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加拿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加拿大的工会运动

一 加拿大的游行示威

加拿大号称是民主国家,公民有权利参加示威游行,加拿大的示威游行很多,有规模较大的,也有几十个人参加的小型游行,游行示威期间,警察会在示威队伍周围维持秩序。多数情况下,游行示威的气氛比较平和。近年来,规模较大的示威游行包括2006年3月19日爆发的全国性的反战游行和2011年10月爆发的“占领加拿大”运动。2006年3月19日,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首都渥太华等36个市镇的数千名民众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在伊拉克战争爆发3周年之际再次表达反战呼声,并要求加拿大政府立即从伊拉克撤军。2011年10月,在加拿大各个城市爆发了“占领加拿大”运动,这是继2011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为支持这一运动而在加拿大各个主要城市出现的一定规模的占领城市主要街道的活动,这场运动波及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哈里法斯、爱明顿。“占领加拿大”运动有着不同的要求,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提高环境标准、减少医疗保健的私有化,以及反对一些地区性的计划。加拿大的一名观察家指出,国际含义是重要因素,虽然这些行动所涉及的要求不清晰,而且有时会有矛盾,这一占领运动呼吁对波动的全球经济加以关注。2011年10月17日傍晚,100多名示威者于5时后开始在街道上游行。虽然警方未动用催泪气体,也没有橱窗遭破坏,但运动示威者在下班时间进行的抗议活动还是影响了交通。在加拿大,公民参加游行示威,表达不同意见最好的场所莫过于各级政府前面的广场了,这样可以让制定政策的官员们最直接地了解群众的呼声。然而很多游行示威参与者已经变成为了示威而示威,而且在示威时尽量给别人造成不便,来扩大示威的效果。很多示威选择在市中心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很小规模的示威就足以使周围的交通瘫痪。一小部分人示威抗议的权利是得到充分保障了,但更多人连基本的回家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有的时候,有些示威活动也会演化成暴力事件。2011年6月15日,加拿大著名的温哥华加人队北美冰球联赛(NHL)总决赛第7场比赛中主场以0:4惨败于波士顿棕熊队,痛失冠军。比赛结束后,温哥华市中心多处发生骚乱,2000多疯狂的球迷砸碎沿街商店的橱窗、放火烧毁多辆汽车、抢劫商店物品,并与警察发生冲突。警方称,在这次骚乱中,至少有数十人受伤,但大多数是受到催泪弹和胡椒喷雾剂的伤害,也有许多人被刀子刺伤,或被石头、酒瓶砸伤。事后,当局和市民都对这场骚乱表示谴责。

多伦多市政府议员与抗议禁食鱼翅的餐饮业代表见面

对于加拿大民众举行的各种示威、游行或集会活动,只要没有导致骚乱,政府一般不予干预,有时政府要员还会参加游行集会,或者与游行示威的代表见面。例如,2011年11月,加拿大各地方政府通过禁止食用鱼翅的法案,导致部分餐饮业华人抗议示威,认为加拿大当地禁食鱼翅却能够捕食海豹,有失公允。有的地方政府派出要员与示威代表对话,并表示同情。

二 加拿大的工会运动

加拿大最早的工会出现在18、19世纪之交,是由木工、裁缝、印刷工和油漆工等组成的行业工会,属于地方组织,也不够稳定[5]。1886年,加拿大全国性组织“加拿大行业与劳工联合会”建立,至1908年该工会有620个下属工会,会员40728人。进入20世纪,工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加,1992年增加到380万人。为了获取合理报酬、改善劳动环境和缩短劳动时间,早期工人组织主要的斗争手段是罢工。“二战”后,雇主迫于《工业关系和纠纷调查法案》的压力,不得不与工会进行谈判。在此期间,虽然罢工仍然存在,但劳资双方交涉的主要场所从工厂大门前的纠察线转移到室内的谈判桌上来,劳资关系相对缓和。然而,70年代中期加拿大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经过80年代初短暂的恢复,又进入一个新的衰退期,90年代更是长期停滞。在这种背景下,雇主开始冻结工资、减少福利和要求政府抑制通货膨胀,对工会采取转守为攻的策略。首先,在签订新合同的谈判中,提出必须冻结和降低工资,减少加班费和带薪假期的时间,并压缩医疗和退休计划中的付款。他们强调工资应与生产率和公司的利润挂钩,而不是与物价增长联系在一起。其次,向政府游说,代表了150个大公司和7500亿加元资产的“工商业问题理事会”,自1980年以后在影响联邦政府的政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求助于政府镇压工人的非法罢工。直到90年代,在罢工中仍出现流血事件。

加拿大的全国性工会组织是加拿大劳工总会,各省有劳工联合会,各城市和地方有地方工会,加拿大的工会作为一个职工组织,在经各省劳工关系委员会的认可和雇主自动承认后,就具有谈判的权力。工会代表职工同雇主就工资、工时、福利、工作环境和劳资纠纷等进行谈判,并代表职工向政府表达对税收、失业、保险和退休金等事项的意见。加拿大的许多行业都有工会,尽管不包括所有的行业。职工参加工会及其活动,是正当权利并受法律保护。如果雇主因职工参加工会而加以歧视或排斥,职工或工会可以向各省的劳工关系委员会申诉。每个工会都有自己不同的会章和附则,并据此组织起来和管理。

加拿大工会的最大权利就是罢工,而这也是老板最怕工会的“腰眼”。笔者曾在蒙特利尔一家由澳门公司经营的饭店小住。饭店地处唐人街附近,与这一地区生意兴隆的小型中国餐馆相比较,这个有一定规模的饭店却亏损,经了解亏损的原因不是客源少,而是饭店里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工会组织,在工会的庇护下,员工们过着只有过去中国才有的“社会主义大锅饭”的生活,虽然服务质量低下,酒店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与中国改革开放前内地能够碰到的国有企业服务员如出一辙,几乎都是大爷。但饭店地处闹市,每日仍有营业收入,所以广大员工能够维持生计,也是其乐融融。

对于加拿大的罢工潮,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有人对加拿大的罢工进行调侃:最牛的罢工数多伦多公共汽车工人罢工,有500万人口的大都市,顿时中风半瘫痪,要钱给钱,要福利给福利;最臭的罢工数清洁工人罢工,2008年多伦多垃圾成山的夏季,市民们开车排队丢垃圾。政府对市民同情,也对罢工者的权利表示尊重;最轻松的罢工数警察怠工,警察不能罢工但可以怠工,怠工时警察着便装闲逛,市政府每天损失30万加元;还有轮流坐庄的邮政工人罢工,因为电子邮件发达,寄包裹的也有UPS、联邦快递等本地快递公司,邮政工人罢工尽管很有气势,但影响不大。其他罢工,如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大学老师罢工,中学清洁工罢工,护士罢工,政府雇员罢工。笔者在加拿大亲身经历过一次罢工的场面:2011年6月,加拿大航空公司因为劳资双方围绕工资和退休金计划谈判未能达成协议导致加航罢工。站在候机楼,人们可以看到罢工的壮观场面,以及罢工者打出的一排排横幅。这些穿着制服的加航员工在候机楼外占据了一大块场地,不停地晃动标语或喊口号,向过往的乘客展示自己的抗议理由。候机楼里,由于柜台服务基本停顿,乘客只好通过自主终端机来检票订座。好在还有服务人员引领乘客进行操作,但排起长龙的队伍让很多乘客叫苦不迭。此次罢工最后因政府的干预由资方作出部分妥协宣告结束。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加拿大人对工会持否定态度,1/4的加拿大人则强烈赞成,他们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加入工会”。对于加拿大的“罢工文化”,新移民与加拿大当地人认识差异巨大。新移民多是从受害者心态反对罢工,因为这个族群还处于弱势,大规模罢工发生,弱势群体就会成为罢工的直接受害者。这里的华裔移民打工者很少得到工会的保护。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工会还是当地社会的“老大”,一般企业不敢惹,就是政府对工会也是手下留情。还有政客利用工会拉选票,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笔者在与许多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谈到工会问题时,许多人都感到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家对与工会举行谈判和工会举行罢工都感到十分头疼。据了解,许多私营企业主宁愿不赚钱也不愿成立工会,因为他们认为,一旦公司有了工会,企业发展和管理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加拿大政府通过颁布对工人有利的法律,是其干预劳资关系的一种方式。1871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了稳定工人的情绪和建立一种健康的工业秩序,通过颁布《工会法》而确立了工会的合法地位。20世纪20~60年代,加拿大联邦和省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也颁布多项法律,建立和完善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对劳资关系的一种调节。在重大劳资纠纷发生后,往往由政府官员、雇主和工会三方组成临时的“皇家委员会”,它对事件进行调查后提出的报告往往成为制定法律的依据。1976年建立了一个“三方机构”——雇主、工会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劳动关系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让工人和雇主就工资和物价等经济问题进行合作,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加拿大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节是双向的。要求雇主承认工会及与之进行集体谈判的法律,是针对雇主;而要求工会在谈判破裂后和罢工之前应当接受仲裁的法律,则是针对工人。不同的时期颁布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指向。经济繁荣时期(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要求雇主作出较大的让步,相反,则向工会施加较大的压力。

近年来,加拿大工会的力量日渐壮大,尤其是公共服务部门组织的工会,隔三差五地罢工,往往是此起彼伏。由于其工作的性质涉及面广,受害面非常大。媒体批评工会拿社会公众做人质,要挟政府(雇主)。2011年6月3日,加拿大邮政工人在各大城市的轮流罢工给邮局造成1亿加元的损失。资方14日午夜对已进行12天的邮政工人罢工突然作出反击,宣布即日起关闭全国所有的邮局、邮件分拣中心和其他的工作场所,要求正在工作的员工立即离开。同一天,加拿大航空公司客服员工和部分工人开始罢工,但第二天,联邦劳工部长雷蒂发出48小时通牒,加拿大航空公司劳资双方必须达成协议,否则提出复工立法。2011年6月25日强制《邮政工人复工法案》在联邦众议院获得通过,加拿大邮政服务终于恢复正常运营。以前的各级中左政府往往容易对工会作出让步。现在加拿大政府对工会的态度似乎趋向强硬。但无论如何,从理论上说在保护公众利益和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实现雇主和工会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将越来越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