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营造法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殿(堂附)

【原文】 《苍颉篇》:“殿,大堂也。”(徐坚注云:商周以前其名不载,《秦本纪》始曰“作前殿”。)

《周官·考工记》:“夏后氏世室[1],堂修二七,广四修一;商(殷)人重屋[2],堂修七寻,堂崇[3]三尺;周人明堂[4],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郑司农注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广益四分修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商度以“寻”,周度以“筵”,六尺曰步,八尺曰寻,九尺曰筵。)

《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墨子》:“尧舜堂高三尺。”

《说文》:“堂,殿也。”

《释名》:“堂,犹堂堂,高显貌也;殿,殿鄂[5]也。”

《尚书·大传》:“天子之堂高九雉[6],公侯七雉,子男[7]五雉。”(雉长三丈。)

《博雅》:“堂堭[8],殿也。”

《义训》:“汉曰殿,周曰寝。”

【注释】 [1] 世室:指宗庙。郑玄注:“世室者,宗庙也。”《公羊传·文公十三年》:“世室者何?鲁公之庙也……世室,犹世室也,世世不毁也。”

[2] 重屋:重檐之屋,商朝的天子用以宣明政教的大厅堂。郑玄注:“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寝也。”孙诒让正义:“殷人重屋者,亦殷之明堂也。”

[3] 崇:《说文》:嵬高也。从山宗声。这里是高的意思。

[4] 明堂:古代天子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以朝会、发布政令、祭祀等。古人认为,明堂既可通天象,又可统万物,天子在此听察天下、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5] 殿鄂:即沂鄂,器物表面的凹凸纹理。沂,凹纹;鄂,凸纹。段玉裁注:“释宫室曰,殿有殿鄂也。殿鄂即《礼记》注之沂鄂。”又:“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沂鄂显然,故名之殿。”

[6] 雉:古时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7] 子男: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之第四等及第五等。

[8] 堂堭:殿堂。堭,同“隍”,无水的护城壕。

【译文】 《苍颉篇》上说:“殿,就是大堂。”(徐坚的注解说:商周之前的朝代并没有记载殿的名称,《秦本纪》上开始有“先作前殿阿房”的记载。)

《周官·考工记》上说:“夏代后氏修建的宗庙,堂南北深十四步,东西长十七步半;殷商人修建的天子用以宣明政教的大厅堂,南北深七寻,堂高三尺;周朝人修建的明堂,东西长九筵,南北宽七筵,堂高为一筵。”(郑司农注释说:修,是房屋南北进深的长度。夏朝时用“步”来度量距离,如今说堂修十四步,则它的宽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十四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堂的宽度为十七步半。商代用“寻”来作为度量距离远近的单位,周朝用“筵”来度量,六尺为一步,八尺为一寻,九尺为一筵。)

《礼记》上说:“天子所居朝堂高九尺,诸侯的为七尺,大夫的为五尺,士人的只有三尺。”

《墨子》上说:“帝尧、帝舜的殿堂高只有三尺。”

《说文》上说:“堂,就是殿。”

《释名》上说:“堂,犹如堂堂,高大显赫的样子;殿,是堂的结构高低不平之意。”

《尚书·大传》上说:“天子的殿堂高九雉,公侯的府堂高七雉,子爵和男爵的房屋高五雉。”(长三丈为一雉。)

《博雅》上说:“堂堭,就是殿的意思。”

《义训》上说:“汉朝称为殿,周朝称为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