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家庭背景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就在笔者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两个月后,一位自称当了15年教师的网友在“天涯社区”上发帖,认为有充足的事实证明,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该网帖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网友和媒体的强烈反响。这反映了社会大众普遍关注教育不平等问题,真心希望教育能够成为社会底层的孩子通过自身才智和努力获得成功的孵化器,而不是贫困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器。

本书的写作正是力图回答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城市贫困家庭子女比改革开放初期,更难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获得学业成功?”尽管这一研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分析只到中考便止步,但对早期教育经历的分析更有助于清晰展现存在于教育系统中的阶层差异。试想对于每一名15岁上下的初中毕业生而言,中考是其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命运转折点”。教育分流体系将会把他们的未来引向不同的高中、不同的大学与不同的工作。然而已有的教育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在中考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转型,这种阶层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本书通过对1992年前后和2009年前后这两个时段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在小学和初中学习状况的再现,系统地展现了两个时段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个人系统对其学业表现影响机制的差异,以历时性的视角分析了导致教育结果阶层差异的原因,从学理上展示了家庭背景与学业表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教育对阶层流动影响的倒U形态势。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国民教育的普及将为大量的社会底层家庭子女提供向上层流动的机会;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教育的市场化与细分化将为不同阶层背景的学生提供差异明显的教育资源,从而限制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是阶层流动固化的前兆与标志。

中国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本书的研究除了分析教育体制变迁对贫困家庭子女学业的影响外,还将研究聚焦在社会文化变迁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这些行为主体的态度和观念的影响上,通过对具有自主性的文化体系的关注,分析文化借由情感、赋予意义和集体行动产生的实际效果。本研究针对转型期义务教育中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和“校外辅导热”等现象,以及正式与非正式教育制度中教育不平等问题,提出了强文化范式的解释路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本书适合对基础教育研究有志趣的社会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研究者。同时,作为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历史”,本书所呈现的两个时段城市社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学生”的情况,也有助于对这两段生活有切身体验或个人兴趣的普通读者共同分享我们曾经以及正在经历的教育过程。此外,相信家长也可以从本书所讲述的不同家庭背景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学习经历,体会感悟如何抚养和引导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加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