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版本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霍华德最初打算把他的著作称为《万能钥匙》(The Master Key),为此他绘制了一张封面草图(见扉页原图和图1)。尽管由于书名的变更,这张图当时没有发表,但是它却简练地反映了霍华德的主张和抱负。
图的上部是一把钥匙。从钥匙和开榫除去部分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在总体上主张什么和反对什么,而且也生动地表达了霍华德深入浅出的概括能力。这有利于我们掌握全书的思想核心。
图的下部是一首美国诗人洛威尔(James Russell Lowell,1819~1891)的诗《当前的危机》(The Present Crisis),借以表达他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继承先人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艰险、不墨守成规地打开通向未来大门的决心。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各章正文前选用引语的动机和意图。
1898年的第一版把洛威尔的诗放在封面的正中央,可见霍华德对这首诗的重视。
1902年的第二版更改了书名,在封面上消除了社会改革的痕迹,突出了模棱两可的田园城市概念;删除了部分引语和插图,在形象上有所缓和;然而,正文基本维持原貌。能不能认为,这种外柔内刚的特征,是一种在社会压力下的战略退却呢?外观上的让步适应了上层社会的胃口,使正文得以延续至今达一百多年。这纵然使不求甚解的人引发误解,但终究没有被历史湮没。这使我们有可能透过扭曲的印象和不同的解释,无须“考古发掘”,就能依靠自己的判断来研究霍华德的真实思想。这是不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呢?
据英国城乡规划协会现任主席彼得·霍尔(Peter Hall)和居住环境问题自由作家科林·沃德(Colin Ward)在《社会性城市》(Sociable Cities,Wiley,1998)的序言中说:“最初的版本《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只售出几百本,但是,当1902年以《明日的田园城市》再版时,它就注定成为20世纪城市规划全部历史中最有影响和最重要的书。”
当时的著名插图画家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1845~1915)为这一版设计了一个封面(图2)。把图2和图1对比,显然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精神。
罗伯特·比弗斯(Robert Beevers)在《田园城市乌托邦——埃比尼泽·霍华德评传》(The Garden City Utopia:A Critical Biography of Ebenezer Howard,MacMillan,1988)中作了如下评述:“霍华德自己显然勉强同意了为本书取个新名字,突出田园城市的名称,消除对改革的联想,也使克兰封面上的中世纪公主增添了一分柔情。田园城市运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好名声;然而它所得到的仍然是使人犹豫不定。”
雷·托马斯在1985年版的序言中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修改霍华德思想始于1899年田园城市协会的建立。霍华德把‘田园城市’用来专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但是协会却把‘田园城市’用作象征霍华德思想的通用名词,并把它作为1902年本书第二版书名的一部分。把书名从《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改变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并删去了社会城市、地主地租的消亡和新城行政机构3幅图,迈出了小小的,但是重要的背离霍华德思想的步伐。”
图1 《万能钥匙》封面草图
图2 沃尔特·克兰为《明日的田园城市》第二版设计的封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适应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需要,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1879~1957)在1944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在中心区外围的绿带以外设置了8个新城,试图减轻中心区过度发展的压力。据称这是体现了霍华德的规划原则,西方的许多著名规划师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1946年出版的第四版恢复了第二版删除的引语,是重大的进步。然而,编者在书中增加了一张大伦敦规划图,并在图下标明:“田园城市思想运用于伦敦”,正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界的一种普遍认识。其实,这只是与田园城市形似而不是神似,根本没有触及社会改革的实质。只不过是用发展卫星城的办法,继续推进大城市的发展。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下面作进一步讨论。
1965年出版的第五版和上一版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编者序言中新加了一条关于莱奇沃思的脚注:“(建设初期的贷款)尾数已于1946年付清;1956年去除了对利润的限额,但是根据1962年莱奇沃思田园城市公司法,这块地产于1963年变成了公共财产(public property,根据英国法律,应该理解为国有财产)。”这条脚注传递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去除了对投资者经营利润的限额,二是田园城市公司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利润的支配权。这就意味着,霍华德所倡导的一切试验,已经终止。
1985年出版的第六版恢复了除“新供水系统”图外,被第二版删除的全部插图,在内容上是最接近第一版的版本,而且还增加了过去没有发表过的《万能钥匙》封面草图。这至少是一种信号,有人已经认识到有必要重新开始,原汁原味地研究霍华德思想。
六个版本的变化,描绘出人们对这本名著在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今后的版本还会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正如奥斯本在1946年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那些人士所做的少数几件事被全世界精心模仿。然而他们根据霍华德建议所取得的较大成就,仅仅是出于朦胧的理解。”在同一版上,芒福德的导言也指出,这本书“也遭到经典著作通常遇到的不幸:既受到显然从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斥责,有时又被对它一知半解的人接受。”
托马斯在1985年版的序言中也尖锐地指出:“对霍华德所作的各种评论都以牺牲关键思想为代价。”
在中国,由于长期没有一个公开发行的中译本,情况更是这样。不仅在报纸、杂志上,而且在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的教科书上,都常见到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者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的人所写的似是而非的文章。
从表面现象看,《明日的田园城市》被曲解的原因也许和它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内涵有关。
有些人习惯于把“Garden City”翻译为“花园城市”。在杂乱、拥挤的城市中,谁不想有一个花园般的生活环境?于是不少人望文生义,以为这本书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并大加赞扬,从而把一种全新城乡结构形态的伟大设想,降低为一般人常有的憧憬目标。
书中有几幅构图简单但寄义深刻的图解,如“三磁铁图”、“田园城市图”、“田园城市——分区和中心图”以及“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图”。这些图解被广泛引用,广为流传,使人们习以为常,甚至包括引用这些图解的人在内,有多少人真正认真研究了图中的文字、数字,并领悟了它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深入浅出本来是霍华德表达思想的突出优势,为什么效果会适得其反呢?这就需要从社会思想方面,来寻找更深层次的根源了。
城市在促进物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然而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城市的繁荣和进步总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而发展。各种剥削制度下的少数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社会劳动成果,而广大劳动者则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因而,特定的统治阶级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保守力量,过度夸大城市特定阶段的成就,似乎那是千万不能动摇的、幸福万代的保证,而广大劳动者,则企盼更公正、更民主的社会。极少数在不同程度上摆脱阶级偏见的有识之士则敏锐地看到了这种繁荣和进步的昂贵代价:乡村的停滞、落后,和城市生活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浪费资源和愈来愈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固有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必须探求新的城乡结构形态。
霍华德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社会改革的愿望。在资本主义还如日中天,不少人还大唱赞歌的时代,他的思想必然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围。即使他自称找到了一条“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也不能不遭到各方面有意无意地取其躯壳、去其精华的“和平反对”和曲解。其实,这并不少见。历史上许多有生命力的见解不也都遭受过曲解吗?
历史就是如此,这个中译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相信,它将有助于真正关心社会前途的广大中国读者开拓思路,“站在巨人的肩上”远眺,不论他是不是城市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