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副省级城市比较:半数城市表现弱于平均,东北地区尤为明显
我国自1994年正式实施副省级行政建制市体制以来,目前共有15个城市被列为副省级市,分别是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
表2.3.1 副省级城市内的金融中心排名比较
续表
15个副省级城市中,济南、青岛、厦门、沈阳、宁波、哈尔滨和长春7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低于全国区域金融中心平均得分,这反映出这些副省级城市尽管较其他地级城市拥有更高的行政地位,但在调配金融资源、发展金融中心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不足,其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地位不匹配。
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哈尔滨和长春三个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别排名第12、第14和第15位,整体处于副省级城市末位,这三个城市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得分在全国所有金融中心中都处于末位水平,因此影响了其整体竞争力的排名。
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深圳和广州金融综合竞争力一直占据第1和第2的地位,显著高于其他副省级城市。
成都和杭州紧随广州之后,近5年来综合竞争力得分一直处于相互接近的状态,本期成都仅以0.5分的微弱优势,暂时领先于杭州,位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杭州位列第4位。
图2.3.1 成都和杭州综合竞争力得分变化示意
本期副省级城市金融产业绩效评分中,深圳、广州和成都均超过100分,远超过杭州、南京、西安等城市。
杭州与广州、成都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业规模指标方面,2018年杭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97亿元,同期成都为1729亿元,广州为2080亿元。
杭州在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金融从业人员数等方面,也要弱于广州与成都。
表2.3.2 杭州金融产业绩效发展指标同其他副省级城市比较
西部地区除成都外,西安金融产业绩效得分连续两期保持大幅增长,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显成效。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874.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5%,成为全市支柱产业,本期金融绩效排名全国第11,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
近年来,西安积极推动“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发展能源金融、绿色金融、离岸金融、文化金融、军民融合金融等特色金融。其中,西安绿色金融探索较早,在金融组织、金融制度、金融产品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专栏2.3.1 西安:争当绿色金融先行者
西安是副省级城市中较早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的城市之一,2016年,西安浐灞生态区被确立为西北首个国家生态区和西安市统筹定位的绿色功能区,为绿色金融探索和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
绿色金融推进机制初具雏形。西安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了绿色金融的运行机制和标准,其中,建行西安分行在总行的领导下,建立绿色金融的长效发展机制,并以“五个专门”为主的绿色金融政策作为其配套措施,建立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为辅,兼营资产证券化、信托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西安银行则针对生产制造业等高污染、环保敏感企业,研究制定了专门的绿色信贷准入标准,建立了适合环保企业的绿色信贷考评机制;兴业银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银行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绿色标准——“赤道原则”,加强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
积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西安金融机构不断探索新的绿色产品,其中,浦发银行根据丰水季、枯水季的发电收入对水电企业制定并收取灵活、确定的利息征收金额;恒丰银行西安分行的高新环保数据贷,解决了小微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利润增长点的资金需求。同时,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发行了陕西首只绿色债券,也是全国首支城投平台绿色债券。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率先探索碳金融业务,发展CDM财务顾问业务,跨出碳金融领域里程碑式的第一步。
加大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早在2007年,西安市环保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就联合在全市推行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开展了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2010年,西安市环保局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暂行)》。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推陕西追赶超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西安市内的金融机构加大、加强对高端能源以及化工产业的支持力度。西安市政府也颁布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将企业对环境的贡献、环保风险纳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统一管理中,以期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手段来防范因客户违约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不同副省级城市金融机构实力出现分化。本期副省级城市金融机构实力评价中,深圳作为全国性金融中心,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实力强大,因此其在此领域的评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达到199.22分,而排名第2的杭州仅有57.95分。排名靠后的城市,金融机构实力得分急剧下降,这反映出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倾向于向重点中心城市集聚的特征。
银行类机构,尽管深圳2018年仅有9家本地法人机构,但其资产规模达到11.17万亿元,而杭州拥有12家本地法人银行机构,其资产规模仅有3.19万亿元。
证券业金融机构及保险业金融机构主要集聚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而其他副省级城市在该领域几乎不具备比较优势。
近几年,各副省级城市均加快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但由于地方性金融机构规模参差不齐,实力相差较大,因此在该领域各城市的得分也相差较大。
表2.3.3 副省级城市金融机构实力评价比较
本期副省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分中,成都金融生态环境得分较上期提升5.65分,达到104.03分,与深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有赶超深圳的趋势。
近几年,成都围绕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积极推动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有机融合,打造产融结合、供需匹配、创新高效的金融生态环境。
在金融人才环境方面,成都在教育、医疗资源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显著优于深圳。例如,2017年成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超过81万人,而深圳仅有9.7万人;成都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68.9张,是深圳的2倍。此外,成都住宅房价收入比远低于深圳,仅有3.61,而深圳高达16.18。深圳主要在城市环境,如空气质量优良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轨道交通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
图2.3.2 成都与深圳在金融人才环境方面的评分比较
专栏2.3.2 成都:打造对接全球的金融生态圈
近年来,成都金融政策竞争力持续提升,基本构建起涵盖金融机构、平台、市场、人才、服务等各领域的独具特色的金融规划与政策体系。同时,成都积极对标借鉴国际先进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构建与全球对接的金融生态环境。
构建地方金融监管沙箱。成都学习中国香港地区、英国等地先进经验,建设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管沙箱,通过一体化全域金融风险监测平台以及“7+4”地方金融机构动态业务监管平台,提升跨地域、跨行业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强化国际金融法治保障。成都遵循国际惯例,提升金融纠纷解决效率,探索实施“金融审判庭、金融法庭、金融审判专门法院”“三步走”,强化金融法治保障。依法推动知识产权权属转移,建设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区块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以及产业化。
积极推动金融开放。2017年9月,成都被正式纳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榜单,是“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上榜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成都共有外资银行16家、外资保险机构25家、外资股权投资基金6家、外资小贷公司7家,同样处于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开展国际金融交流合作。成都始终秉持国际化视野,探索多样化国际合作形式,高度重视国际化金融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高规格金融盛会落户西部的首选城市,已举办了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国际金融科技论坛、2018亚信金融峰会等各类国际化的金融会议。成都先后举办了“成都80”全球大学生金融科技产品研发大赛、香港西部金融中心推介会,成都金控集团、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在伦敦金融城建立了联络处。
支持“一带一路”金融建设。成都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全市开展外汇资金池运营管理业务的企业达17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达36家,2018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额811亿元,增长33.2%。2019年4月,成都出台了《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奖励外资金融机构招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服务机制等有力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成都金融开放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