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觅诗文:大连古代诗文评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雪泥鸿爪觅诗文——大连有诗否?

当今世界,被称为文化遗产者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曰自然文化遗产,一曰人类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非人类所造,由大自然演变形成,为天造地设之物,如名山大川、奇特地貌、原始森林、自然公园等。人类文化遗产则为人类所创造,非自然形成,其中又可分为两种:一为物质文化遗产,以物质形态存在,如墓葬陵阙、古城古镇、寺庙古塔、古建民居等;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亦称精神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诗词歌赋、学术著作、书法画卷、传统技艺、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

古代诗文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是一种主要由社会精英创造的文化形态,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人类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与人类的文明史相辉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记载和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风貌与理想追求。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它是至今还跳动着脉搏的鲜活的历史血脉。如果把物质文化遗产比作历史的骨骼,那么以历代诗文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历史的灵与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有诗有文,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多姿多彩的;无诗无文,历史则缺乏光华。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还因为她是诗的国度,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灿若星汉的文章著述使她的历史无比丰满、格外璀璨,古人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华民族以独特的风采傲然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一座名城、一处名胜常常因诗而名、因文而兴,名诗名文使其扬名天下,如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湖南岳阳楼、江西庐山、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等,皆因名诗名文而扬名天下。诗文创作风气的兴衰与创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是否发达、是否成熟、是否有底蕴、是否有品位的重要标志。

大连有诗否?这是一个长期缺乏明确答案的问题。若要问起大连历史上有没有可以称得上文化遗产的诗词文章,有没有可以传世的作家和作品,许多人会感到茫然而难以回答。

的确,我们如果翻开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集,确实很少看到大连古代作家的影子,在数万首唐诗宋词中,也很难找到出自大连地区的作品,因而有人曾断言,大连地区既无文化名人,也缺乏可以传世的作品,是文化贫困、底蕴缺乏、有史无文的荒芜之地。但是,得出这个结论未免过于轻率、过于武断。虽然历史上的大连和国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相比,文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由于地处边陲、战乱频仍,文化发育艰难迟缓,文化的发展存在间断性和某些方面的不成熟性,错过了唐宋诗词、古文等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高峰期,甚至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发展空白,但不能认为古代的大连文坛就是一块不毛之地,更不能断言大连没有产生可以称作文化遗产的可以传世的作家和作品。

本来,一个地区有无作家、作品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可为什么人们会对古代大连有无诗文却心存那么多的疑惑?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一是因为古代的大连地处边陲,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版印刷业不够发达,许多作品只能以手抄口传的方式在本地流传,故而不见经传,很难登上大雅之堂。二是因为近现代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侵占大连约半个世纪,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和殖民文化,千方百计地割断本地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致使文脉中断,令许多优秀的文学遗产被遗忘、被埋没。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连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搜集和研究一直投入不足,在特殊时期又受到否定历史的思潮的影响,对历史文化采取了轻易否定的态度,弃之如敝履,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其一律划入封建文化和所谓“四旧”的范畴,因而使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鲜为人知,至今仍处于散落、流失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人们的头脑中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大连古代没有文化,是一座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

但是,如果我们真正下一番功夫,去搜集历史上有关大连文化的记载,搜寻那些至今还处于散存状态并不断流失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大连的古代文化并不贫乏,大连虽然地处偏僻,但并非文化的不毛之地。现能查到的资料和地上地下的文物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大连文化就发生了由夷转夏的深刻变化,中原文化已在大连地区扎下根基。虽然由于战乱和割据,文化形态发育迟缓,甚至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发展空白,但大连文化始终保持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大连地区始终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之金州、复州和庄河地区,汉文化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并形成了与北方民族兴起之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而,古代大连地区文化的基本形态,包括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民间习俗等,基本上属于汉文化的范畴,并且呈现出不断汉化的趋势。当带着种种疑问去搜寻大连古代的诗文作品时,笔者发现,这些作品虽然长期被埋没,像散珠碎玉般散落于各处,至今鲜为人知,但汇集起来,其数量是十分惊人的。从中可以看出,大连古代文学在艰难的发育中贯穿着一条初期断断续续、隐约可见,后期逐渐清晰、逐渐兴盛、逐渐成熟的文脉。许多作品表明,大连诗文滥觞于汉代,中间由于发育艰难,寂寥千年,至辽金后期已出现本地作品,明清两代本地文学创作开始兴盛,呈现出后发之势。特别是清代中晚期,文坛出现了士子成林、文风熙攘、蔚为大观的景象,本地作家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作家、作品的数量超过人们的想象,而且有许多足可传世的优秀之作,并出现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专著和堪称名家的学者、文人,他们的创作水平和学术成就拉近了大连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距离,其中的优秀之作足可以与内地学者的佳作相媲美。

大连历代诗文是大连文学之主流,是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植根乡土,所写为本地之事,所抒为本地之情,今人读之有一种十分亲切熟悉的一脉相承之感,因而弥足珍贵。可惜的是,至今不少作品还处于散落流失的状态,或散见于各种史书,或以手抄口传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因而亟须发掘抢救、结集整理。为此,笔者循着历史遗留的雪泥鸿爪,披沙淘古,寻根拾遗,追踪那些被历史埋没而尚未消殒的遗产,所寻所见皆随笔录之、整理评述,久而久之,初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终于辑成一书。回想当年,笔者也曾认为古代的大连是诗文匮乏之地,探寻中才逐渐发现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是十分丰富的。这份遗产充分表明,大连的古代文化并不荒芜,并不贫困,也有着较为深厚的传统。阅读古人创作的作品,足可以打破大连没有历史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思维定式,对我们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大连历史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延续历史文脉,提高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书简要地梳理了大连地区古代诗文流变的过程,并对作家、作品做出了初步的评述,为窥其全貌,还选录了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笔者深知,挖掘整理本地的文学遗产并做出中肯的评价和总结是一项浩繁的学术工程,本人所见必有遗漏,本书仅为抛砖之作,以期引起各界对本地文化遗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