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齐国斡旋
当天夜里,孔子严重失眠了,他在思考自己应当如何做。鲁昭公是国君,是鲁国的君主,却被臣子逼迫而流亡到国外,这是严重的违礼的事件。但是事涉“三桓”,孔子自己也无能为力。继续办学吗?但孔子又想到鲁昭公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这便是两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一是儿子出生的时候,作为一国之君的鲁昭公馈送一条鲤鱼为贺礼,礼物不贵重但其象征意义太大了。因为当时自己还那么年轻,而且是从宋国回来的无名之辈。二是刚刚准备办学之时,鲁昭公便批准以国家的名义前去洛阳周天子那里访问礼乐以及文史典藏,这对于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办学效果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孔子认为鲁昭公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提携玉成的恩德更是天高地厚,而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如此大的恩德。
孔子决定出面去转圜斡旋,至于能否起作用或起什么作用,则无法预测,也就在所不计了,只要尽心尽力就没有愧疚了。至于刚刚起步的教学生涯如何处理,就暂时给弟子们放假,何时再继续办学则见机行事吧。于是,孔子安排已经就学的几名弟子自行方便。
行动才是一切成功的关键,总是想是没有意义的。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百闻不如一见,临淄的繁华超过孔子的想象,那真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市场货物丰富,山珍海味,奇珍异宝,天下各地的商品是应有尽有。玩乐场所更多,讲故事的、斗鸡的、斗蟋蟀的、蹴鞠的都有专门的场所,真是热闹非凡。
五年前,孔子曾经见过齐景公和晏婴,所以孔子在齐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知道孔子到来后,齐国大贵族高昭子便专门派人来请。于是,孔子便去谒见高昭子。
高昭子在齐国的地位有点像鲁国的季孙氏,是齐国上卿,除国君外最有实权的人。当年,齐国是两大家族,几代掌握国政。一是高氏家族,当时的掌门人便是高昭子;二是另一大贵族国氏,当时的掌门人是国悼子。但在内政、外交方面的具体工作则是晏婴,应该说晏婴才是当时处理齐国许多矛盾纠葛的关键人物。如此,齐国当时最主要的便是这四个人,首先是齐景公,其次便是高昭子、国悼子和晏婴。
前文提到,齐景公是捡了个历史便宜当上国君的,如今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一方面,齐景公很有野心却没有政治远见和谋略,虽然想要称霸,但齐国当时还没有那样的实力。另一方面,齐景公贪图享乐,物欲横流,最喜欢马匹。作为一个国君,齐景公自己便拥有四千匹好马,需要很多人负责饲养和放牧,都是最好的草场、最好的饲料和最豪华的马圈,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源。然后,齐景公定期去看,便趾高气扬、心满意足了。
对于百姓,齐景公则漠不关心,非常冷漠。齐国的律法比较严厉残酷,最多的是刖足之刑。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都要刖足,不剁手指而是砍掉一只脚,因此齐国一只脚的人就比较多。但是,这样的人要正常生活就需要安装一只假脚,而假脚只能穿假鞋,因此促生了一种行业,即制造假鞋、贩卖假鞋。所以,在齐国市场上,制售假鞋是个不错的买卖。
高昭子是齐国第一家族的掌门人,他把孔子请到自己家族中作为最高贵的客人,担任家族顾问和教师的角色,但没有实际的工作,只是随时参加最高的活动且回答其各种疑问而已。
这年春天,齐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赤地千里,饥荒遍野。齐景公便派人咨询孔子:“寡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孔子回答道:“大灾荒之年,君主和大臣乘驭驽马,所有的劳役都不要兴,宽阔的道路也不要修,用钱币和美玉祭祀祈祷上天,祭祀也尽力简约,不悬珠玉,使用下等牺牲。这是贤明君主用自己降低标准的做法来拯救百姓困苦的礼制要求。”齐景公听孔子如是说,便遵照来做。这当是齐景公一生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高昭子在齐国地位很高,他带领孔子来到宫廷音乐演奏的宫殿,并令齐国最高明的乐队为孔子演奏《韶虞》的乐章。孔子一下子就被这优美的旋律、悠扬柔婉的抒情曲调所征服,深深陶醉在其中。
演奏结束了很长时间,孔子才回过神来,并向高昭子提出要拜演奏者为师学习《韶虞》的乐曲。高昭子欣然同意,而那位乐师也知道孔子的大名,并知道孔子曾经跟本国的大乐师师襄子学习过《文王操》,基础非常深厚。这样,在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孔子便虚心跟随这位一流乐师学习《韶虞》,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孔子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在齐国更是不胫而走。齐景公五年前曾见过孔子,又曾经派人咨询过他,知道孔子是大贤,便专门召见了他,并请高昭子、国悼子和晏婴陪坐。
见礼后,孔子坐在客位上。刚刚坐稳,齐景公便问道:“孔丘,现在天下都盛传你是圣人,所以寡人要向你请教。请问,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什么?”
孔子高高一揖,答道:“大王过誉了!孔丘不是圣人,是天下人谬奖。孔丘以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人人恪守本分而尽职尽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面的八个字说得重而缓慢,几乎是一字一顿。
齐景公听罢,稍微思索了一下,立即点头赞道:“说得好!说得好!如果不能做到君君、臣臣的话,即使有钱财、粮食,我能够随便享用吗?”
晏婴一脸严肃,高昭子和国悼子相视一笑,孔子一脸苦相,只有齐景公一脸得意。
齐景公的这句问话真是绝了,其实这也是他的真实想法,他真的就这个水平。孔子回答的本意是要求国君要像个国君,应该做国君应该做的事,而不能违礼胡来;大臣要像个大臣,做大臣应该做的事;父亲要像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则要尽儿子的义务和孝道。其主旨是提醒齐景公要当一位明君,要关心苍生社稷,不要骄奢淫逸,而结果齐景公只想到当国君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此,晏婴感觉齐景公失言而又无法纠正,高昭子和国悼子早就了解齐景公的水平和心理而会意了。
再说,当时鲁昭公带领几辆车和子家等一行人进入齐国,齐景公先安排其住下,并招待一顿后好言安慰。但是,齐国也不能长期让一个外国之君住在都城,便派一支军队到了齐鲁边境的郓城,即今泰安市东平县东面的一个邑镇,当时属于鲁国领土,由于在边境,故统治也不严格,时不时就被齐国统治一段时间。如今,齐景公派一支军队到这里把郓城占领,将鲁昭公等人安排在那里暂时住着。这样,实际是齐国军队占领一片鲁国领土安置鲁昭公,还是用鲁国领土、鲁国百姓来养活他们自己的国君。
季平子在鲁国主政,三大家族共同主持各方面的事务,境内风平浪静,官民相安无事。季平子听到报告说齐国的军队占领了郓城,又听说鲁昭公被安置在那里,当然不可能发兵把那里抢夺回来,毕竟鲁昭公还是鲁国的国君。
孔子与高昭子谈及鲁昭公的事,请求高昭子帮忙让鲁昭公回国继续执政。高昭子先去与季平子商量,季平子态度模糊。高昭子明白季平子的心思,也不便强求,于是敷衍了孔子几句便罢了。孔子何等聪明,也就不再提这个话题,反正知道鲁昭公有地方住,生活无忧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