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物理:改变世界的工程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物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物质世界是这样的奇妙有趣、光怪陆离、五彩缤纷。它是谁设想出来的,又是谁制造出来的呢?科学家们认为,物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它们在客观世界中原来就存在,并且还要永远存在下去。

早在1673年,英国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就在密闭容器内做过金属铜、铁、铅、锡等的煅烧实验,他还仔细地研究了煅烧后反应物重量增加的情况。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他误认为火是由一种实实在在的、有重量的“火微粒”所构成的物质。因此,他对一些金属在封闭容器中煅烧之所以会增加重量的推理解释是:金属在煅烧时,燃料所散发出的“火微粒”,能够穿过容器壁,钻到金属里,并与金属结合,结果生成了比金属更重的煅灰。上述认识用式子表示,则为:

金属+火微粒=煅灰

显然,波义耳虽然发现了金属煅烧会增重的事实,但由于对燃烧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只能靠凭空想象来推理说明实验结果。燃料中的火微粒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不清楚。

罗蒙诺索夫

光阴似箭,80多年过后,在1756年,俄国著名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对波义耳所做的煅烧实验产生了兴趣,对此,他又重新进行了研究。他将铅、铁、铜等金属,分别封闭在曲颈甑里煅烧:铅化了,液滴表面变成灰黄色;铜屑变成暗红色粉末;铁变成褐色。很显然,铅、铜、铁都发生了变化。按照波义耳的观点,一定是“火微粒”钻了进去,才使这些金属起了变化。既然火微粒钻了进去,那么,容器和金属的总重量就会增加。然而,罗蒙诺索夫称量的结果是,封闭的曲颈甑重量丝毫没有变化。

这一结果使罗蒙诺索夫对波义耳的推理解释发生怀疑,并且点燃了自己创新的思想火花。为此,他及时地改变了实验方法:先称量金属屑的重量,然后将其装到曲颈甑中并一起称重;煅烧后再分别重新称封闭容器的重量和煅烧后金属的重量。结果发现,封闭的容器重量没变,而煅烧后的金属比原金属重量增加。而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都一样。实验事实充分证明,金属在封闭容器里煅烧,根本没有什么火微粒从外面钻进去,波义耳的假想是完全错误的。

那么,金属煅烧后为什么会增重呢?经过周密地推理,罗蒙诺索夫认为:容器中煅烧金属增加的重量,应等于容器中空气减少的重量,如果不使容器外的空气进去的话,封闭的容器和金属的总重量就不会变化。富有创见的罗蒙诺索夫,不仅纠正了波义耳的错误认识,揭开了煅烧后金属为什么会增重的疑团,而且他还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提出了质量守恒的见解。罗蒙诺索夫指出: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重量(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物的重量(质量)。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并未引起科学家们的足够重视。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金属的氧化反应进行了精确的实验。他将45克的氧化汞加热分解,结果得到41.5克的金属汞和3.5克的氧气。这就是说,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总重量始终保持不变。

自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以后,科学家们又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合二为一,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知识加油站

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

检验物质主要有四种量,即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每一个具体的物质构成的物体,如一个茶杯、一个人、一座山、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等,无论是大或是小,无论是有生命的或是无生命的,无论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界中原有的,它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都不能永远地存在下去,都必定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当它们存在的时候,必定会有一定的质量或能量。质量和能量间是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