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城市化是最终解决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1998年6月
纵观古今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海内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化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困难,且尚有9亿人口滞留农村的实际国情,我们不得不认真地考虑城市化对解决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标志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提高。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为城市聚集了人口、经济、商品、信息、文化、科技、金融和交通,它不仅为人们创造财富,提供了市场和方便,也向人们提供了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正如恩格斯所说伦敦“因为聚集了250万人,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所以,一个国家只有绝大部分人集中到城市里进行劳动,总的劳动生产率才能达到一个高水平。
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劳动生产率低下问题。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9亿人在农村。如此众多的人口在分散的、缺乏信息、缺乏技术、缺乏文化、缺乏管理的小块土地上从事低效劳动,这不仅是农村和农业落后的原因,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所遇困难的根源,如果不从宏观上和战略上,采取根本措施来提高中国农民的劳动生产率问题,不仅广大农民难以加速致富进程,而且还会严重干扰全国的经济发展,并直接地影响我国第三阶段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大邱庄有1200人从事粮食生产,最高年产120万千克,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后来,该村走了发展工业,以工补农的路子,劳动力大量向工业转移,全村只留下9个人搞农业生产,全年粮食产量超过250万千克,总产量提高一倍多,人均产粮提高250倍。这一例子足以说明,9亿人口在农村,半数以上的劳动力搞饭吃,不仅没这种必要,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从市场经济学考虑,经济要发展,就要培育和壮大市场,市场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推动力量。不管哪种产品的生产,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因此,人口多的地区和国家,无疑市场发育的潜力是大的,市场的前景是好的。但是,市场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多少,市场容量的大小还取决于消费者富裕程度和购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创造价值的多少。今天,我国很多商品供大于求,形成了买方市场,这不是因为没有人的需求,而是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过低,人们创造的价值有限。从另一方面讲,市场的大小也与人的聚集度成正比,人的聚集度越高,需要的服务项目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而如果绝大部分人在农村,他们的消费又以饮食为主,形成半自给自足的消费状况,这必然影响整个国家的大消费市场的形成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把我国的市场开发出来并使之发展壮大,必须从聚集人口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尤其要把占全国1/4的农业人口的大部分聚集起来,把其劳动生产率提上去,把城市化的工作推起来,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情。
为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搞水利建设、狠抓科技兴农,以及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农业产业化等。与此同时,在推进城市化方面,这些年也做了大量工作,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2.5%上升到23%,我国的城市数量也由300多个发展到660多个。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作为提高广大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最终出路——城市化的速度进展还十分缓慢。我们知道,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近30年来,世界上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多,尤其发达国家都已完成了城市化。它们农业人口的比重都已降到10%以下,如美国为2.1%、法国为3%、德国为4%、瑞典为4%、英国为2.02%等。我国台湾地区经过20年的努力,从事农业的人口也降到了5%,人均所得已超过1万美元。即使这样,我国台湾地区仍然在致力于缩减农业劳动力,准备把现有的100万农业劳动者减少到30万人。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集约化、科学化经营,而且有利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和壮大。而至今,我国还有占全国3/4的人口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仍在50%以上,这比印度还高出20%,是世界上少有的。针对这种情况,如果还不能把加速城市化提上议事日程,我国的现代化就会受阻,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就会落空。
为了最终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加速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议:
(一)端正认识
要认识城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要看到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大大滞后,要晓得9亿人口在农村不可能赶上中等发达国家。要知道3/4的人口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是我国市场发育的最大障碍,要理解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二)转变观念
既要转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发展农村经济的观念,又要转变“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观念。既要克服下岗工人不可能推进城市化的保守认识,又要改变“守株待兔”等待城市化的自然观点,要相信城市化必将扩大市场需求,必将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使就业岗位大大增加。
(三)制定方略
把城市化提上议事日程,研究城市化方略,制定城市化政策,安排城市化任务,确立城市化目标,从而启动城市化,推动城市化,加速城市化。
(四)规划定点
除了制定全国性的城市化顶层规划外,重要的是各省、市要邀请专家进行规划,要从人文、历史背景和经济、交通条件,进行小城市的选址定点,促进一些新兴城市的日渐崛起和一些现有村庄的逐步消亡。
(五)消除壁垒
各国的实践证明,城市化肯定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现有城市一定要立足全局,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关心城市化、爱护城市化、支持城市化在城市户口管理上要打破壁垒。在地产与房屋价格上要有特殊优惠,对农民进城从事服务或开发产业要大力扶持。农民就近进入新设城市的,要防止乱收费,住宅用地可以划拨,也可用农民承包土地进行兑换等。
(六)资金扶持
城市化工作,没有资金不行。为了确保城市化的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切出相当份额的资金支持城市化的运作。各金融单位除专项贷款支持新设城市和旧城增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支持农民在城市购买住房实行按揭贷款。此外,还要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向城市化投资,保证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总之,城市化是最终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工作做好了,我国农村和农业问题就好解决了。我们要高瞻远瞩,要从全局、宏观和战略上认识和对待城市化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尽早把城市化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原载《经济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