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书诗集》编年校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边思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诗歌来源】

明铜活字本《李益集》第一百零六首,《唐诗百名家全集·李君虞诗集》第八十七首。

【校勘】

[悬锦带],《御览诗》、《唐人万首绝句选》卷四作“垂锦带”。

【注释】

①锦带:锦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孔颖达疏:“锦带者,以锦为带。”

②吴钩:兵器,形似剑而曲,刀身呈曲翘状(按其形状可总称为曲刀或弯刀),具有适合劈砍的构造。《梦溪笔谈》:“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刀弯。”从实物看,钩由刀首、刀身、护手和刀柄构成。单侧有刃,呈曲线状,没有锋刃的一侧,称之为刀背。柳叶刀即是曲刀的标准刀型,因刀刃形状似柳叶而得名。春秋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善铸钩,故称吴钩。后也泛指利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吴钩由于出招奇诡,处处有杀机,令敌手防不胜防,而备受志士侠客垂青,携之不离左右。历代不少诗人更是对吴钩赞咏不已,如张载《登成都楼》:“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王褒《墙上难为趋》:“风胡有年岁,铦利比吴钩。”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李贺《南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益此句取鲍照和张载诗意。

③走马:骑马疾走,驰逐。

④防玉塞秋:玉塞,玉门关的别称。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旧唐书·陆贽传》:“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⑤关西将家子:关西,函谷关以西地区。《晋书·姚兴载记》:“古人有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函谷关以西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函谷关以东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此处李益以“关西将家子”自指,详《赴邠宁留别》注②和《从军诗序》注(21)。

⑥诗思:作诗的思路、情致。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⑦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此处追思其先祖李暠建立西凉国的赫赫功业,李暠所建凉国包括今武威、张掖、酒泉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广大地域。详《从军诗序》注⒇。

【集评】

《诗境浅说续编》:“此咏边将之多才,在塞下诗中,别开格调。首句言戎容之整肃,次句言征戍之辛劳。后二句言,莫笑其豪健,为关西将种,能载满怀诗思,西入凉州。听水听风,谱绝域霓裳之调,更能防秋走马,独著边功。随陆能舞,绛灌能文,此君兼擅之。”

【后人借用化用】

陆游《剑南诗稿》卷四十七《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云:“匹马曾防玉塞秋,岂知八十老渔舟。非无丈二殳堪请,只恐傍人笑白头。”首句借用《边思》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

何景明《七述》“缀以锦带,悬以吴钩”化用“腰悬锦带佩吴钩”。

【编年】

诗人在边军幕府一般充任参谋判官之类文职,基本不会直接参与军事行动。但此诗塑造的是一位英姿飒爽、武功高强的侠少或军官形象,可见这是诗人借助艺术手段塑造的自身理想化“将家子”形象,以此表达一直沉郁内心深处的将门情结和功业意识。正因如此,此诗时间和地点形象非常模糊。但正如其官场生涯明显的阶段性一样,其诗歌创作也因职位不同而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李益官场生活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即大历六年(771)到贞元元年(785)的簿尉生涯,建中元年到贞元二十年的军府生涯和元和元年到大和元年的京官生涯。在其簿尉生涯的十馀年间,与道士来往较多,求仙访道及游仙之作多集中于此时,诗歌中充溢浓厚的宗教意味和隐逸情怀,可见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与无奈,转而在宗教世界中寻找平衡与出路。进入军府后,诗人一度豪情满怀,诗歌多以写实手法反映和记录边地军旅生活情状和感受,表达强烈的功业意识和报恩思想,从多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军旅生活风貌,但后期军府生活也让他同样认识到了仕途的坎坷与戍边者的孤寂和艰辛,风格开始转向沉郁和哀伤。仕入京城后,诗人“名重官闲”,生活日益闲适,创作以酬唱应答为主,尤其喜欢游戏意味很浓的联句之作。以这个路线来看,此诗中所表现出的昂扬激越和乐观自信,应该正是诗人初入军府时的状态。诗中更追忆自己“走马曾防玉塞秋”的辉煌经历。正如《旧唐书·陆贽传》所说:“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皆河南、江淮诸镇之军也。”唐代防秋重点在西部和北部的泾州、邠州、灵州、盐州和夏州等处,因此,此诗很可能作于兴元元年(784)秋诗人佐唐朝臣渭北使府时,回忆首次从军渭北时的防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