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让学生在未来拥有不可替代的决胜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创造具有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克莱恩并非天才,他能够顺利毕业,并非由于什么神奇的干预或辅导班,而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具有“新生势力的使命感”的老师,一位志在“改变现状”,愿意与学生一道创造一所高中前所未有的学习机遇的老师。这位老师发现了克莱恩对于创作和表演饶舌音乐的热情,不但加以肯定,也极为鼓励,使得克莱恩终于找到了理由,愿意每天回到学校,与同学们交往。这也使得这些少年们因为他们的声音、这间录音棚,生活得更加多姿多彩,进而影响了整个学校社区。的确,克莱恩成了一名真正的学习者。我们很庆幸,有克莱恩,还有很多类似的学习者的经历值得分享。他们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未来可期。在这个不同于以往的、进步的时代,学校也将一改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模样,旧貌换新颜。

我们一直在分享少儿、少年以及青春期学生们的故事,因为正是透过他们的声音,促使我们到本地、本州、本国,乃至国外,与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挑战他们固有的理念和价值观,深入思考我们所接触到的年轻人的学习空间。在这里,他们要度过长达13年的时间——每年180天,每周5天,每天7个小时,每天晚上和周末还要花额外的时间做作业。和我们一起工作的很多教师都乐于推广通过课外辅导顺利毕业的传奇故事,这跟克莱恩的经历并不相同。

令人难过的是,过去来自社会、政界和经济界对于受教育的讲述通常是基于“柔性优等生”的观点,即有些孩子有能力成为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过想过的人生,而有些人,则不能。这一观点通常来源于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这种脱离实际情况的数据和固有的偏见,我们很多人都会有,在教师做决策的时候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现在做了很多口头文章,如公平、机会、包容、同理心、文化反应能力以及建立关系等,今天的学校仍然极有可能重复过去的那一套,并创立学校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以上的任何词汇都无法定义真正的教育者是怎样的,不论人们多么想成为这样的人。

埃默里大学教授、研究员路斯玛丽·加兰·汤姆森提出一个概念“宜居世界”(habitable world),可谓是教师们信奉的哲学核心。他们致力于发展并保持优良的教育框架和教育过程,影响一个个如克莱恩一样的年轻人。加兰·汤姆森将公众、政治及机构哲学看为“两种世界观——包容与优生”形式的一种。不幸的是,被运用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教学理念仍然是软教育优生哲学,而不是创建一个可以包容接纳所有学习者的宜居环境。

大部分没有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不具备诸多特权的白人家庭孩子,在入学后,会被分配到“辅导班”中,有些人被贴上“干扰者”的标签,甚至因为文化差异,还会被主流文化所驱逐。这使得对于有色人种或贫困出身的孩子来说,学校越发不适合生存了。久而久之,他们会选择尽早在合法的情况下离开学校,到一个他们可以自己做出人生选择的环境中。而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又往往有悖于社会规范。当我们说年轻人不会把他们学习的学校看作是宜居世界时,这意味着什么?不论是否有数据来源,教师们都心知肚明,家庭环境的差距会导致学校学习成绩的差距,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可预测的人口差异的风向标了。为了改变这样既定的人生轨迹,我们必须改变为学习者所创立的学校架构。

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做出的决策所产生的效果,通常会与“关爱每个孩子”的信念背道而驰。我们极力使用“平均”的方式对本校的学生加以描述——平均水平以下、基于平均水平,或者高于平均水平等,这样的做法对克莱恩这样的年轻人是极为不利的。克莱恩并不是个符合平均水平的年轻人。没有哪个孩子符合条件。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校成为一个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长处的地方,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才行。这意味着,换种方式做出决策,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驱动的决策,这将有助于在学校这一生态体系内促进公平、机会、包容、同理心、文化反应能力,以及建立关系等。这些都是“宜居世界”的代名词。而诸如分类、选拔、辅导、留级、不及格等字眼,则不应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