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的几点探索
阐释《资本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逻辑是本书的写作目的。《资本论》并没有简单地就市场经济规律来谈市场经济规律,而是从前文的“五大视角”来看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从而也就把对市场经济的分析提升到了经济哲学层面,因而本书力求在经济哲学层面来讨论《资本论》对市场经济运动规律的相关分析。
——市场经济运动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外化形态,市场机制说到底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为此,本书以节约劳动耗费为逻辑前提,以对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的挖掘为切入点,论证了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内容,揭示了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供求价格论”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阐明了《资本论》中揭示市场经济规律的逻辑基础。
——市场经济运动规律是市场机制运作使然,而市场机制运作又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共时空”的交互作用与一体化,理清三者之间的机理与逻辑是本书的探索之一。
——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本书以对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剖为基础,强调真正揭示资源最优配置标准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而并非西方经济学,并尝试对马克思给出的最优标准进行了简要的数学表达。进而提出,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可以说清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在市场机制问题上对西方经济学的迷信。
——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的经营与其资金运转交织在一起。新古典经济学无视企业的生产活动,仅以抽象的生产函数取而代之;以科斯为代表的企业理论从节约交易费用入手只是唤起了对企业的关注,而真正早已打开企业黑箱的是《资本论》。本书以《资本论》的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的企业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并探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与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性。
——市场经济运行客观上受总量平衡规律的制约。本书从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匹配,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以及总量平衡受结构平衡之制约等角度,对总供求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不仅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学在这方面的分析特色,而且强调了其相对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独特价值。宏微观经济运行处于同一社会经济的统一体中,理解《资本论》对宏微观矛盾统一体的深刻研究是理解和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的关键。
——经济学对市场的研究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之分,《资本论》开创了这两方面分析的先导。本书以《资本论》的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具体内容与特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形式。
——市场经济运行需要“货币”插入其间,《资本论》中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意义非凡。笔者从本质和现象双重角度澄清了马克思对货币数量的分析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货币数量论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马克思对“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的分析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逻辑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市场经济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租”。“租”,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活动,是以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条件的,是产权实现的具体形式之一。笔者在对产权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强调堵塞危害社会的“寻租”式腐败之路的有效手段就是要让“公权”在公开的法治监督下来运行,以杜绝“公权私用”和“公产私用”。为此,阳光的和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就成为必然选择。
——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技术进步必然引发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本书以《资本论》对此三者关系的高度关注为基础,从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中工人就业量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论述出发,明确提出对某种具体商品的市场需求的有限性必然需要由对整个商品市场需求的无限性来补充。因而,只有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才能找到新玩法,生成新需求,使经济增长获得巨大空间,从而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也才能日益加速。而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以来的演化图景。
——市场经济发展是市场扩展的过程,即从区域市场到整个国内市场,再到整个世界市场的扩展过程。这个过程既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全面展开,也是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在国际范围的全面贯彻,因而也是竞争之深度与广度的前所未有。在这一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如何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也是本书关心的问题。
——《资本论》既有极高的经济思想史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创理论经济学的新天地既是笔者的心愿,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追求。
本书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是以《资本论》为核心的。为使阐述更加顺畅,也为使没有系统研读过《资本论》的读者便于阅读此书,特意先就《资本论》的创作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结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逻辑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逻辑作了扼要说明。熟悉《资本论》的读者跳过这些内容并不影响对后文的阅读。当然,即使是扼要说明,也并非简单重复已有教科书及《资本论》之解说的内容,而是力求从《资本论》对市场经济逻辑的揭示和辨析人们对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质疑与困惑入手,重点阐述笔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解,以及对流行的有关马克思经济学的代表性“质疑”的剖析。这些相关讨论是随后展开的主题分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本书正文共12章,章章蕴含了“热讨论”,节节体现着“冷思考”,最后的结束语在呼应前言的基础上继续阐述了笔者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基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