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苏的崛起及其对外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开始了全球扩张的步伐。与此同时,经过战争洗礼的苏联也迅速崛起,其保障国家安全的对外战略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
一 美国的崛起及其全球扩张战略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昔日大国纷纷衰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遭到疯狂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性破坏,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三国不仅丧失了在战争期间攫取的一切海外领地和权益,还受到盟国军事占领和管制,工业生产和经济水平严重倒退。法国虽然仍是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不仅遭受了德国四年的洗劫,国土还饱受战争蹂躏,国家虚弱不堪。英国虽然继续保持了大国身份,但战争也严重损耗了它的经济实力,美元储备和黄金储备几乎被消耗殆尽,国内工业基础遭到削弱,贸易逆差巨大,其衰落之势难以避免[1]。
与传统大国的衰落相比,美国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处于世界绝对优势地位。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的国家,“新政”也未能消灭的“经济萧条”被战争根除,大量闲置的资源和人力得到了适当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在经济上,美国占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2/3,外贸出口总额的1/3,黄金储备总量的3/4;生产资本主义世界1/3的小麦、1/2的棉花、70%的玉米;开采62%的煤和石油,冶炼61%的钢;生产48%的电力和84%的汽车;拥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飞机、85%的冰箱和洗衣机。1947年6月,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感慨地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全世界财富约30%,而今天,美国则掌握大约50%”[2]。
从军事实力上看,美国也是首屈一指。首先,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最大海上强国,其航空母舰和海军陆战队全球闻名,海上实力远远超过英国。其次,美国在制空权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重型轰炸机和超远程B-29型轰炸机曾使德国和日本许多城市遭到毁灭性打击。最后,美国垄断了原子弹及其制造技术,在当时处于无可匹敌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急剧扩张,战后美国的国家大战略逐渐形成,其核心是向全球扩张,建立由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
第一,战争直接使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向全球扩张。美国稳步在西欧、东亚和北非填补了传统大国撤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1945年,美国在欧洲、亚洲、太平洋、非洲等地都有大量的海外驻军,其中欧洲69个师,亚太地区26个师,而美国本土一个师都没有。同时,美国负有重建德国、日本、奥地利等战败国的政治义务。
第二,“世界领袖”的强烈欲望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思想意识基础。当时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一再扬言,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
第三,开放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全球门户开放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重要原因和目标。杜鲁门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通过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霸权,意图谋求全球霸权。
第四,反共意识形态和“天定命运观”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另一个内在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认为,“非民主国家,不论是共产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或纳粹国家,都被认为是在海外搞敌对与扩张的,正如它们在国内执行的政策都是压制性的”。因此,“创造一个和平的、安全的世界,最主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实行自决与自由的国家群体”[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再也不能允许那些潜在的敌手通过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政治上的颠覆活动以及军事上的侵略来控制欧亚大陆的资源;战后的和平与稳定必须建立在不侵略、民族自决、平等获得原料和非歧视性贸易的基础上;那些违反这些原则的国家将会运用军事力量和闭关自守来增强实力,使国际体制的功能紊乱,从而危及美国的安全[5]。在美国看来,这个潜在的敌手显然就是在战争中崛起的另一个大国——苏联。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美苏双方存在着根本不同;另一方面,苏联要求保障国家安全,建立势力范围,这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相抵触。总之,美国在实施全球扩张战略时,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遭遇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对外战略。
二 苏联的崛起及其保障国家安全的对外战略
苏联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崛起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本土曾战火纷飞,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但是,苏联军事力量的壮大、疆土的扩张和政治影响的增长不容忽视。1945年,苏联虽然在经济上已经沦为一个穷汉,但在军事上依然是一个巨人。在战争结束后,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日益壮大,苏联红军仍然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经过苏德战争的浩劫,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核心是有效防御侵略威胁、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斯大林的总体构想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合作,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持世界秩序,通过建立和维持势力范围来保证苏联的安全,通过与西方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保证苏联的发展[6]。可见,战后初期斯大林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内容是坚持大国合作,以保障战后苏联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环境,有利于苏联对战后世界的调整和安排[7]。
鉴于苏联历史上多次遭受大规模入侵,特别是来自西部的入侵,斯大林力图把苏联的西部边界向外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在欧洲北部获得了芬兰的大部分领土,在中部掠取了波兰一些领土,在南部则吞并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被重新并入苏联,苏联还占领了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小片地区。此外,为了把昔日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苏联还在东欧建立一系列对苏友好国家,在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建立了共产党主导的政府[8]。
在苏联追求的国家安全中,还包含了俄国传统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利己主义,这主要表现在:要求削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战败国,并在这些国家及其周边地区尽可能谋取一些权益;寻求与控制巴尔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在中近东和远东尽可能谋取一些权益。与此同时,苏联还极力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要求战败国支付巨额赔偿,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要求东欧国家实行类似苏联的经济体制。共产主义和世界革命的理想与信念也使得苏联积极地在其势力范围内建立类似苏联体制的国家。
当然,在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对外战略中,美国也是一个潜在的敌手。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与苏联存在根本不同,因此,美国也是战后初期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但是,斯大林不愿意与美国发生剧烈对抗,这会危及苏联的安全。为此,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和战后初期努力推行“联合政府”政策。例如在欧洲,斯大林要求武装力量很强的希腊、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参加联合政府,要求东欧各国建立共产党主导的联合政府[9]。在远东,斯大林也要求国共两党合作,建立联合政府。在中近东,苏联曾积极在伊朗和土耳其谋取权益,但在美国表明支持伊朗和土耳其的强硬立场后,斯大林很快从伊朗撤军并放弃了对土耳其的要求。
然而,苏联的战略和政策阻碍了美国全球扩张战略的推行,美国将苏联和共产主义视为对美国安全和自由世界的巨大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才能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
总之,“以美苏争夺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它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与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碰撞”[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形势为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而美苏两国的国家大战略及其对外政策的激烈碰撞直接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以及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