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致性原理”,让拒绝变得容易
起初,“一致性原理”指的是人们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如果相同,就会感到愉悦,如果自己的主观思想与客观思想不同,那么就会感到不适。而现在为了心理上达到一致,人会试图去求同存异,调整自己对这两种思想的态度,以此来减少心中的不适感。
在日常生活中,“一致性原理”特别常见。比如,假设我们非常喜欢看《新闻联播》,并经常对主播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大加赞许,那么在这档节目前后插播的广告我们也大都会比较认可。虽然从理论上讲,《新闻联播》和前后插播的广告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根据“一致性原理”,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将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进行合并来达到一致,因为喜欢看《新闻联播》而开始肯定广告,随后可能就会选择购买广告中推销的产品。
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产品推销时,为了消除认知紧张,实际上有三种办法可以解决。第一种方法是降低对广告的积极评价,第二种方法是假设自己非常讨厌这个产品,第三种方法是改变消极评价并加以认同。大多数人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通过第三种方法来消除认知紧张,然而这恰恰是卖家所希望的结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曾做过一个名为“无压力的屈从”的实验。他们起初让某地的居民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小心驾驶”的巨型标志牌,但是很少有居民赞同这样做。于是,他们让那里的居民在院子中竖立“做一名安全的驾驶员”的小型标志牌,得到了几乎所有的居民支持,随后他们又让支持的居民签署了一份“让加州保持美丽”的请愿书。两周后,他们再次来到这个小区,鼓励签署过请愿书的居民将自己院子中的小型标志牌换成“小心驾驶”的巨型广告牌,最后竟然获得了76%的居民支持。
从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恰当地利用了“一致性原理”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们让那些居民签署请愿书后,改变了居民心中对标志牌的看法,让居民们认为自己是一位保护加州环境并充满公德心的好公民。当两周后科学家们提出更为苛刻的请求时,这些居民为了维护曾经树立的自我形象,就不得不遵循“一致性原理”,即使广告牌再大,也会同意竖立在自己的院中。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一致性原理”的理论基础以及常见的应用场景,那么就应该学会去拒绝被这个原理绑架的自己的认知。这里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几点实用的方法:
1.保持清醒的头脑。首先我们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在面对不太靠谱的推销广告或是他人的说服时,我们需要去思考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究竟是为何。我们切忌因为“不好意思”而使自己的情绪和意识被别人操控,进而迫使自己被动地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最终导致自己利益损失。
2.拒绝盲目的“一致性”。在我们的传统思维当中,“前后不一”和“朝令夕改”被认为是不良的品质,而“保持一致性”才是正直的做人方式。然而事实上,这样盲目地追求“一致”反而是错误的思维,只有无论在什么时刻都懂得灵活变通,根据事情的进展随时调整自己的决策来避免自己蒙受损失,才是明智的选择。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愚昧的追求一致是小心眼中的妖精”,倘若我们一味地追求“一致”,势必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3.设定自身的底线。近些年很多人都因为一句“我不理财,财不理我”步入股市,而后在亲戚朋友或是“专家”的建议下开始投资,慢慢地将全部身家都投入股市,但是最后却血本无归。在这些失败的投资人的心中,其实就蕴含着追求“一致性”的思维,他们可能认为成功是可以复制的,既然大家炒股都可以赚钱,那么我也可以。这其实是很多证券商所惯用的手法,他们利用“一致性”来骗你投资,然而事实上却是“你想赚他们的利息,他们想赚你的本金”。所以对于像炒股这样有风险性的事情,我们应该在心中设定一定的底线来防止自己因为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比如在炒股中我们可以规定只投入少量的本金,赚了钱后再将分红加入本金继续炒股,而不是利用从众的一致性心理慢慢地投入更多本金,这样即使有所损失,也会因为我们早就预留了底线而悬崖勒马。
当我们再次被“一致性原理”所“绑架”时,希望能够用上述方法,去拒绝这种毫无益处的思维,使自己免于陷入“一致性”的怪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