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居住模式之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框架

在多代同堂居住模式虽为主流却逐渐趋于弱化的局势下,对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居住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观上有助于加深公众对传统家庭养老可持续性的认识,客观上也能促使政府及时制定政策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从而未雨绸缪在前,而非亡羊补牢于后。另一方面,对居住模式福利效应等的探讨,有助于当政者权衡各种居住模式的利弊得失,为政策的倾向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因为无论是多代同堂的传统家庭还是愈来愈为人关注的空巢老年家庭,都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只有在清楚地知悉其对老年人与成年子女所产生的具体福利影响,才有可能如实地评价其优劣。

近年来国内对有关“子女照料老年父母”或者“代际支持”一类论题有较多研究(张文娟、李树茁,2005;米峙,2007;顾大男、柳玉芝,2008),且均颇有见地。相对而言,本书选择“居住模式”这一概念,其外延更为宽阔且其内涵也更为丰富。这个概念不仅内化了老人与子女之间难以量化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慰藉,同时也涵盖了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互换,而并非仅限于子女对老人由下而上的单向代际支持。

本书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细致地描述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现状,刻画同一出生队列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动态变化,揭示老年人临终前的居住安排(第二章)。在中国,虽然居住模式被视作养老模式的重要载体,即老人与谁居住通常意味着谁就是最主要的照料者,然而关于老年人居住模式的描述性分析仍相对有限,例如,有些仅针对高龄老人(郭志刚,2002),有些只针对某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王武林,2009),有些则使用较早期的人口普查数据(杜鹏,1999)。有鉴于此,首先,我们将运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最新数据,描述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现状以及不同群体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差异。其次,展示居住模式的动态变化。因为人口普查、全国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等均是多年的横截面调查(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虽有助于反映不同时期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特点,却无法反映同一队列的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居住模式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而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跟踪调查正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最后,现有的研究均是针对存活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却因数据的不可得而遗漏了老人在临终前这一特殊时期的居住安排。我们将在本书中展现老年人临终前的居住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这对于了解老年人生命最后历程的生活质量,对于制定相应的临终关怀政策,必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第二个研究目标是从城镇养老保险[8]这一视角切入,分析其对老年人居住模式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第三章)。老年人居住模式固然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传统观念的改变、生育率的下降、迁移率的上升或者预期寿命的延长等,但若同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会对识别(identify)其间的因果关系[9]造成困难。本书选择城镇养老保险作为关注焦点,是由于这一因素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与子女合住的居住模式承继了家庭的传统养老功能,而城镇养老保险则凸显了社会对国民养老的经济支持。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在近20年间承受着财政重负的巨大压力却仍然力求扩大其覆盖范围,彰显了这项国策的直接目的在于“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10],这是它的显性意义。但这项国策对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安排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即对于多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是进一步稳固还是不断削弱?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也就是社会的养老支持究竟是强化还是替代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养老模式何去何从应该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本书的第三个研究目标是探讨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福利效应。“福利”(well-being)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反映“躯体、心理与社会福利”(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的健康状况(WHO,1948),反映“主观福利”(subjective well-being)的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指标(Kahneman and Krueger,2006),以及反映“经济福利”(economic well-being)的劳动参与和收入水平变量(Blau,1998)等。本书将首先分析与子女合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第四章)。但如果止步于此,并以此评判与子女合住以及空巢这两种居住模式之间的孰优孰劣,结论或许会失之偏颇。因为在多代同堂家庭中,矛盾的另一方即老人的成年子女,他们若是以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或健康为代价以换取父母的安康快乐,那么社会总福利的增减仍归为不定。因此,本书随之将评析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合住对子女的劳动参与以及自评健康的影响,即探讨多代同堂模式是否会抑制子女劳动参与(第五章)或者不利于子女健康评价(第六章),从而对不同的居住模式做出全面客观的评判,以利于政府做出相应的建设性决策。

概言之,本书第二章刻画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现状与动态演变。第三章为居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将从城镇养老保险的视角切入。第四章探讨居住模式对老年人福利的影响。第五章探讨居住模式对成年子女劳动参与的影响。第六章探讨居住模式对子女健康评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