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余廉切,或作櫩,俗作檐者,非是。)
【原文】 《易·系辞》:“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诗》:“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1]”(疏云:言檐阿之势,似鸟飞也。翼言其体,飞言其势也。)
《尔雅》:“檐谓之樀[2]。”(屋梠也。)
《礼》:“复廇重檐,天子之庙饰也。”
《仪礼》:“宾升,主人阼阶[3]上,当楣。”(楣,前梁也。)
《淮南子》:“橑檐榱题[4]。”(檐,屋垂也。)
《方言》:“屋梠谓之棂[5]。”(即屋檐也。)
《说文》:“秦谓屋联櫋曰楣,齐谓之檐,楚谓之梠。橝(徒含切),屋梠前也。庌(音雅),庑也。宇,屋边也。”
《释名》:“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又曰梠,梠,旅也,连旅旅也。或谓之槾。槾[6],绵也,绵连榱头,使齐平也。宇,羽也,如鸟羽自蔽覆者也。”
《西京赋》:“飞檐[7]。”
又:“镂槛文。”(,连檐也。)
《景福殿赋》:“梠椽櫋。”(连檐木,以承瓦也。)
《博雅》:“楣、檐、棂,梠也。”
《义训》:“屋垂谓之宇,宇下谓之庑,步檐谓之廊,嵏廊谓之岩,檐谓之庮[8](音由)。”
【注释】 [1] 跂(qǐ):踮起脚跟站立。翼:端庄肃敬的样子。棘:借作“翮(hè)”,此指箭羽翎。革:翅膀。翚(huī):野鸡。跻,登。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
[2] 樀(dí):“啇”:“对准的”。“木”与“啇”相合指的是屋檐上对准地沟设置的雨漏孔。本义指屋檐上特设的漏雨水的孔洞。
[3] 阼(zuò)阶:东阶。郑玄注:“阼,犹酢也,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
[4] 橑檐:房檐。榱题:亦作“榱提”,屋椽的端头。通常伸出屋檐,故通称为出檐。
[5] 棂:旧式房屋的窗格。
[6] 槾(màn):即抹子,泥工的一种抹墙工具。
[7] 飞檐:语出张衡《西京赋》:“反宇业业,飞檐。”飞檐:屋檐上翘,使其角更加突出,犹如飞翼。反宇:屋檐上仰起的瓦头。:高耸的样子。屋檐上翘,瓦头仰起。形容楼阁、宫殿等建筑外形精巧美观。
[8] 庮(yóu):朽木的臭味。
【译文】 《易·系辞》上说:“上面有房梁,下面有屋檐,以应对风雨。”
《诗经》上说:“宫室端正,如人踮脚恭立,檐角飞起,有如箭羽方正有棱,宽广好像大鸟展翅,色彩艳丽又像锦鸡飞腾。”(注疏上说:极言屋檐的形状,宛如鸟飞。翼是说房屋的体式,飞翔是说房屋的气势。)
《尔雅》上说:“檐叫做樀。”(即屋梠。)
《礼》上说:“双重屋檐的建筑,是天子宗庙所特有的。”
《仪礼》上说:“宾客升席,主人从东面的台阶上入席,正对着门楣。”(楣,就是前梁。)
《淮南子》上说:“房檐和椽子头。”(檐,屋顶下垂。)
《方言》上说:“屋梠叫做棂。”(即屋檐。)
《说文》上说:“秦朝把屋檐相连处叫做楣,齐国人称其为檐,楚国人称其为梠。橝(读徒、含的切音,今读tán),在屋梠的前面。庌(读雅音),就是庑。宇,就是屋檐边。”
《释名》上说:“楣,即眉,走近上前观看,就好像人脸上有眉毛一样,又叫梠。梠,即旅,屋檐成片相连之意。有的叫做槾。槾,绵之意,绵长蔓延与榱头相连,并使其整齐、水平。宇,即羽,如鸟的羽毛覆盖在上面。”
《西京赋》上说:“檐角上翘犹如飞翼。”
又说:“雕镂栏杆,纹饰屋檐。”(,即连檐。)
《景福殿赋》:“连檐和椽子相依傍。”(连檐木,用来承受瓦片之重。)
《博雅》上说:“楣、檐、棂,都是梠的意思。”
《义训》上说:“屋垂称为宇,宇下称为庑,步檐称为廊,峻廊称为岩,檐称为庮(读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