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低成本的产品创新方法(创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会产品创新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以产品经理为职业,但学会做产品创新、拥有产品思维,对每个人都大有益处。因为,“产品创新”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产品从短缺到丰饶

想要更直观地了解产品创新带给我们的价值,只使用简单的逻辑推演可能还不够。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对比近二三十年来社会上物质资源的变化,你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过去,衣服的颜色、款式都很单调,只能通过国营商店购买,甚至需要凭布票买布自己做,或者找裁缝做。那个物质匮乏时代的特殊产品,比如假领子,估计很多年轻人都没听说过。

现在线上线下、国产进口,以及各种品牌的产品任你挑选。作为消费者,你甚至可以借力柔性化生产,参与定制服装。最常见的,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图文印在T恤上。

过去,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是自己买菜做饭,很少下馆子。不仅菜品的选择范围很有限,而且烧饭使用的燃料也比较落后,不要说管道煤气,甚至罐装煤气也是稀缺的,很多家庭还得点火生炉子。

现在,不但各种餐饮店的菜式、口味丰富多彩,而且连外出就餐的时间也可以省掉——可以直接叫外卖到家里。于是,除了省钱,自己做饭甚至被视为一种情调。

过去,我父母作为老师,开始住的是学校废弃不用的教学楼里的一间小教室,按现在的说法就是1室0厅0厨0卫0阳台。在家具方面,我们极简到只有床、桌椅、柜子的地步。至于电器,在记忆中我们家刚开始就只有一台收音机。

而现在我和身边的朋友们,不管租的还是买的,住的至少都是有多间卧室、厨卫齐全的房子,家里也开始出现强调装饰性的摆件与挂画,选择电器时也开始考虑品牌,并且随着消费的升级,原来没有的烘干机、洗碗机这样的品类也进入了日常生活。

过去,近距离出行时人们通常会选择自行车或公交车,社会上几乎没有私家车,出远门则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才能乘坐飞机或者火车。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也很吃惊。

现在,如果是近距离的出行,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私家车,但选择却很多——用软件租车、打车,还有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车。出远门的话,高铁动车比起原来的火车快了太多,坐飞机也很方便,以至于被戏称为“打飞的”,这些过去无比奢侈的事情现在已经因过于平常而失去了仪式感。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物质条件的变化。相信通过这些对比,你可以体会到,随着各行各业的供给越来越丰饶,留给产品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不管你是否在意,各种创新产品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生活。当然,如果你只是这些产品的使用者,只要知道它们是否好用就够了。可如果你想要参与到下一个十年的产品创新浪潮中,就一定要了解“产品创新”的内涵。

产品创新者的变迁

要了解这一切产品创新背后的本质,就要去了解做产品创新的人。所以,我们先从社会的组织分工说起。

人类为了做一些单个人做不了的事,形成了各种组织。比如从社会生产的方面来看,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的生产组织经历了从家庭式作坊到集中式手工作坊,到工厂,再到公司等形式的变化。组织形式的演变(这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化),反映出人们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复杂。

当组织目标不那么复杂的时候,负责产品创新的人显然就是这个组织的老板。而当目标复杂到一定程度以后,组织里就会出现一种岗位,叫“产品经理”,他是整体目标下的某个子目标的负责人。

据可查的资料显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诞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宝洁公司。产品经理做的事情看起来和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很像。没错,这两个“经理”不仅简称都是PM,而且都是某个跨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通常都没有实权,需要做很多沟通协调的事情。

但这两个PM是有差异的,而且通过对比差异,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产品经理岗位的本质——负责产品创新。以下是两者的差异:

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最根本的差异就是目标的差异。项目经理通常强调完成任务,追求的目标可以用“多快好省”这个词来概括。多,是希望项目范围尽量大;快,是希望项目周期尽量短;好,是希望项目质量尽量高;省,是希望资源消耗尽量少。这些目标,其实都是与项目完成度相关的,很少涉及商业方面的考虑。

而产品经理则不同。通常,一个真正对产品整体负责的产品经理,他更多要考虑的是商业层面的内容,比如用户数、活跃度、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很明显,这些指向的是最终的商业目标,而不是“多快好省”这样的过程目标。

由目标的差异推导,我们不难发现,项目经理更强调执行,他的工作是接到一个任务后正确地做事;产品经理更强调创新,他的工作是设定一个目标后做正确的事。两者需要不同的工作能力,而且对不同工作能力的需求甚至会发生冲突。

回顾过往的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是,过去需要的是项目经理式的工作能力,而现在更强调产品经理式的工作能力。这个变化背后有着很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各种产品的供给,都在从短缺走向丰饶。

当供给短缺时,所有的产品做出来都不愁没人用、没人买。所以,竞争仅仅是厂家之间的行为。这时,所有人都在追求更高效地把产品做出来,用户需求并没有那么重要。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工具的发达,产品供给开始丰饶起来,用户的选择越来越多。这时候,生产者在竞争中就更重视如何打动用户、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用户的首选。

这一变化的结果就是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整个市场从生产驱动变成了需求驱动,产品开始越来越强调创新,因此产品经理的岗位需求也越来越多。

也许你会问,产品创新涉及的行业这么多,为什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最先在互联网行业中火了起来呢?

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产品的形态最简单。它们没有物理实体,少有各种服务,所以最容易变得供给丰饶。很多20年前“互联网田园时代”的故事里就有相似的情节:三五个程序员,租一间民房,经过三五个月的开发,就能够发布一款让自己一举成名的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中,灵活、快速迭代的互联网产品需要“产品经理”来把握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产品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用的,所以每个人都能说上两句,更降低了入门门槛。张小龙7就开玩笑说过,有一亿用户想教他怎么做微信。于是,互联网产品经理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就变成了显学。

不同行业的产品经理做的事情千差万别。真正的产品经理最终要对产品的成功负责,所以做什么事对结果有帮助,产品经理就会去做什么事。

宏碁集团的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过微笑曲线,如图1-1所示。他认为在产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中,有两件事情能极大提高结果的附加值:一是前期的研发设计,二是后期的品牌营销。

图1-1 微笑曲线

不同行业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原因很简单: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多在做营销类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成熟行业中,营销比研发设计能创造更大价值;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多在做研发设计,是因为在新兴行业中,研发设计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和行业成熟度有关,若有一天互联网变成了夕阳行业,那它的产品经理也一定会开始重点思考营销类的事情。

透过产品经理,以及其他产品创新者的职业发展变化,我看到了几个趋势,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学习产品创新”这个问题。

第一是细分。我们发现,在互联网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电商产品经理、数据产品经理等各种维度的细分。这是一种产品——如果我们把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看作一种产品的话——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产品创新进入深水区、和各行各业紧密结合的标志。

第二是泛化。越来越多的产品经理周边岗位开始承担产品经理的部分职责,这个趋势让我认识到,也许将来在组织里无论是不是产品经理,人们都要做一些和产品创新有关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具备产品思维,掌握一些产品创新的方法。

第三是回归。这是相对长期的趋势。产品经理岗位从传统行业诞生,由互联网行业发扬光大,未来会再回到各个行业中去。因为每个行业都在经历从“短缺”到“丰饶”的演变,互联网行业只是先走了一步而已。这种趋势会给每一个行业带来二次创新的机会。

第四是自治。最近十来年,我们可以观察到个人与组织关系的新变化,即从公司雇佣员工,变为平台赋能个体。因为技术、工具的发展,组织不再那么强势,个人的能量越来越大。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意味着他们都要对“一个人的公司”负责,要对产品创新负责。

所以,不管读者从事什么行业、处于什么岗位,我想本书都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小结

我将这一节的内容总结为一句话——“做产品,而不是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岗位终将不复存在,但做出更好的产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些适应新时代的产品创新的方法,就是做出好产品的钥匙。

思考题

这几年我们能够感受到,很多传统产品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卖矿泉水,除了卖水本身,现在还出现了“卖水卡”的新模式。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水卡,提前充值一年的消费金额。而其中高级的水卡持有者,甚至可以成为某个矿泉的“矿主”,相当于某种会员,如此一来,各种关于会员制的玩法就都可以用上了。

随着生产力的丰富,产品的竞争焦点已经从功能、价格等基础要素,发展到产品的品牌、文化、价值观认同等高级要素了。请你找一个熟悉的产品领域,对比一下“短缺时代”和“丰饶时代”的情景,把你的感受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