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郑又贤[1]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这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从而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黄丽云博士因为工作关系,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着长期的工作联系并对此倾注了极大的探索兴趣,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我十分欣慰她所取得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她入学前是公务员,比较擅长公文写作,但对学术论著几乎没有涉及,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在理论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上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即将付梓,这是对其三年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阅,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实践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调查、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深度访谈、调研和理论分析,在系统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其主要特征和形成的主体、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她不但从教育、帮扶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而且力图从学理上说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形成同其主体性的关系;不仅从精神和意识的角度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问题,而且从实践的角度特别强调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意义。作者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引导看做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并分别就价值观引导的目标、条件、原则、主体、路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围绕着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和构建问题,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如下三个关系:一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三者的关系。一方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形成源于其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必须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条件的大视野来考察。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今天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存在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反作用。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构的关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都必须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构提供科学的社会信仰,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素养和精神追求,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其精神归属感。这是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和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建构的正确方向,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三是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一元化和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现状多样性的关系。不但对市民化过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而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坚持一元化的原则,即要以社会主义的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主体,反对搞多元化;同时又必须承认,在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现状是多种多样的,不排除其中包含着非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因素,甚至是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我们既不能因为前者而否定后者存在的客观性,又不能因为后者而否定坚持前者的必要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坚持前者中客观、冷静地看待后者,不能对后者惊慌失措,更不能面对后者而悲观失望;在正视后者的同时,不能是非不分,更不能对消极或错误的价值取向放任自流。对于市民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引导,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元化的原则,但一定要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尤其不要搞简单的取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比较正确地处理了上述三个关系,这在其观点论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黄丽云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认真刻苦,而且注意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她十分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同基层群众相联系,特别是同新生代农民工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这是她能够写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的优势条件。她的这种特殊情结,值得同辈人赞许和学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价值观》一书即将出版,这本书凝结着黄丽云博士的辛勤劳动,也是她所取得的值得肯定的成绩和进步。当然,该书还存在一些不成熟之处或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今后还可以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引导的规律性和全面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上再下工夫,进一步拓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愿黄丽云博士能把出版该著作作为一个新的开端,继续深入基层民众之中,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争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这也是为师者的最大心愿。
郑又贤
2012年8月3日于福州仓山书香门第
[1] 郑又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方法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省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会长、福建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会长、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受聘担任福建省纪委特约研究员、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