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晋隶书篇
第五讲 隶书《乙瑛碑》
一、《乙瑛碑》初识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 。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凡18行,满行40字。《乙瑛碑》与《史晨碑》《礼器碑》合称“孔庙三碑”,现立于山东曲阜孔庙内。
《乙瑛碑》拓本局部
《乙瑛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它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是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
何绍基赞:“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二、如何写好《乙瑛碑》
1.《乙瑛碑》基本特征
费声骞赞:“《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得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乙瑛碑》形体方扁,中间收紧,字取横势。中间收紧,要压缩上下的高度,尽可能使笔与波挑向两边伸展,形成竖短横长之势。笔面平直,布白精巧。强调横平竖直,但实际上横画是左低右高的。点画的分割是比较匀称而整齐的。单个字看,一般是中间密而左右较疏朗。波磔撇画,左舒右展。波是横面的挑笔,磔是捺画的挑笔,波磔的“燕尾”是隶书区别于其他字体笔画的独特之形。
《乙瑛碑》拓本局部
《乙瑛碑》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其章法同许多汉碑一样,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清代方朔曰:“(《乙瑛碑》)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箬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2.《乙瑛碑》临习
《乙瑛碑》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临写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工整,以免走向拘谨和俗气。
《乙瑛碑》临习时方笔要斩钉截铁、峻利凝重,圆笔应遒劲婉转、含蓄浑厚,并注意方与圆、刚与柔、直与曲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笔画的或收或展、 或肥或瘦,体会其用笔规律。临习时注意结体参差错落,仔细观察其变化,结合范字掌握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斜正结构、反常结构的字形,摸索、总结其中的基本规律,抓住它们的特点,正确地表现。
三、隶书临摹和创作对比
刘炳森书法作品
作者临《乙瑛碑》单字
何绍基临《乙瑛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