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
在第七届全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2017年10月18日,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下面,我从新使命、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家园四个方面,就“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这个专题,谈谈我的学习体会和初步构想。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新使命: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高职教育,如果从1866年创办船政学堂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作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育类型,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深入艰苦探索的过程。现在,已经逐渐地从“社会边缘地带”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层面”,并且初步实现了从“技能本位”向“文化育人”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动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近年来,从“大国尚技”的震撼到“工匠精神”的感动,让人们清晰地感觉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新的时代风尚。在“中国制造2025”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工匠精神”正在赋予我国高职教育新的生命。在这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精辟地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种情况充分说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
通过认真学习和初步研究,我强烈地意识到:当前“中国制造”正处于从“低端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我国迫切需要大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能够尽快将创新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必要学科基础、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既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保障。因此,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与此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区域间、学校间发展还不平衡,文化育人和教育质量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创业初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的需求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精辟论断在我国高职教育上的深刻反映。因此,以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契机促使我国高职教育向“中高端”进军,是新时代“开启我国高职院文化育人新征程”应当承担的新的重大使命。
二、新理念: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精辟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通过认真学习和初步领会,我认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教育强国”的精辟论述为指导,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生命信念,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是新时代指导“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新理念。
(一)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决定着我国教育工作“为谁服务”的根本方向。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随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对“为谁服务”的提法有过多次变化。在建国初期,党提出过“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思想影响下,党提出过“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曾经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把教育方针进一步调整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关于“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从和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召开的记者会是个重大转折,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会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听了以后,我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在党的十九大上,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三个坚持”,构成了“十四条”的基本方略。
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和灵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把“为人民服务”调整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面,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文化、教育方针上的反映。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党历来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建党宗旨的一种回归,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这个重大转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为社会主义服务”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针是新时代“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
(二)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生命信念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精辟论断,主要强调以下四点:
第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党对“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的生命信念;
第二,“中国梦是历史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党对“青年在国家、民族未来中的历史作用”的战略思考;
第三,“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是党对“青年一代应当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种热切期望;
第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这是党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人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精辟论断,使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从战略的高度关心和爱护青年一代,自觉地通过教育活动促使每一个青年都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不仅关系到我国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新时代“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一种生命信念和人文关怀,是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新时代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具体体现。
(三)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我觉得,“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是新时代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落实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生命信念,“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崇高目标。为此,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第一要义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这是大学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无论学校的功能如何扩大和层次、规格如何提升,“‘育人为本’是大学存在的第一要义”在大学里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立德树人”是自古以来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既要在“全面树人”中坚持“以德为先”,又要在“以德为先”的前提下坚持“全面树人”,以通过人文化成“推行教化庶民和促使天下昌明”为关键,把“立德树人”贯穿于高职院校文化的全过程,这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和学校办学的根本方向。
第二,深刻理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科学内涵。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坚持“育人为本”第一要义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崇高目标,这里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有理想”,就是要求青年一代“坚定思想信念,志存高远,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但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一个历史过程。应当看到,青年一代同时面对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想的真世界”,另一个是“现实的俗世界”,这两个世界同等重要,既不能脱离“现实的俗世界”空想“理想的真世界”,更不能迷恋“现实的俗世界”失去“理想的真世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现实的俗世界”出发,坚定信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实现“理想的真世界”而奋斗。这样做,既要“有担当”,更需要“有本领”。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有文化”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根基。
作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根基,“有文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提高基本文化素质,二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和重点。
教育学上的素质,指的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的是在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经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实践和主观努力,特别是通过外在文化的内化和促进身心的发展,形成的一种人的内在的、综合的和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人的全面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包括品德、学识、智能和体魄;二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其中,人的基本文化素质既是树立理想信念、养成健全人格和提高适应能力的根基,也是提高独立地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据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由此可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加强基本文化素质教育,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们融入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使其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
第四,培养“师者仁心,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
必须着重指出,建设一支“师者仁心,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韩愈精辟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曰:“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遵循上述两位大师的教导,我深刻地感悟到:人间有两种职业最重要,也都不应该以谋利为目的,一是师者,二是医者,前者应“倾其所学,和谐育人”,后者应“德艺双馨,治病救人”,皆需“仁爱之心”,故有“师者仁心”和“医者仁心”之说。由此可见,教师工作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教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对于高职院校广大教师来说,还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既要有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又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对如何建立“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建国初期,曾经实行过“学校党委保证和监督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年党中央决定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再次恢复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回顾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坚定不移地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其中,当然包括高等学校。因此,坚持、加强和改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代“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制度保证。确立了坚持、加强和改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应当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全心全意地献身祖国教育事业,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努力成为“政治上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懂得教育,理念独到,善于治校”的社会主义教育家,不断提高学校党委的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国家应当努力为我国新一代社会主义教育家迅速崛起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当然,最根本的,是应当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只有这样,学校党委才能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为“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以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契机向“中高端”进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三、新模式:坚持走内涵式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我认为,为了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必要学科基础、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应当坚持走内涵式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进一步探索构建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新模式,这是新时代“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必由之路。
(一)“劳动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中,“有社会主义觉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有文化”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点,“劳动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因此,在我国,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是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劳动者。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在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新情况下,我国不仅需要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若干所正在向世界一流进军的大学培养学术型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产品设计,也需要能够把创新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二者同等重要,并无高低之分。
(二)“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是主体和重点
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必要学科基础、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主体和重点。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正在兴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深刻。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都必须紧紧跟上这个飞速发展、变革和调整的时代步伐,它必将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结合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三)大力弘扬现代“工匠精神”,铸造我国高职教育之魂
近一个时期以来,弘扬“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国工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由新时代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经过认真学习和初步研究,我认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四个精神”:一是“质量至上的服务精神”,这源于“市场意识”;二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这是核心内涵;三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这是本质要求;四是“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这是根本动力。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应当大力弘扬以“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质量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基本内涵的现代“工匠精神”,铸造我国高职教育之魂,它既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重要体现。因此,应当把现代“工匠精神”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始终,不仅要单独设置“现代工匠精神”课程,而且要把“现代工匠精神”教育贯穿“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到企业参加实践和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四)坚持走“立足地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道路
作为主要由地方举办的高职院校和与国民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然要求坚持走“立足地方,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道路。与此相适应,需要建立“政府主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教育体制。这样做,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又能够充分地发挥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地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和改革教育、教学体系;第二,在学校内部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实践基地和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使学生在校内获得基本技术、技能训练和受到“双创”活动初步锻炼;第三,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关系,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使学生能够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参加顶岗生产劳动和开展“双创”活动,促进高职院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第四,自觉地接受社会评估监督和政府指导管理,作为不断改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四、新家园: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高职人精神家园
大学文化的根基在学术,核心和灵魂在精神,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生命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文化为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榜样,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我国高职人的精神家园”是“开启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新征程”的精神支柱和战略目标。
(一)人文:生命信念和精神境界
人类曾经长期处于以我国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注重发展人的理性”的“自由教育”思想为杰出代表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时代。随之,古代大学被人们称为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这是人类教育发展的“根”。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在社会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教育和大学,包括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变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明显地出现了一种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主要内涵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办学偏离“育人为本”的倾向和“物质丰富,心灵贫乏”的“单面人”现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文”不仅是一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人文精神,更是一种追求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信念。因此,我们应当树立“生命信念与精神境界辩证统一的”的新人文观,这是“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我国高职人的精神家园”的第一要义和兴校之魂。
(二)理性:人文目标和科学理性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大学一直坚守“知识即目的”的理性追求、“为科学而科学”的价值准则和“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从根本上说,这种“求真”精神源自“人文精神”。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类从“以人的体力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社会逐渐向“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工业经济社会转型,“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和“工具主义理性文化”逐渐实现了对大学和大学教育的征服与统治,知识取向和注重应用在大学教育和办学实践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大学不再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探索未知”这个大学赖以存在的根基,其实质是出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目标”的价值冲突。面对这个严峻挑战,我们应当树立“人文目标与科学理性辩证统一”的新理性观,既要坚持“科学理性”是“人文目标的价值基础”,更要坚持“知识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并把它作为“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我国高职人的精神家园”的学术根基和价值基础。
(三)求实:知行合一和产教融合
求实,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作风。从理念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知行合一”之说,并且认为“知易行难”。从作风看,我国历来反对“空谈误国”,讲究“实干兴邦”。我国哲学著作《中庸》把“笃行之”放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之后,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笃行”上。高职教育既是与国民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从事的更是把创新成果转化力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大力弘扬现代“工匠精神”、力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确保“高端制造,质量至上”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产品制造工作的成败,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成“建设制造强国”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应当树立“知行合一与产教融合辩证统一的”新求实观,这是“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我国高职人的精神家园”的内在需要和关键所在。
(四)创新:自强不息和时代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所大学兴旺发达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人工智能化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的日趋激烈,创新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更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拔尖创新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应当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在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作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自强不息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的新创新观,这是“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我国高职人的精神家园”的内在动力和时代呼唤。
(五)和谐:以人为本和实现和谐
“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其实质是一种“和谐哲学”。建立和谐社会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一种良好愿望和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功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思。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发展过程”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实现和谐”的意思。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提出把“坚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应当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大学应当为之奋斗的崇高信仰。所以,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与实现和谐辩证统一的”新和谐观,这是“构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我国高职人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基石和战略目标。
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过持之以恒的顽强奋斗和不断创新,我国高职教育必将在全面提高文化育人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成功地进入“中高端”,并在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的高职人的精神家园和进入世界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重大贡献。未来必将是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和当代中国高职人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