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教学艺术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的脑力劳动,但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能够教好理论——“怎样教好”就构成一门独立的特殊教学艺术;这门独立的特殊艺术又由于所教课程的不同和教师个人特点的不同在表现方式上而有所不同,专业化和个性化色彩很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精神性劳动,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担负着责任的极具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它不仅是一种技艺和劳动,更是一门特殊的教学艺术,因而具有和其他学科教学艺术不同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艺术的互动性

互动式教学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导精讲,综合分析;在重点讲述理论要点(包括重点、难点)之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提问、讨论或登台发言,甚至可以就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在学生提问、讨论或辩论之后,教师应予以回答、引导和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思考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成效的教学形式:一是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二是由于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因而消除了对理论课的逆反心理;三是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理论兴趣,较好地训练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系统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四是教师直接面对学生的提问、质询、争辩,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理论修养、论辩水平、宽厚知识背景的机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威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大大提高;五是由于这种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艺术的综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的知识要广博,尤其是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越熟悉越好,做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二是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这又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外在的硬性手段,如现在运用较多的多媒体教学便是最为典型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二是指教师主体性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运用问题。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首要的就是口头语言表达问题。而语言的表达本身就是一门深不见底、学无止境的艺术。如用词是否准确生动?语调是否与所讲内容协调?语速应稍快还是稍缓?在哪里应停顿,给学生一个思索或联想的间隙?音质、音色是不好改变的。但根据不同的需要应该怎样弥补或扬长避短?选择什么样的肢体语言来声援和强化所表达的思想?准备用什么样的语句和语气来开场和收尾以达“打得开”“收得住”的整体效应?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即怎样把课讲好。然而,这些问题又绝对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因为这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课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能力实在不是从书本上学出来的,而是多年实践“练”出来的。它本身不是学问,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和操练的艺术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向理想境界攀升的过程。它没有尽头,没有量的尺度。

语言表达固然最重要,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主要途径。然而,语言表达从来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教态语言随时随地都在强化或弱化着语言的力量。例如,眼神是否能不断地巡视着整个教室的动向和反应,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当表达一种看法时,眼神是坚定的?犹豫的?探询的?或是直逼得?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态度来选择。课堂教学是一个精神交流的过程。“精神的窗口”就显得极为重要。其实,当教师以怎样的步态和精神面貌走上讲台的瞬间,就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一个教师尽管讲的理论是正确的,每句话都是对的,逻辑也是严谨的,思想是深刻的,但是若其身体僵硬,面无表情,眼睛望着天花板,目中无人,课堂效果仍然不会好。这说明教态语和无声的精神语言(眼神)对于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不单是说和听的过程,而是一个多手段的、综合的、整体的精神双向交流过程。否则,许多课程只放录音就可以了,还要教师和课堂干什么?因此,如何使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互相支持的“共振”效果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

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对知识(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后的集中呈现,即使是纯知识的介绍或逻辑推理,也是经过教师领悟后,融入了他的意志、情感、立场、价值、取向、方法、偏见等个人因素。这种个性化的东西不仅不能剔除,也是剔除不了的,反而应强化。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课堂教学还是教师不断展现人格力量的过程;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对人类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提出问题的角度和论证问题的智慧,独特点拨见解,乃至教师的胸怀和气质等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学生来上课,并不是来学习死知识的,他们更是来看和听教师是怎样理解和论证这些知识的。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他们是来看和听那些属于“你的”——教师的立场、观点、方法,取舍、好恶、角度,新颖之处、风采及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个性。

教师有个性,课堂才会有生气、有凝聚力;教师才会成为“心理场景”的核心,才会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有个性化的教学,才可能是“新”的,才可能具有启发意义,才可能具有创造性。因此,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努力的方向就是个性化的形成:一是要提供属于你的新东西,这并不是要求每堂课都是新见迭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确实应该具有自己的创见,更应该有自己的态度、方法、思路;二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个性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互动性、综合性都服务和落脚于教师的个性化。

四、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艺术的灵活性

课堂教学,教师面对的是有意识的不断变化的学生,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教师即便讲授同一门课程,也要经常面对不同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极强的洞察力和责任心。根据变化了的对象来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渴求。因材施教是古人早已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但将原则落实到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则变成了一种需要课上课下不断有意识操练的能力。

教学对象在变,课堂场景也在变。一堂课的场景变化是不可预知的。教师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形:本来一堂课准备得很充分,乃至于很细致,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事先并未刻意准备的即兴发挥(当然,绝不是脱离主题漫无边际的随意发挥)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并不奇怪,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精神旅游、精神探险、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什么样的情形都会遇到。恰到好处的即兴发挥可能是找到了新的例证,找到了让人为之豁然开朗的角度和路径,作为“精神导游”和“游客”当然都会有“发现”的快乐。而过于精细具体的设计却有可能减少这种“发现”的可能,成为一种制约性的力量。这种灵活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要有振兴的精神状态,有较强的发现渴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根据场景的变化而进行各种各样的提示启发和诱导,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