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比较容易,特长相对奢侈
培养特长主要靠天赋吗?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经常有妈妈问我:“孩子的兴趣有用吗?”
我的回答是:“对于升学,兴趣恐怕作用不大。”
如果写简历,写孩子热爱弹琴、热爱奥数、热爱足球或者其他,除了体现出家长和孩子愿意广泛尝试的热情,其他什么也说明不了。
真正有用的简历是:奥数××杯一等奖,英语等级证书,孩子钢琴10级,在海淀区足球队担当主力等。
也就是说,只有把兴趣发展成特长,才能成为孩子的竞争优势。
当然,兴趣也能成为优势,也就是一个人的情趣和热情,长远来看,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是有用的,但是无法用于以升学或就业为目的的简历。
培养孩子,需要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同时也是在平衡兴趣和特长,兴趣还是要保留的,因为对人生有用,而不是对升学有用。
对一件事甚至很多事感兴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就相对奢侈,需要很多条件。
以前我一直以为培养特长需要的是天赋。
自从有了花生,我很早就开始对他进行艺术熏陶。
我家有一套自己攒的发烧音响,用的是天龙播放器,配上丹麦的音箱——虽然,我没有什么音乐天赋,但我还是很热爱听音乐的。小时候,我住在上海外婆家,我舅舅是一个黑胶唱片重度上瘾者,家里的唱片堆到了天花板。我最爱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还有巴赫、舒曼、莫扎特等德国作曲家的小品。帕格尼尼、拉赫玛尼诺夫、德沃夏克我也比较喜欢。
花生3岁前,坐在餐椅里,吃着我做的三文鱼菠菜粥、南瓜奶酪肉碎时,背景音乐不是维瓦尔第的《四季》,就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可是对于音乐,花生基本无动于衷,只有一首儿童版的《春之声》,他听到后就手舞足蹈,不过我不确定,是不是因为这首乐曲前奏是一阵鸟叫声。
花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被激发出来,还是在另外一件事情上。
花生不到1岁就开始说话,除了会说爸爸、妈妈和点点——我家以前养的一只白色中华田园猫,经常被花生当作座驾,还会说“大钟”——其实是“大众”(汽车品牌)。
这是因为我带他在院子里遛弯时,他的圆眼睛只要一看到小轿车,就像狙击枪的瞄准器锁定了目标,再也挪不开了。
因为对汽车的热爱,3岁前他的启蒙基本是围绕汽车展开的——
颜色:看到一辆马自达,红色!看到一辆甲壳虫,黄色!
形状:轮子是圆的,天窗是方的,雨刷器画出的形状是扇形!
动物:指着捷豹标志说豹子豹子!指着东风标致说狮子狮子!
数字和字母:摸着车屁股说妈妈,E32715!妈妈,BMW!
音乐和英语也是如此:只要一听到Imagination(当时丰田威驰的广告歌“Colorful Days”中的歌词),就说:“丰田!丰田!”一听到“You are beautiful”(当时大众汽车广告中的歌词),就说:“宝来!宝来!”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只要是和车没关系的音乐,他就完全没兴趣了。
到了花生5岁,我们带他去体验钢琴启蒙课,他坐到钢琴前,乱弹一气,很有激情的样子。我赶紧问他要不要学钢琴,他却坚定地摇了摇头说:“妈妈,还是不要了,我没什么兴趣。”
直到现在,所有学科里,花生学得最差的就是音乐,只能取得一个B,在一堆A里有点儿扎眼,他总说:“我音乐太差了,一点儿天赋都没有,幸好你当年没让我学钢琴。”
花生在音乐上的折戟沉沙,让我发现,没有天赋,光靠家长的熏陶和启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对什么事有热情,其实也取决于他的天赋,是先天带来的倾向性。
耐心的启蒙能保护孩子的热情
和学钢琴相反的,是花生的绘画,花生的美术成绩表现优秀,我也给他报了一个绘画班,中间参加了两次比赛,也得了全国的奖项。当然,绘画班的老师给予了很多指导,这个很重要。但是一旦把绘画当成一项任务,他却不太愿意去绘画班了,加上五年级开始小升初任务越来越繁重,绘画班我们也就停了。
到现在,他兴之所至,在语文或英语的手抄报作业上,也会画上一些画,我就不失时机地问:“要不要再把绘画捡起来,培养下特长?”花生都说:“算了吧。当爱好可以,当特长就算了。”
花生并不是一个个例,很多孩子从小都比较喜欢绘画,在他们还不会用文字表达时,绘画或者说是涂鸦就是他们表达想法的一种方式。音乐也一样,孩子看到电子琴啊钢琴啊都喜欢坐在那里乱弹一气。孩子对艺术的热情、对表达的渴望,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天性。
而那些严格强调技术、目的,完全用于考级或得奖的绘画班或钢琴课,往往很难激发孩子的兴趣,反而浇灭孩子的热情。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兴趣培养班成了兴趣降级班。
我有个朋友,在培养儿子的钢琴特长时就掉进了这个陷阱。她看到儿子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一开头要求就很严格,同时也去考级并参加很多比赛。结果,这个孩子很快就失去对钢琴的兴趣,虽然也考过了10级,但是一旦考完就再也没碰过钢琴。
相比之下,我另一个朋友,在培养女儿学乐器这件事情上就做得更好。
她女儿学的是小提琴,比钢琴入门要更难。
朋友找了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师,一开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琴和上课,而是老师带着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歌剧、交响乐、钢琴曲都听一些,中间穿插着小提琴协奏曲,听完老师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并且在这过程中慢慢给孩子介绍一些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常识等知识。
这位老师以及朋友都非常有耐心,在这个阶段一直都没说让孩子学小提琴。但在和老师相处了两个月,欣赏了很多音乐,交换了很多想法后,在一节课上,朋友的女儿主动提出:“小提琴很好听呀,我想学小提琴。”
要是别的家长肯定会觉得正中下怀啊,那就马上让孩子练琴吧。但是,朋友却没同意,而是和老师一起再三和孩子确认,说学琴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很辛苦,但是一旦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孩子依然很坚决:“我想学,我会坚持的。”这样一番下来,孩子才开始正式学琴。
虽然练小提琴的姿势很别扭,找对音符也很困难,但因为这是自己选的乐器,这个孩子一直保持着对小提琴的热爱。每次上课和练琴都不用家长特别催促,都是自己主动进行的。
她还说:“小提琴乐曲太美了,如果我能像那些艺术大师一样,拉出这么好听的乐曲,那该有多好。”
所以,在艺术培养上,家长不要太着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热情和学习欲望来到这个世界上,热情是一种很宝贵的东西,家长千万不要用自己单方面的意志力去消磨孩子的这种热情。
把兴趣发展成特长,需要保护孩子的热情,好的启蒙者或引领者非常重要,而不是简单地送孩子去绘画班或让他们去上钢琴课。
而优秀的启蒙者或引领者是不好找的,需要家长有这方面的资源,如果家长既不懂行,又没有很多精力和时间去仔细研究,那么就需要投入大量金钱,因为,好老师都是很贵的。
我有一个朋友,自己开公司收入很高,4岁起让女儿开始学钢琴,到了6岁就请一小时1000元的老师教,据说老师特别专业,也特别善于启发和点拨。至于儿子,一表现出对足球的热爱,他就请了一个一对一的教练,每周两次来教孩子踢球,一年光是教练费就要10万元。
我问他在孩子兴趣上投入这么多值得吗,他说:“有兴趣很容易,但是有特长就难,要找到好老师,要请就要请你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师。我这个投入还算少的,因为孩子的级别还很低,等他们水平提高了,找到真正大师级或国家级的教练,那一年10万绝对打不住。”
那时候我就比较绝望,我们家是普通家庭,拿出这么多钱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都觉得很困难,而比我们收入更低一点儿的家庭,是不是孩子就没有发展特长的机会了?而且即使拿出这么多钱,也无法保证孩子肯定就能发展出特长,特别是那种有竞争优势的特长,比如艺术类要拿到行业内认可的全国奖项,体育类至少要达到一、二级运动员的标准。
特长,就是需要的时间特别长
培养特长真的这么奢侈吗?这种困惑一直伴随着我,直到我经历了花生的妹妹玉米培养出黑管特长的全过程。
从天赋、启蒙和金钱三个要素来看,我们培养玉米的特长的条件都很有限。
天赋:我们全家都没有音乐天赋,玉米爸爸是理工男,五音不全,别说音乐天赋,甚至连基本的音乐感觉都没有,玉米也只能说还过得去,大概中等偏上。
启蒙:玉米从小也没有学钢琴,而是上了一点儿节拍课,除了掌握节奏和韵律还有一点儿感觉,直到三年级前乐器基础还是零,我们也没有花钱给她请过任何老师。
金钱:后来玉米水平提高了,黑管需要买好的,这个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其他费用都是相对较低的。除了一次出国参加比赛花了3万元,其他时候一年小课、大师课和夏令营加起来,也就三四万,虽然也不能说很低,但比起其他把乐器当特长的家庭一年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这点儿钱只是基本投入。
从现在来看,在同龄人中,玉米的黑管水平能排在杭州市前几名,她的竹笛,也过了业余9级,可以说已经成功地把兴趣发展成特长,那这都是靠的什么呢?
在三年级时,学校管乐团招新,在选拔时,乐队指挥觉得玉米韵律还行,测了她的肺活量,看了她的手形,就让她做黑管后备团。
本来玉米不想吹黑管,她想吹的是长笛,女孩子爱美嘛,想法简单,觉得白衣飘飘,拿着根长笛很优雅。
但老师的眼光还是很独特的,玉米肺活量特别好,游泳能一口气游上1000米,而且速度还很快,因此判断吹黑管还是很适合她的。
我家没人会乐器,辅导不了玉米,学校乐团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培训班,甚至比培训班还好:第一是乐团老师比较严格,大家都怕他,所以就不得不拼命练;第二是和同学一起练,是一种竞争,更是一种合作,比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学感觉好多了,也有督促作用;第三是不用花钱,全免费。
学校乐团是每周一、二、五下午下课后,每天平均集训一个半小时。如果有演出还要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还会经常插入一些大师课,也就是比较有名的教授过来指点。
每个寒暑假至少集训一周,从早上到晚上,周末还要去老师推荐的小课老师那里提高,暑假有专门的黑管夏令营,有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过来辅导。
玉米的学校乐团水平,放在整个浙江省都是很高的,经常在中小学艺术节上拿一等奖。所以,要达到高要求(也就是不被老师骂),在集训之外,玉米每天还至少要练上1小时左右。这样下来,一年365天,一天1~2个时的训练,是少不了的。就这样,也才达到业余9级的水平。
要走音乐专业路线,那得练多长时间呢?玉米的乐团里的一些学姐,后来考上了音乐学院,听说每天至少要练习4小时。
如果水平更高一点儿,要获得国际大奖,比如郎朗一天要练习8小时。《傅雷家书》里也提到,傅雷的儿子傅聪也是一天练习8个时。
其实练体育也很相似,花生学校里但凡足球踢得好一点儿的能入选海淀区足球队的同学,都是每天至少练习1小时以上的,周末至少3小时。
到了现在我才终于发现,除了必要的一点儿天赋,启蒙和金钱,所谓特长,就是投入的时间需要特别长,长时间的大量练习才是一个关键因素。
时间特长,造成的影响,第一就是苦。玉米一开始也是叫苦连天,特别是她在整牙期间,戴着牙套练习,很痛苦,嘴巴里都起了燎泡。但是辛苦不等于痛苦,不然也很难坚持下去。
第二点影响就是机会成本问题,孩子在特长上花的时间多了,学习肯定花的时间就少了。如果不能练出特长,还是停留在兴趣阶段,学习成绩却下降了,那肯定不是家长乐见的。
所以,在特长培养上,最奢侈的还是孩子的时间。在三年级前,还可以广泛地上兴趣班,什么都兼顾一点儿。到了三年级以上,就需要有所取舍,重点培养一两样特长。什么都想要,很可能什么特长都培养不出来。
当玉米切实有了进步,自己能吹出美妙的曲调,也得到各方面认可后,她从原来的“我不是很喜欢黑管”,变成了“我喜欢黑管”,从原来对音乐无动于衷,变成主动要去听音乐会。
可见,一个人对艺术或者其他东西有兴趣,并不稀奇,只是增加了生活的乐趣;而把兴趣发展为特长,才能切切实实增加个人价值,这也是把兴趣深化、升华的一个过程。
从兴趣到特长,要成为音乐大师可能需要天赋,但仅仅是精通乐器,其实不需要太多天赋,更重要的是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进行重复和刻意的练习。这种练习,大多数时间是枯燥的、辛苦的。
真正的热爱,是付出辛勤和努力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否则只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感兴趣阶段。付出了辛苦,收获了进步,带来的幸福,是轻松的愉悦感无法比拟的。
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任何你擅长的事情都有助于幸福。你拥有的每一项专业技能都能为你的幸福铺平道路。”
◇一点思考
只有把兴趣发展成特长,才能成为孩子的竞争优势。
对一件事甚至很多事感兴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就相对奢侈,需要很多条件。
除了必要的一点儿天赋、启蒙和金钱,特长,就是投入的时间需要特别长——长时间的大量练习。
真正的热爱,是付出辛勤和努力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否则只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感兴趣阶段。付出了辛苦,收获了进步,带来的幸福,是轻松的愉悦感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