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台钩阑[1](单钩阑、望柱)
【原文】 造钩阑之制:重台钩阑每段高四尺,长七尺。寻杖[2]下用云栱瘿项[3],次用盆唇[4],中用束腰[5],下施地栿[6]。其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内作剔地起突华版[7]。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亦如之。单钩阑每段高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用盆唇,下用地栿。其盆唇、地栿之内作万字(或透空,或不透空),或作压地隐起诸华。(如寻杖远,皆于每间当中,施单托神或相背双托神。)若施之于慢道,皆随其拽脚,令斜高与正钩阑身齐。其名件广厚,皆以钩阑每尺之高积而为法。
望柱:长视高,每高一尺,则加三寸。[径一尺,作八瓣。柱头上师子[8]高一尺五寸。柱下石(坐)作覆盆莲华。其方倍柱之径。]
蜀柱:长同上,广二寸,厚一寸。其盆唇之上,方一寸六分,刻为瘿项以承云栱。(其项,下细比上减半,下留尖高十分之二;两肩各留十分中四分。如单钩阑,即撮项造。)
云栱:长二寸七分,广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单钩阑,长三寸二分,广一寸六分,厚一寸。)
寻杖:长随片广,方八分。(单钩阑,方一寸。)
盆唇:长同上,广一寸八分,厚六分。(单钩阑,广二寸。)
束腰:长同上,广一寸,厚九分。(及华盆大小华版皆同,单钩阑不用。)
华盆地霞:长六寸五分,广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华版:长随蜀柱内,其广一寸九分,厚同上。
小华版:长随华盆内,长一寸三分五厘,广一寸五分,厚同上。
万字版:长随蜀柱内,其广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钩阑不用。)
地栿:长同寻杖,其广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单钩阑,厚一寸。)
凡石钩阑,每段两边云栱、蜀柱,各作一半,令逐段相接。
【注释】 [1] 重台钩阑:栏杆,宋称勾阑或钩阑,指曲折如钩的栏杆,多用在台阶、楼梯等处,有单钩阑和重台钩阑两种,后者规格较高。清代多用单钩阑。单钩阑上下用三根横木。最上方一根为扶手,称寻杖;中间隔一定距离加一立柱。立柱上下出卯:下卯立于最下一根横木之上;上卯穿透中、上二根横木,将其连接为一体。在下、中二横木间加花板或棂格。钩阑转角处加粗柱,也可不加柱而令正侧面各水平构件交搭出头。钩阑下部再加一水平构件,有两层花板的称重台钩阑。
[2] 寻杖:也称巡杖,为栏杆上横向放置的构件,即栏杆上的扶手。
[3] 云栱:栏杆中置于寻杖下的云形托座。瘿项:一个上下小、中间扁圆的鼓状构件,如鼓胀的脖子。因“脖子”上鼓出如瘤而称“瘿”。瘿项直接支承其上的云栱。
[4] 盆唇:钩阑寻杖下的条石,瘿项云栱之下,蜀柱之上。因下部的棱角作弧形处理,使之圆曲如盆的口沿,故名盆唇。
[5] 束腰:建筑物中的收束部位。
[6] 地栿:大木作柱脚间的构件,与阑额相对。
[7] 华版:即花板,宋式栏杆盆唇下所用的栏板。
[8] 师子:即狮子。
【译文】 制作栏杆的制度:有两层花板的栏杆每段高度为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栱和瘿项承接,其次用盆唇,中间用束腰,下面用地栿。然后在盆唇之下,束腰之上,二者之间做高浮雕大花板。在束腰之下,地栿之上,也是如此。单钩阑每段高度为三尺五寸,长六尺。上面做寻杖,中间用盆唇,下面用地栿。在盆唇和地栿之内做万字板(有的镂空,有的不镂空),或者做高浮雕的各式花纹。(如果寻杖的位置设置得较高较远,可在寻杖与盆唇之间,设置单个托神或者两个相背的托神。)如果栏杆修建在较缓的斜坡道上,那么修建要沿着拽脚方向,使斜线高度与栏杆的垂直高度保持一致。栏杆上的各种构件的宽度和厚度,都要根据栏杆每一尺的高度进行换算,并作为构件建造的标准。
望柱:长度要根据栏杆的高度而定,栏杆每增高一尺,望柱的长度增加三寸。(望柱内切圆直径一尺,为八角柱。柱头上的石头狮子高度为一尺五寸。柱子底下的石座做成覆盆莲花的造型。望柱的方形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
蜀柱:蜀柱的长度也要根据栏杆的高度而定,宽二寸,厚一寸。它的盆唇之上,一寸六分见方处,刻上瘿项以承接云栱。(瘿项的下部比上部细一半,下面留有瘿项脚,高度为瘿项高的十分之二;两肩宽度是其高度的十分之四。在单钩阑中,这部分称为撮项造。)
云栱:长二寸七分,宽一寸三分五厘,厚八分。(单钩阑的云栱,长三寸二分,宽一寸六分,厚一寸。)
寻杖:长度和两柱之间的宽度相同,八分见方。(单钩阑的寻杖一寸见方。)
盆唇:长度同上,宽一寸八分,厚六分。(单钩阑的盆唇宽二寸。)
束腰:长度同上,宽一寸,厚九分。(盆唇、大小栏板都相同,单钩阑不采用。)
花盆地霞:长度为六寸五分,宽一寸五分,厚三分。
大花板:长度根据蜀柱而定,其宽度为一寸九分,厚度同上。
小花板:长度根据花盆而定,长一寸三分五厘,宽一寸五分,厚度同上。
万字板:长度根据蜀柱而定,其宽度三寸四分,厚同上。(重台钩阑不用。)
地栿:长度根据寻杖而定,其宽度为一寸八分,厚一寸六分。(单钩阑的地栿厚度为一寸。)
对于石头栏杆,每段两边的云栱、蜀柱,各制作一半,然后将它们逐段相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