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逻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形式逻辑:让人明辨是非的逻辑

1 概念

一个人如果不讲逻辑,那么他只能依靠直觉、印象、情绪、情感等进行判断,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很多聪明的动物就是依靠本能或直觉做出判断的,但人类毕竟不是低等的普通动物。

不管知识浅显或高深,实质上都是一种判断罢了。而逻辑就是判断工具,帮助思维进行有效判断。人类目前发展出了五大逻辑体系: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实证逻辑、辩证逻辑和系统逻辑。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逻辑主要是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不过多数人只是掌握了部分形式逻辑的判断方式,今天要讲的就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概念

形式逻辑也叫普通逻辑,是我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时经常运用的一种必要的逻辑工具。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要实现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统一,思维内容反映的是对象及属性,形式是反映方式,比如用词语表达的概念、用语句所表达的判断、用复句表达的推理等。

恩格斯说:“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按什么方式来思考物体。”思维是什么呢?逻辑学上的解释是:“思维的本质是一种反映过程。”比如思考问题时,要用语言阐述脑袋中的想法。思维过程就是了解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即概念、判断、推理。

比如:因为1<2,又因为2<3,所以1<3,以上就是一个了解概念,进而做出判断的过程。概念、判断、推理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概念,就难以做出判断,间接影响到无法进行推理。

概念的理解

有些人在解决问题时,很难做出判断与推理,主要原因是对概念了解不够深刻。逻辑学对概念的研究需要遵循一定逻辑规则,就好似盖房子前的地基规划,是十分讲究的东西。

所有知识判断的开始都是从最浅的层面进行描述的,比如,红苹果很甜,这个苹果很红,推理一下,苹果很甜。“红苹果很甜”就是事先给出的概念。所以说,关于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概念必须明确”。

如果概念不明确,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交流的基础。而明确概念要做到明确概念的实际意义和延伸意义,这两方面都搞清楚了,概念才能算真正明确。

比如,现在各种网络流行语,它们就是一种概念的存在,“马甲、砖家、GG”等,这些词语除了有原本的意思,更多了几种其他的理解方式,因为含义的多样性,导致了概念不明确,因此在网络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不同而互相谩骂。

更有甚者,故意钻概念的空子,撇开大家约定俗成的范围,恶意破坏人际沟通的原则性,本属于逻辑的概念,被歪曲用到了诡辩中。

概念还原

张先生是一个个体户,他以5万元的价钱,购买了李先生公司下属部门的一座废弃楼房。

不料3年之后,这个地块需要拆迁,按照政府的政策规定,拆迁后,张先生可以获得一大笔拆迁补偿费,数额远远高于曾经买房的5万元。

李先生一看,那家伙当初花5万元买走的房子,现在拆迁竟然给了几十万。眼红之下,李先生告知张先生,声称自己当年卖出的不是整座楼房,而是底下一层的房间,但张先生不接受这样的说法,双方闹上法庭。

李先生要求张先生返还拆迁补偿费相等数额的“不当得利”,而张先生则认为房子购买后,已经归自己所有,补偿费都是自己的。

法院根据二人提供的资料,展开详细调查后发现:当年的卖房合同上签订的的确是以整座楼房为交易对象,但是登记的是底层的房间数,而当地的房屋交易习惯以底层的房间数来进行登记,因此张先生的拆迁补偿费是“正当得利”,李先生的诉求被驳回。

案例中的李先生想用登记的底层房间数来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明面上来看,他的说法确实正确,但是法院根据特定的概念,从特定的交易环境中还原了概念的真实性,从而做出了合理判断。

正确而合理的概念,要求概念符合同一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模棱两可的情况出现。

概念的限制性和概括性

概念的限制性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出相应的概念,就好比在宏观力学的范围内,牛顿力学是完全适用的,但是放到微观的粒子环境下,就颠覆了人们对经典力学的认知。而概念的限制性,更是对其“要求明确”的进一步补充。

看什么电影?

一对情侣相约周末去看电影,在电话中他们这样对话。

男:“周末休息,有活动。”

女:“什么活动?”

男:“浪漫活动。”

女;“什么浪漫活动?”

男:“看电影。”

女:“什么电影?”

男:“美国大片。”

女:“什么美国大片?”

男:“看《复仇者联盟4》。”

男朋友在回答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回答进行限制,并没有一口气和盘托出,而正是这样的限制,让女朋友一步一步进行探寻,最后具体到电影上。

概念的概括性是指无法具体描述一个事物时,用一种代词进行概括的方法,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等,既简便又能够让对方理解真正的意思。比如《教父》中的那句,“我会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随后导演的爱马头就出现在了自己的被窝里,求助教父的人也顺利地当上了男主角。

再如,在某些警匪片或者特工片中,两个接头人见面的时候,从来不会直接问:“你是不是那谁?”这样问的人基本活不过两集,有水平的人都是用概括性的暗语。

某些概念天生就带着一种歧义,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可能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意思,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踩中歧义的陷阱,基本上就要闹出笑话,影响正常的逻辑推理。

一只手与豁嘴

有个媒婆给一男一女说媒,男方一只手有残疾,女方是一个豁嘴。媒婆对男方说:“女孩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就是嘴不严实。”男方听了觉得没问题。媒婆对女方说:“男孩各方面都挺好,过日子是一把好手啊。”女方听了很高兴,终于遇到一个过日子的好男人。

见面那天,男人远远看着对面过来一个女人,外形条件很不错,而且拿着小手绢捂着嘴笑,看来对自己很满意;女人看到对面过来一个男人,一只手在背后倒背着,颇有领导风范。

等到两个人走近,互相一看,原来女的用手绢捂嘴是因为她豁嘴,男的走路倒背着手是因为一只手有残疾。

于是两个人都开始责怪媒婆,媒婆觉得自己可冤枉了:“这事不赖我,我不是都告诉你们了吗?一个嘴不严实,一个是一把好手,现在我倒落下不是了。”

媒婆实际上并没有说错,只是她在说媒的时候,为了提高两人成功牵手的概率,没有把“一只手残疾”和“豁嘴”的概念说清楚,将其美化了。

2 判断

判断的理解

判断是一个逻辑学名词,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当人以判断形式确定概念之间的特定关系时,就是在进行判断。长期以来,人们积累下了各种固有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歌与农民的耕种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逻辑思维中的判断,正常的解释活动就无法进行。

说到“判断”,大家可能会想到另一个词语:“命题”,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逻辑术语,命题是陈述一种或真或假的思想,在传统逻辑中,命题是判断的语言表达,有时候传统逻辑也把判断直接当作命题,确定的结论也可以做判断。

区别:一般来说,判断都是命题,判断是经过断定的命题,但所有的命题不一定都是判断。命题的外延比判断大。判断侧重于内容,命题侧重于形式。命题和判断在细分上属于不同的领域。

联系:在一般的逻辑思维中,两个概念不做严格区分,都表示思维对象的断定。

判断的分类和特征

判断分类时基于不同类型的推理而做出,比如直言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等,相对应的判断是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无论何种判断,判断都是一种对思维对象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以语句来表达,句中主语指判断的事物,谓语是判断事物的情况或关系,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在头脑中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所以判断和概念密不可分。

判断存在两个特征:第一,必须对事物进行断定,如果对事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那就是疑问,不是判断;第二,同命题一样,判断也存在真假,如果一个判断符合客观事实,判断就是真的。因此,判断真假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比如,“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是真判断,“太阳围着地球转”是假判断。

临汾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元帅指挥晋冀鲁豫等部队6万人,对山西临汾发起了进攻。战斗开始之后,敌人依靠有利地形疯狂抵抗,敌我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战役最艰难的时刻,有些部下开始沉不住气,私下开始议论临汾到底能不能拿下。这些话传到了徐向前的耳中,他立刻召集干部开会,在会上,徐向前根据目前的敌我态势做出了客观分析,然后做出重要判断:“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敌人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力出现了动摇,敌军此时更是感到了绝望,所以,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

徐向前元帅的正确判断极大地鼓舞了我解放军战士的士气,在艰苦战斗72天之后,国民党守军被全歼,我军取得了临汾战役的胜利。

“我军困难”和“敌军困难”是对称的逻辑,徐向前元帅根据自己多年的打仗经验,证明了结论是:谁坚持,谁就胜利,因而做出“坚持到底”的正确判断。

3 推理

推理的理解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未知结论的过程。形式逻辑下的推理形式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类。其中演绎推理包括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假言联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等。归纳推理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包括性质类比推理和关系类比推理。(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这里只介绍结构上的关系,无法展开,后面内容会有介绍。)

要对我砍头

从前有个国王,他准备把监狱中关押的一批囚犯处死。处决的方式有绞刑和砍头两种,国王为了体现自己是一个明智民主的君主,决定让囚犯自己随意选择一种死亡方式,死亡方式的选择还有一个规则,以囚犯说的话的真假性来选择:囚犯说一句话,国王派人验证这句话的真假性,如果为真,就采用绞刑,如果为假,就采用砍头。

一部分囚犯说了真话,被处以绞刑;一部分说了假话,被砍头;还有一部分囚犯说的话不能够马上验证真假,于是都当作假话来处理而被砍头;还有一部分讲不出话的囚犯,他们被当作说真话而被绞死。

国王非常得意,因为没有人可以逃出自己设下的逻辑圈套,无论如何,不是绞死就是砍头。

可是有一个囚犯跟其他人不一样,当行刑人问他话的时候,他说:“要对我砍头。”行刑官一听这话,愣了半天,还真下不了手啊,于是禀告国王。国王心想:“如果真的砍头,那说明他说的话是真的,那就该采用绞刑。可是如果对他采用绞刑,那么他说的话就应该是假的,可是假话应该砍头的呀。可随便选一种方法,那岂不是说话不算数吗?这会失信于人民。”

国王十分纠结,砍头不能,绞刑也不能,最后干脆把这个囚犯放了。

如果砍头,国王失信于人民;如果绞死,国王也会失信于人民;或者砍头,或者绞死,都会失信于人民。从推理逻辑上来看,囚犯给国王造成了一种难以选择的推理形式,我们称之为二难推理,即怎么做都不合适的推理模式,这是逻辑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形式。

形式逻辑的推理漏洞

形式逻辑看似完美,实际上它的逻辑推理中存在漏洞,而且是致命的漏洞:形式逻辑中概念判断的正确性是其关注点,但是在这之前还有个大前提设定是否合理的问题。设想一下,你是一个逻辑学家,有一天你从一个概念出发,在形式逻辑的黏合下,用概念组合成了一座哲学大厦,可有一天,别人突然发现你这座大厦的基础概念是错误的,而且给出了证明,也就是说你的大厦整个都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后轰然倒塌。

这个形式逻辑的巨大漏洞被发现后,实证逻辑才发展起来。

形式逻辑有漏洞不假,只要能清楚地掌握形式逻辑,认知漏洞,有意识地防止漏洞带来的伤害,就可成为一个明事理的人。不至于遇事再依靠印象、直觉、观念或情绪去做出判断,比如:别人都买房子,咱没钱也贷款买,别人都去那个景区旅游,咱也去。然后成为房奴,或者旅游看人不看景。

当今网络舆论动力十足的时代,我们更要掌握形式逻辑,明白概念,准确判断,做出正确推理,明辨是非,避免被人强行带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