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与不似之间:回忆梅兰芳(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刘天华与梅兰芳的一次合作

谷苇

著名的作曲家与民族器乐演奏家刘天华生前除了创作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一系列二胡曲以外,还有一大贡献——记录编著过《梅兰芳曲谱》,现在似乎已渐被人们遗忘了。多卷本的《中国艺术家辞典》“刘天华”条目中,就无这一记载。只有“笔名大王”陈玉堂兄编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中,还有一鳞半爪。其他辞书是否有更详尽的记录,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梅兰芳先生去世前,最后一次在上海陪梅葆玖去剧场演出时,在后台休息时我曾偶尔问起刘天华记录编写《梅兰芳曲谱》一事。当时,梅先生忆及旧事故人,颇有“人琴之痛”。他说:“刘天华先生帮我整理《曲谱》,下了大功夫。可惜这本《曲谱》已不易找到了,知道此事的人也日益稀少了。”说完,他不禁长叹一声。

据梅先生回忆,他请刘天华记录整理《曲谱》是为了1930年去美国演出时的需要。因为中国的戏曲音乐当时多系用传统的“工尺谱”,这种乐谱外国人看不懂。因此梅先生接受熟悉西方文化艺术状况的友人的建议,请了刘天华来记录编写五线谱的《梅兰芳曲谱》。他记得为此有很多人继以日夜地付出了辛勤的艺术劳动。

刘天华的工作态度很认真。他的工作方法是先请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还有一位乐师马宝明根据梅的每一出戏的唱腔提供“工尺谱”。然后由他“翻译”成五线谱,并亲自在钢琴、小提琴上试奏。同时,还请徐兰沅操琴、马宝明吹笛,对照纠正五线谱上“味儿不足之处”。然后,刘天华一一加以改正以后,还重新用二胡试奏,并请徐、马听过,不断反复修正,直至基本认可以后,再请梅先生自己唱过,刘再加以改正。改好以后,按整理成的五线谱,由刘天华再一次拉二胡,请梅兰芳听过、改过,最后才定稿。有时定稿以后,梅还要再唱,刘还要再改。但自始至终,刘不厌其烦,认真记录、修订曲谱,以至于成。所以,梅在多年之后回忆旧事,还不能不赞叹说:“真难为了刘先生了。”

《曲谱》的记录整理先后费时七八个月。参与其事的除了刘天华、徐兰沅、马宝明以外,还有汪颐年画谱,杨筱莲、曹安和、周宜三位女士仔细校对,才成此谱。

可惜此书我一直未能亲见。现在连正确的书名似乎也说不清楚。陈玉堂的“辞典”记作《梅兰芳曲谱》,而我的记忆中似是《梅兰芳歌谱集》或《梅兰芳歌曲集》。好在研究梅兰芳生平与艺术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健在,很希望得到他们的匡正。

刘天华与梅兰芳合作编写梅的《曲谱》一事,倒使我产生另一感想:梅兰芳的成功一大因素是“得道多助”。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成功,往往是由于他的善于汲取各种力量的营养与支助。这一点,也许对当代年轻的艺术家们说来还是有点启示作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