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2004,第22页。
[31] Smith,M.J. Pressure,Power,and Policy: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United States. 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3,p.52.
[32] 洪郁婷:《建构危机状态下的公私协力关系:九二一紧急医疗与安置照顾在灾害管理过程下的角色》,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公共行政学系,2002。
[33] 黄宾中:《灾变事件福利体系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中的公私协力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6,第99页。
[34] 黄宾中:《灾变事件福利体系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中的公私协力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2006,第99页。
[35] 周利敏:《灾后重建中社工组织多元角色的实践与实务模式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6] 官有垣、邱瑜瑾:《民间组织在九二一灾后重建体系中的角色、功能与社会影响分析》,载《921灾后重建的参与和功能研讨会论文集》,创世基金会资料,2001。
[37] Salamon,Lester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in Powell,Walter W.(ed.),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pp.99-117.
[38] Lee,Judith A.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39] Kramer,Ralph M.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Voluntary Agencies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in Benjamin Gidron,Ralph M.Kramer and Lester M.Salamon(eds.),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Emerging Relationships in Welfare Stat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pp.240-257.
[40] Salamon认为志愿性部门失灵主要源于慈善资源的不足(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慈善的特殊性(philanthropic particularism)、慈善的父权心态(philanthropic paternalism)及慈善的业余性(philanthropic amateurism)四个层面。由于这些缺陷,虽然非营利组织在灾害救援上有其必要性,但这并不代表非营利组织的救援体系可以取代政府的救援体系,即具有“替代性”。
[41] Kent R.C. Anatomy of Disaster Relief,New York:Prnter Publisher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