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去国,游历江陵
青溪江,透着淡淡的离别思绪,途中的夜里,看见半轮秋月倒映在静静的江水中,这带给李白无限的眷恋和亲切感。
夜里从清溪出发往三峡,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渝州。峨眉山上的月亮,不知道见不到你的日子,会有多么难熬、多么寂寞啊!这就是李白在途中感慨而发写下的《峨眉山月歌》。在峨眉山,他找到了太多疑问的答案,找到了太多的坚定和兴趣,找到了太多的使命和理想。
人生起起伏伏,辗转各处,这让他百感交集,又令他心情舒畅,因为他找到了生命前进的方向,他不再是那个豪情万丈的迷茫青年。如今,豪情不减,方向已明,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之后,也更多了几分理性。
李白乘舟继续游走。他腰佩宝剑,站在船头,川流不息的河水此时就像是他的心情一样,狂奔不止。“愿为弼辅,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带着这样美好的理想,随着水流走向他美丽的世界。经过了纳溪、渝州出了三峡。一只轻舟,却一日千里。
诗文中将三峡水势的湍急和附近山川的险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份激动也正是李白站在船头的心情。
李白毫不惧怕高耸险峻、水流涌进的三峡山川。江水滔滔,撞击着他心中的豪情。此时的李白心中溢满了兴奋,他自信这个朝代有他的立足之地,有他挥斥方遒的机会。他和每一个青年一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越是艰难险阻,越是兴奋难抑。这就好像最想得到的东西,简单得到不如历尽万难得来的印象更加深刻。
自信,赋予李白更加洒脱的光环。古代的很多文人都有政治理想,李白也不例外,虽然他们的梦想大多破灭了,但是李白的梦想却比别人的都要自信而坚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辉煌的朝代。而就在那个文化繁荣、疆域辽阔、思想积极开放、物质极度丰富的朝代,李白拥有属于他自己的梦想。有人说唐朝是个爱做梦的朝代,在那个朝代,许多梦想都可以走进现实。在这个极度具有浪漫色彩的朝代,谁会没有具有浪漫色彩的梦呢。
在那个文艺时代,与李白同龄的王维,小李白十一岁的杜甫,也都有伟大的政治梦想,并为之努力。没有梦想的人是没有生活的,但是梦想过于强烈,如果无法实现就会带来更多的焦急、失望和绝望。
李白的梦想没有变成现实,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李白没有成为政治上的佼佼者,但是却成了中国历史上人人敬仰的诗仙。他用诗文,描绘了一个繁华锦绣的朝代。曾经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随着那江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转眼间,李白来到了荆楚,即使豪情万丈,说到底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乡,那思乡的情绪与日俱增,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就有了那首《荆门浮舟望蜀江》:
早春三月的江水虽没有汛期那样勇烈,却也是汹涌澎湃。江面上船只漂行,眼观前方,江面上的桃花就那样漂浮纷飞,就像家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江水明亮碧绿、浩浩荡荡地与天际平齐。两岸的巴山逶迤护水而来,在荆州地界已经和地平线平齐了,楚地水汽袅袅,模糊了界限,结出巍峨摇曳的云山。
岸边的沙滩上有很多正在用沙来沐浴的大雁,出入山谷觅食的黄莺用它独特的舞姿来炫耀它美丽的色彩。翠绿色的沙洲仿佛围绕着船转动着,沙洲上的绿树叶在热情地招手。
放眼远眺,江上水汽氤氲,海上明月和白帆一同冉冉升起。看到江陵城上的灯火,就知道渚宫城就要到了。
这时,李白想到了巴蜀的峨眉山,想到了蜀山上的僧侣,想到了过往遇到的一切,不禁忧伤起来。而那西蜀的江水,也像是舍不得他一般,一浪接着一浪地拍打着岸边,演奏着离别的乐曲,为他践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一个第一次离家的游子的心声,委婉低回,悲伤的情绪在胸中回荡,仿佛是一渠江水,那样缓慢,不甚猛烈。
正因为有人认定了这时候的心情是悲伤的,所以他们会认为《早发白帝城》是他被流放遇赦的时候写的,因为那首诗的心情是那样轻松愉快。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李白在经历仕途失败、刚刚被贬谪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有那样轻松的心情呢?在《荆门浮舟望蜀江》中表达出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在第一次出门远游的心情一样,既兴奋又激动,也有思乡的怅然若失。
每一个生命在萌发的时候,便被嵌入了思乡情结。每个人都是恋家的,家的感觉很温馨,在家里就像是永远不会担心任何事情,总会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安全感。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就像是蒙着面纱的绝世美人,正等待着你去揭开面纱,等着你去发现美丽。思乡之情在李白的心中悸动,但是他依然迈出向前的脚步,去寻找心中的伊甸园。
江陵是李白出了川后的第一站,在某些程度上,象征着他正式地成为一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带着理想去实现的成年人了。李白到达江陵时是春季,四处春意盎然,散发着春的气息。
古时的江陵就是现在的荆州,是唐代山南东道的第一大州的首府。一千多年前这里叫作郢城,是楚国的首都,有着古朴的繁华与壮美。繁华在岁月里沉淀出历史的陈香,让这座城沉淀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汉末,这里是蜀国的重镇。郢城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处处透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李白在江陵这座古城里探寻了那些名胜古迹,也拜访了很多好友。不仅在江陵城内,在乡下也留下了李白的足迹。他游历地方之多每个典籍记录的都不一样,也就无法查证。他在历史的书卷里,来回穿梭,时光将真相轻轻埋起,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谜。
在一个晴好的天气里,李白偶遇了在蜀中游玩时结识的好友元丹丘。元丹丘告诉他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要前往南岳,而现在正路过江陵。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子,是唐朝很有名的道士。他曾经受到武后、唐睿宗、唐玄宗的召见,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更是尊他为师父,想让其教导休养生息之道。
李白早就久仰司马承祯的大名,之前李白一心向道,如今有机会能见到本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司马承祯见到李白后,发自肺腑道:“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心向道,曾经在蜀中就寻仙问道,而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是兴奋得不能自已,一连几日的相处,李白突然想到了《神异经》里的“希有鸟”,还有《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
长夜漫漫却不能寐,幽深的暗夜里,他看到灵感的火花在跃动。便欣然起笔,一首《大鹏遇希有鸟赋》就这样一气呵成。在这首诗中,李白将自己比作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希有鸟。他嘲讽黄鹄、玄凤、精卫、天鸡之类,又用夸张的手法说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恢宏气魄。
大鹏始终是李白的最爱。他羡慕大鹏的心胸体魄,也羡慕它可以自由地在天空翱翔。人的一生会因为时过境迁喜欢和讨厌不同的事物,但是一旦有一个真正喜欢的事物,便会义无反顾地喜欢下去。或许大鹏在他人眼中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在他心中却是唯一。李白这一生都在追求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就算折了翅膀也丝毫不影响他那悲壮豪气的风度。即使晚年卧病在床,一贫如洗,他仍旧在《临终歌》中以大鹏自况。
《庄子》《离骚》这些书对李白的影响极大。李白脱俗不羁、豪爽独立,这些书对李白的诗文风格、精神气质,甚至为人性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像苏蕤对李白的肯定,司马承祯也对李白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他慢慢偏离自己规划的人生轨迹,走向求仙问道之路。
那时道教早就被唐王奉为国教,道行高深的道师能出入皇宫,就像司马承祯这样。当时李白渴望悟道却和谋求仕途没什么关系,他并不想以一介道士的身份出入皇宫。
不管是求仙问道,还是追求功名,李白都以自己的方式坦荡地追寻。这是李白的骄傲。
梦想这种东西太过于冷暖自知,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在钢索上孤单地前行着,所以才更加明白一句鼓励是多么重要,才更加明白那些愿意陪着你一起做梦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