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中国化探索:中国“五外”和谐新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多元生产关系的并存结构是推进货物贸易迅猛发展的制度因素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反过来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多元的市场主体和多元的生产关系并存的结构成为推进我国货物贸易迅猛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一)多元市场主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见表2-4)。

表2-4 中国工业企业数及总产值

第一,国有企业数量大量减少,产值规模成倍增长。2001年,国有企业34530家,工业总产值17229亿元,2010年国有企业数量8726家,锐减25804家,只有原来的1/4,但工业总产值却达到了57013亿元,增长了2倍多。

第二,私营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双双急剧增长。2001年私营企业数量36218家,工业总产值8761亿元,2010年,私营企业数量增加到273259家,工业总产值213339亿元,分别增长了6.5倍和23.4倍。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数量和工业产值方面均有长足发展。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分别从13166家和18257家增长到2010年的39976家和34069家,工业总产值从15374亿元和11847亿元增长到124560亿元和65358亿元;企业数量的增幅分别为203.6%和86.6%,工业总产值的增幅分别为710.2%和451.7%。

(二)多元主体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就业结构的变化

从劳动力个体层面上进一步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

表2-5 中国城镇就业结构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就业人数分别从2001年的7640万人和1291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6516万人和597万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相应的从1527万人增加到6071万人,个体就业人数从2131万人增加到4467万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从345万人和326万人增加到1053万人和770万人,这一变化大大改变了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的格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从约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37%,下降到21%,私营、个体、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就业比重从18%上升到36%。结合上述论及的私营、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的较高增长,就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中的劳动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劳动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部门中的配置更加有效率。

(三)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诱发出多元经济主体的共同发展

多元经济主体以及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多个层次上解放了生产力,形成了多元经济主体的迅速发展。多元生产关系并存的结构表现为,适度调整了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发展了民营经济,引进了国际直接投资,并直接推进了我国制造业与出口贸易的发展,多元市场主体的发展,也推进了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在过去的10多年中,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半已经为非国有经济部门所实现,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规模更是一枝独秀,撑起了我国货物贸易的半壁江山。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大量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转型,逐渐走向了市场,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民营经济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引导与推动下应运而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来源。

第二,利用外资政策为三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尽管专家学者们对三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有过诸多争论,但是事实证明了引进外资政策的合理性。通过管理制度、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示范效应等多个角度,三资企业逐渐融入我国经济的循环中。

第三,大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战略部门形成的产业布局,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特征,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塑造,使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随着多元经济主体的确立与发展,与之相应的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中,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钢铁、石油、重型机械、造船、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与贸易的增长,都离不开国有经济的推动。民营经济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中领先发展,并进而把这种优势引入对外贸易中。轻工产品的诸多种类、服装鞋帽、白色家电等多个行业的生产扩张与出口增长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推动。三资企业在通信技术、生物制药、精细制造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与国际产业发展同步,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把我国相关产业直接融入国际产业发展的潮流中,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国际贸易。民营经济和三资企业与国际产业衔接所形成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份额,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延长了国内的产业链条,拓展了增值的空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三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份额,发挥了其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优势,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前沿的重要部分。

(四)多元经济主体在货物贸易中的多元定位

在新型生产关系与多元主体框架下组织起来的企业组织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对外贸易结构中找到了适当的定位:

第一,不同商品生产与贸易的选择。国有经济主要定位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生产与贸易领域,外资企业定位在高新技术发展领域,民营企业活跃在通用技术产业及广阔的民用产品领域。

第二,不同贸易方式的选择。国有经济及战略产品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三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方式上占有优势地位,三资企业的公司内贸易也具有极大的空间。

第三,不同的区域分布。三资企业在沿海地区的拓展与民营企业的局部生长,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三资企业的北上与西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济发展水平的条带分布、生产力水平的梯度发展,对外贸易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的规模递减,或者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规模递增,形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多元生产关系并存结构适应了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又通过多元生产关系并存结构的构建,为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及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体制空间。这一现象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结构的合理配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着力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