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何找对问题:获得洞察
美国著名哲学家John Dewey(1859—1952)曾经说过:“一个问题如果定义得好的话就等于解决了一半(A problem well defined is a half solved)。”定义问题的好坏决定了解决方案的质量。而依照设计思维的定义,一个好的问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 从“业务视角”出发:公司会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达成公司发展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收入)、提升内部效率或是其他对公司有利的影响(例如品牌形象、股东满意度等),且业务模式是可行的。
2. 从“用户视角”出发:用户会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而提高效率,减少负面情绪,提高正面情绪,体验更愉悦。
3. 从“技术视角”出发:这个问题从技术上是可被解决的,且成本可接受。
设计师需要具备“业务、用户、技术”三个维度的洞察力,才能精确地定位问题,三者缺一不可。获得洞察是一个长达数年或是更久的过程,随着设计师获取大量的信息并有效提炼为洞察后,可以帮助设计师更精准地发掘有价值的问题。而当缺乏某种维度的洞察力时,会出现“推动力”“话语权”不足的现象:
• 当设计师缺乏“业务洞察力”时,由于设计方案没有兼顾到产品经理和运营的业务诉求,会导致设计方案无法获得认同,造成方案推进困难。
• 当设计师缺乏“用户洞察力”时,由于没有精准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喜好,无法主动定位问题和制定方案,多数以配合产品经理和运营的需求为主,最终成为执行的角色。
• 当设计师缺乏“技术洞察力”时,由于不清楚现有技术的可能性或限制,会发现设计方案常以“跟不上技术潮流”“技术无法实现”“开发时间过长”的原因而无法获得开发人员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获得洞察至关重要。
获得洞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由于用户洞察和商业洞察工作量相当大,且目标用户和相关行业都在持续变化,设计师无须以“一次性做完完整的调研”为目标,而是依照项目需求,开展相应的用户洞察和商业洞察,并持续地获取和积累洞察。用户洞察和商业洞察并没有流程上的先后顺序之分,而是两者并行的持续过程,且相辅相成。
根据项目不同状况,设计师可以自行选择适当的工具获取洞察。
另外,设计师需要能够粗略地评估项目的技术难度和所需时间,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依照所在行业的不同,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技术也有所不同,大致分为:
• 基础技术知识:数据库、接口、缓存、并发量、可靠性、超时等基本概念。
• 前台技术:前端框架能实现的基础能力(例如外观渲染、动效、内存限制等)。
• 数据分析:SQL语法、A/B Test机制、数据定义(例如留存率计算方式)等概念。
• 开放资源:开放接口(例如图形处理)、开放技术和设计框架等工具。
由于技术洞察的内容较为广泛,且知识具有时效性,本书不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