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 亦师亦友,打开沟通之路

案例来源:何婕

一、基本情况

廖某,男,13岁。初一年级学生。该生性格开朗,喜好画画、写作。但情绪波动较大,做事情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基本礼貌缺乏,缺少尊重师长的意识。智商正常,学习成绩一般。听课、学习状态容易根据喜好和情绪波动。家庭情况为单亲重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修养很好,通情达理,对孩子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懂事,能尽量少受单亲的影响,也尽力给孩子全面的爱和关心,甚至有时候可能就会有些溺爱。但该生对生父充满了恨意,所以比较叛逆。老师的一些善意的建议只要不顺他的意,就会特别抵抗,有扔东西、撕纸等行为。但有时又会有懂事的地方,比较心疼妈妈,懂得自己行为不好的时候妈妈知道会生气。自制力较差,有些行为明知不该做可是控制不住自己。上课经常做些无关的事。

二、问题分析

(1)家庭因素

廖某亲情的缺失和早期教育的不当对他的心理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廖某缺乏一个正常家庭的父母给予子女的温暖和教育。父母关系不好,与孩子沟通少,生父对他不闻不问,很少关心孩子。母亲忙于工作,使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以至于他对纪律和规则的观念非常淡薄,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正,经常赌博、酗酒,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就表现出心理失衡。更多家庭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特别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少年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2)生理因素

廖某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这个时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大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没有人可以真正懂得自己,不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不够成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使他们在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而诱发逆反心理。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意识的体现,自我意识的高涨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他们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三、干预与处理方案

通过对该生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家长及学生甚至是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作为一名班主任,有责任正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处理方案。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我们学校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同时还有心理咨询室——心晴社、咨询信箱等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其次,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所以我常让和廖某关系较好的同学去和他交流沟通,再反馈给我。第三,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可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做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常记“激励型德育模式”

我们学校提倡的“激励型德育模式”,是一种以激励为主要方式,以培育学生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德育模式。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所以,以朋友的身份,他更愿意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教育,并且改进自己。因此,我就以廖某擅长的绘画和写作作为切入点,通过和他聊兴趣爱好,从而循序渐进聊到现在和未来。以朋友的身份给予他建议和意见,效果较好。

四、反思

经过一系列教育后,廖某现已基本可以做到有问题及时和我沟通。改进需要时间,我相信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问题可以慢慢地改善和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激励型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更好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