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1];斗众如斗寡[2],形名是也[3];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4],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5],虚实是也[6]

凡战者,以正合[7],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8],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9],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10],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11],势也;鸷鸟之疾[12],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13],节如发机[14]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15];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16]。乱生于治[17],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18],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19],形之[20],敌必从之;予之[21],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22]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23]。任势者,其战人也[24],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卷中

【注释】

[1]分数:划分组织,指军队的组织编制。  [2]斗众:使很多人斗,即指挥很多人的意思。斗寡义同。  [3]形名: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4]“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二句:毕,原作“必”,王晳注:“‘必’当作‘毕’,字误也。奇正还相生,故毕受敌而无败也。”尽、处处的意思。奇(jī 基)正,曹操注:“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奇”指留下的机动部队。  [5]碫(duàn 段):原作“”,孙星衍校曰:“按‘’当为‘碫’,从段。唐以后多遐音者,以字之讹而作音也。”今从其说。砺石,此处泛指石头。  [6]虚实:指兵力集中或分散。  [7]“以正合”二句:摆开阵势交战,靠灵活变化取胜。  [8]声不过五:五声谓宫、商、角、徵、羽。  [9]色不过五:五色谓青、赤、黄、白、黑。  [10]战势:指作战的态势。  [11]漂石:把石头冲起。  [12]鸷(zhì 至)鸟:猛禽。  [13]彍(kuò 扩):弩拉满之状。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威力比弓更大。  [14]发机:弩的发射装置,类似扳机,扣下它,箭即发射。  [15]斗乱而不可乱也:指战斗场面虽然混乱,但仍在掌控之中,有条不紊。  [16]形圆而不可败也:指阵容严整周全难以突破。  [17]“乱生于治”三句:这是说战斗时,军队本来是整齐、勇猛、强大的,混乱、胆怯、虚弱等情况只是其临时的表象。  [18]“治乱”六句:意为治乱取决于军队编制,勇怯源于力量对比,强弱决定于指挥号令。  [19]动敌:指诱导牵制敌人。  [20]形之:指作出样子。  [21]“予之”二句:意指留给敌人“小利”,敌人必然去抢夺它。  [22]卒:兵卒。  [23]择:通“释”,此处指不依赖。任势:依赖“势”,依靠力量对比。  [24]战:使……战,此处是指挥人战斗的意思。

【解析】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孙武的观念中,战争不是单纯的攻城略地,而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与智谋胆识的较量。基于对战争如此深刻的认识,孙武强调在开战之前,首先要对敌我双方整体的情况进行精确的衡量测评,只有在条件允许开战的情况下,才能做下一步战略谋划的工作(即“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可以看出,孙武反对“为战争而战争”、“穷兵黩武”的愚蠢做法,他将战争纳入国家发展的统摄之下,“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钱基博《孙子章句训义》讲论此句时强调“‘国’字须着眼,此为十三篇命脉所寄”。孙武强调战争是维护国家的一种手段,国家的安危才是用兵者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所以在该文上半部分很明显地体现了孙武“慎用兵”的思想,他建议用兵之前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以此来论证本次战争的可行性。可见孙武对待战争慎重的态度,一本言兵的书在开头先言不能用兵的情况,这很能代表中国“武以止戈”的武德传统。这种对战争深入客观的认识也成了贯穿本书的一个主旨。

在《势篇》中,孙武对势有很多直接的阐发,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故善战者,其势险”。这里用高处的流水来比喻兵家“势”的道理,以此推之,军事意义上的“势”应该是指在战斗时令自己处于对自身有利的力量对比状态,即上文所谓不断扩大自身优势,拉开与敌人的差距,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必将取胜的态势,所以文中说:“勇怯,势也。”

至于如何“任势”,孙武强调了“制权”的思想,他在第二段中阐明:“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在孙武的观念中,战场是纷繁复杂的,将帅的作战计划也应该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一切都可以权变,只有力争取胜之势才是不变的。孙武还强调“奇正之变”是不会穷尽的,这意味着战争的形势及相应的计策、手段也是有无数种可能性的,所以在他的兵法中,很少看到条条框框,大多是深邃精辟的道理。后人读之,唯有深悟巧用,方能得其精髓。由此来看,《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为“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绝对是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