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1]
【原文】 《说文》:“桓,亭邮[2]表也。”
《前汉书注》:“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余,有大版,贯柱四出,名曰桓表。县所治,夹两边各一桓。陈宋之俗,言桓声如和,今人犹谓之和表。颜师古云,即华表也。”
崔豹《古今注》:“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以横木交柱头,状如华,形似桔槔[3];大路交衢[4]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秦乃除之,汉始复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柱’。”
【注释】 [1] 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用于装饰的石柱。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都为木制,东汉始用石柱作华表。现在华表的实用功能已消失,仅作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装饰性的大柱。
[2] 亭邮:古代沿途设置的供送文书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馆舍。徐锴系传:“亭邮立木为表……古者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邮,过也,所以止过客也。”
[3] 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汉族的一种农用汲水工具。
[4] 交衢:指道路交错要冲之处。
【译文】 《说文》上说:“桓,就是立在沿途用于送信人和旅客歇息住宿的馆舍前的用木头做成的标志。”
《前汉书注》上说:“旧时的亭子相传有四个角,每两个角相距百步,四面筑土,上面有屋子,屋子上有柱子,柱子高出屋顶一丈有余,柱子上有大块的木板,从四个角贯柱四出,名叫桓表。县府所在地的道路两边各有一桓。依陈宋之地方言,读桓声如和字,如今还有人称其为和表。颜师古注释说,就是华表。”
崔豹《古今注》上说:“程雅有一次问:‘尧帝设置诽谤木,这是什么东西呢?’回答说:‘就是现在的华表。用横木搭住柱头,形状如花,又像桔槔;在道路交错要冲之处都布置安设上。’有人称其为‘表木’,以表示帝王纳谏,也用来标识道路的方向。秦朝的时候将其取缔,汉朝又开始恢复。现在西京地区称为‘交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