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文王在上[1],於昭于天[2]。周虽旧邦[3],其命维新。有周不显[4],帝命不时。文王陟降[5],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6],令闻不已。陈锡哉周[7],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8],凡周之士,不显亦世[9]。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10]。思皇多士[11],生此王国。王国克生[12],维周之桢。济济多士[13],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14],於缉熙敬止[15]。假哉天命[16],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17]。殷士肤敏[18],祼将于京[19]。厥作祼将,常服黼冔[20]。王之荩臣[21],无念尔祖[22]。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3]。永言配命[24],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25],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26]。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27]。宣昭义问[28],有虞殷自天[2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30]。仪刑文王[31],万邦作孚[32]。
《毛诗注疏》卷一六
【注释】
[1]文王在上:周文王(名姬昌)的神灵在上天。史载周人自姬昌开始称王,周人认为这是周族受天命之始。 [2]於(wū 乌)昭于天:得到天命而彰显昭著。於,叹美声。 [3]“周虽旧邦”二句:周邦虽是旧邦,但至文王而有新的开始。旧邦,历史悠久的邦国。命,天命,国祚。维,乃。 [4]“有周不显”二句:周国得以彰显,天命得以继承。时,通“承”。不,通“丕”,意为大。 [5]“文王陟(zhì 至)降”二句:是说文王神灵的上下往来,始终在天帝的左右。陟降,上下。帝,天帝。 [6]亹亹(wěiwěi 尾尾):勤勉貌。 [7]“陈锡哉周”二句:是说接受上天厚赐的是周文王的子孙。陈,通“申”,重复。锡,通“赐”。陈锡,即厚赐。侯,维,只有。孙子,犹言子孙。 [8]本支百世:本支,根干和枝叶。这里指周的本宗和支系。百世,世世代代。 [9]不显亦世:不,通“丕”。不显,即大显。下文“世之不显”同。亦,通“奕”。亦世,即累世。 [10]厥犹翼翼:厥,其。犹,通“猷(yóu 尤)”,谋略。翼翼,谨慎貌。 [11]思皇多士:思,语气词,无实义。皇,滋长,增加。 [12]“王国克生”二句:是说周王国能培育出“多士”,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克,能。维,是。桢,根干,骨干。 [13]济济:众多貌。 [14]穆:和睦端庄。 [15]於(wū 乌)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正大。敬止,诚敬谨慎。止,语尾助词。 [16]“假哉天命”六句:是说天命是伟大的,商不下数万的子孙既已接受天命,服从了周。假,大。有商,古人在称某朝时常在前加一“有”字。丽,数目。不亿,不止一亿。古时以十万为一亿。侯,乃,于是。服,服事,臣服。 [17]靡:无,不。 [18]殷士肤敏:殷士,指助祭的殷人后代。肤敏,壮美敏捷。 [19]祼(ɡuàn 灌)将于京:殷人的后代也来到京城进行助祭。祼,祭祀的一种形式,也称“灌祭”。将,进行。 [20]常服黼冔(fǔxǔ 府许):常,通“尚”,还是,依然。黼冔,殷人依然穿戴着他们的礼服和礼帽。 [21]王之荩(jìn 近)臣:王,指主祭的周王。一说周成王。荩,进用。指周王所进用的殷商旧臣。 [22]无念尔祖:周人劝殷商旧臣弃旧从新,不要再怀想商之先祖。 [23]聿(yù 玉):循,遵行。 [24]永言配命:永远膺承上天之命。 [25]“殷之未丧师”二句:是说殷朝在未丧失民心时,他们也能配享上帝。 [26]骏命不易:骏命,大命,天命。不易,不容易。 [27]无遏(è 饿)尔躬:是说天命不易长保,只是不要在你们身上中断。遏,止。 [28]宣昭义问:宣昭,发扬光大。问,通“闻”。“义问”即令闻,好名声。 [29]有虞殷自天:还须知道殷鉴是来自天意的。有,通“又”。虞,揣度。殷,通“依”,依从。“虞殷”含有借鉴之意。 [30]无声无臭(xiù 嗅):无声无息。 [31]仪刑:效法。刑,通“型”,模范。 [32]孚:信,信服。
【解析】
《文王》是“大雅”的第一篇,《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文王》一诗,歌颂的是周文王如何建国以及周王子孙如何守成王业,属于政之大者。第一章以“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始,以“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结,是说周文王的开国称王乃受命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强调文王是新受命者,有一个新的开始。第二章“文王孙子,本支百世”,第三章“思皇多士”、“济济多士”,反复强调“多士”的重要性,指出国家只有培育出大批的新人成为国家的栋梁,文王开创的基业才能“不显亦世”,长治久安。第四章、第五章“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是说要想自己长治久安,必须使敌人臣服,而这种臣服不能只靠武力,而要让他们心悦诚服,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而侯服于新王。其中“天命靡常”一句强调天命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人事。第六章“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进一步写殷人也曾得到过天命,所以更应以殷为鉴。第七章作为结章,与第一章相呼应,既然要以天命为本,就应敬畏天命。别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它是公平的,是会选择的,只有效法文王,才能得到万邦的诚信。
要之,此诗在对周文王充满敬意的回忆与歌颂中,也对周王朝自身的发展做出清醒的思考。诗中反复表述要敬畏天命,培养人才,以殷亡为借鉴等,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