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消除认知偏差,把暴力沟通扼杀在萌芽
90%的沟通问题,都是这四个误区造成的
沟通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钻研。有时候,了解沟通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反而是掌握沟通技巧的捷径。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对恩爱的老夫妻,丈夫爱吃鱼头,每次做鱼时,他都会把最爱的鱼头夹给妻子;妻子爱吃鱼尾,则会把自己认为最好吃的鱼尾留给丈夫。两个人就这么“妻吃鱼头,夫吃鱼尾”地过了一辈子。一直到自己弥留之际,丈夫才说出自己根本不爱吃鱼尾;妻子掩面而泣,说自己也不爱吃鱼头。
这个故事中的夫妻以为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留给对方,就是对对方最好的爱,可他们却根本没了解清楚对方真正的喜好。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出现了沟通误区,根本不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朋友送了一件你不喜欢的礼物,但碍于颜面,你没有拒绝。他就会认为你真的很喜欢这件礼物,之后也总会送你类似的东西,让你有苦说不出。
良好的沟通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沟通获得自我认知,与他人建立一段良好的关系,帮助自己满足自我需求。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和对方进行了沟通,但还是引发了争论呢?这主要是由以下四点原因造成的:
底层逻辑差异
底层逻辑是人在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底层逻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底层逻辑上的差异,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很多矛盾,这种差异就相当于Android(谷歌操作系统)和iOS(苹果操作系统)两种应用系统从根本上就不兼容一样。
所以,沟通双方一旦在底层逻辑上出现了问题,那么基本上是很难调和的。
主次矛盾不分
如果两个人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还是会产生争论,通常情况是双方没有分清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不分,指的是其中一方把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都拿到台面上来说,浪费了彼此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沟通过程中,很容易让大家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的总体评价,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原则和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相比于人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价值观更具有复杂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的事:
一位教师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去公园玩。公园里风景如画,绿草如茵,教师让自己的妻子欣赏美景,妻子却非常兴奋地对丈夫说:“快看!这里有好多柴火啊!”
价值观相同的人,总是能心有灵犀;而价值观不同的人,怎么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根本的价值导向不同,怎么会不产生争论和分歧呢?
文化背景各异,彼此视角不同
文化背景,指对人个性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和地区,人们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举例来说,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早年间因事去上海,剪过头后,老师傅问:“侯大师,侬要不要‘打一打’?”
侯大师听了吓了一跳,说:“我又不是不给钱,为啥还要动手?”
在朋友的解释下,他才明白上海的“打头”原来指的是洗头。
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人们认知上的差异。同时文化背景也常常决定了你看待事物的视角。
以上就是我们在沟通时,产生的四大沟通误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这四个方面,规避沟通误区,获得沟通的捷径。
认知偏差:别让你的大脑继续欺骗你
某天,一位男士在上班前忘记了吻别他的妻子,并显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他的妻子因为这件事情非常伤心,认定他今天的行为异常,有可能是不爱自己了。妻子以此事为出发点,陷入了情绪内耗中。晚上,妻子难过地跟他提起这件事,并询问他是否爱自己。男士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今天之所以不在状态,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的足球队输了球,和他的妻子毫无关系。
这件事听起来非常无厘头,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屡见不鲜。很多夫妻或情侣闹矛盾,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小事。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故事里的这对夫妻陷入到了一种认知偏差中。
认知偏差就是指人们容易根据表面现象或者虚假、不全面的信息,来草率地对他人做出判断。因为他们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刻,从而出现了判断失误的情况。
既然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那么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认知偏差,需要我们规避呢?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指的是: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某一问题,往往会趋向于从外界找原因,觉得事情干不好不是自己的错。但当我们不是事情的执行者时,就会趋向于从执行者身上找原因,认为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性格不好、态度不端正,等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重标准”。比如:你上班迟到是因为你懒,工作没做好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我上班迟到是因为路上堵车,工作没做好是因为上级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将意思传达清楚……总之,这些都不是我的错。而就算是我犯错误了,那也一定是客观条件导致的,跟我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无意地高估其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程度、智力等,而低估情景因素。
举个例子:一位女士在公交车上因为没有给老人让座而遭受众人的非议。她不得不跟大家阐明事实——她是因为怀孕了,身体实在不舒服,才没给老人让座。她这么一解释,众人也就觉得她不给老人让座是情有可原的。
在这个例子中,众人最开始的行为就是归因偏差。因为他们只看见了事情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就根据这一部分,他们就非常草率地下了结论。
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指的是:当我们在寻找问题的原因的时候,会尽可能寻找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例如,当情侣处于异地恋的时候,男孩在电话里的某句话伤了女孩的心,男孩反复问女孩到底是哪句话,女孩又不肯说。这时候,男孩往往就开始烦躁,说话也会更加难听,因为他觉得女孩莫名其妙。听到男孩的话,女孩会更加生气……双方就此陷入了无休止地相互指责中,他们都认为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是对方造成的,自己根本就没有责任。
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利性偏差”——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为他人;对别人的成功做情境归因,对别人的失败做个人归因。因为我们心里的假设是:一定是对方没事找事,故意挑起矛盾。
认知偏差分为有意识认知误区和无意识认知误区。有意识认知误区,指的是我们知道误区的存在,也在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但个人情绪和长期的习惯使我们无法突破自身的限制,从而无法解决问题。无意识认知误区,指的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到了沟通误区中。而我们陷入这种误区,主要源于沟通中的三个陷阱,即:无助者心理、无辜者心理、受害者心理。
1.无助者心理
我们沟通训练营有一名叫茜茜的学员,结婚后和公婆同住,每天都很不开心。因为她惧怕自己“不想和老人同住”的想法会伤害家人感情,所以一直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但因为心中不满,她总是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老公和公婆面前从来也不笑,家庭关系慢慢变得很糟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茜茜这样的无助者有很多,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感觉很无力,在跟人沟通时也容易把自己的消极情绪传递给别人。无助者往往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择的境地里,或者是用沉默的方式让自己和别人越走越远。
可是,如果你没有试着去做,怎么知道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2.无辜者心理
杰森因为延误工期被老板撤去了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可他却认为自己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反而被撤了职,这对自己很不公平。况且他延误工期只是为了让这个项目更加完美,自己是无辜的,不应该为这件事负责。
从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以为无辜的人往往会无视自己的过失,反而将过失归咎于对方。试想一下,一个总是觉得自己无辜的人,怎么能承担起一个团队的领导任务呢?这样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吗?
3.受害者心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他们通常会有以下言辞:
某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先生出差一年半载,那是常有的事!”
某男士跟妻子大声说:“上司很不欣赏我,所以我的心情整日都很低落!”
某年轻妈妈哀叹说:“我的孩子整天调皮捣蛋,不喜欢学习,我真的很抓狂!”
有受害者心理的人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遭受的一切磨难都是别人造成的,与自己无关。抱有这种心态的人,总是喜欢猜测别人的动机和意图,觉得对方的一言一行都是给自己“挖坑”。于是在与他人沟通的时候,总是充满了不尊重和不信任。
当我们受到“受害者心理”驱使,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时,往往是下意识的。这个时候,即使我们并没有说出特别难听的话,对方也能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尊重。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受害者心理呢?这种心态,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放弃。既然是受害者,那么就意味着自己不需要对结果负责。“受害者们”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无力改变了,于是就放任自己陷入“情绪泥沼”中,让自己的大脑继续欺骗自己,采取既不负责,也不行动的放任态度。
当我们让自己成为无辜者、无助者、受害者时,一定要记得先停下来,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客观,然后督促自己成为参与者和行动者。在沟通的时候,也要理解对方,这是让沟通进行下去的最好方式!
同理心,让沟通具有超强穿透力
在工作中,沟通是为了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从商业角度来看,职场上的沟通都是奔着共赢的目的去的,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双方在互动中实现这一目的。但要达成有效的沟通,并不容易,因为这会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跟大家分享几个在职场沟通中常见的问题。
领导交代的工作任务与下属交付的工作任务不一致
沟通训练营的学员阿华前几天“吐槽”过这样一件事:
他的领导在参加了一个题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会议后,就对阿华说:“你明天的工作任务是出去看看光明区的下水道井盖是否全部盖好了。”
在接到领导布置的工作后,阿华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不但没被表扬,领导还批评阿华只检查了下水道井盖是否盖好,而对街道上共享单车随意停放的现象视而不见。
阿华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也不敢质疑领导。
领导说:“我们的任务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难道你不知道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不合规吗?”领导说这话的时候,明显忘记了他并没有告诉阿华关于创建文明城市的事!那只是一个小规模的领导层会议,阿华根本就没有参加。领导认为这只是决策,不需要向下属传达会议精神,只需要让下属按照交代做事就行了!
像阿华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领导都认为下属只需要执行任务,不需要跟他们沟通,但问题是下属们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没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又怎么会将事情处理好呢?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就会出现隔阂,下属会觉得自己只是个局外人,工作的积极性自然会降低,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
所以,企业的管理者要尽可能和下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他们知道得越多,才越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完成工作。
下级在和上级沟通时,不敢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
在面对老板提出的要求时,员工虽然明知不可行,但又不得不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归因于自己能力有限。
员工既然明知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不早说呢?归根结底是心中畏惧,不敢明确提出自己的想法。
敢于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想法,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学生耕柱就做得非常好。
墨子在讲学的时候,常常批评耕柱,耕柱觉得很委屈。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已经差劲到要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毫不生气地说:“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良马。”
“为什么不用老牛?”
“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儿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匡正你。”
于是,耕柱听了墨子的解释,心中释然,之后与墨子的沟通也顺畅多了。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大部分时候领导并没有为难你的意思,是你自己给自己施加了过多的思想压力。要知道,坦诚是交流的基本原则。
平级沟通时,容易先入为主
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部门之间难免产生交集,因为沟通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这时候,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之前公司的一位女同事十分漂亮,她是老板的秘书,同老板的接触比较多。那时候,我们这些同事显得特别“八卦”,总是怀疑她和老板有暧昧关系,看她一举一动都觉得别有深意。后来,当我们知道她是老板的女儿时,又觉得她的一举一动很正常了。
一家优秀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团队之间要精诚团结和紧密合作。因此,平级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平级之间要想沟通好,就必须开诚布公、相互尊重。如果虽有沟通,但不敞开心扉,就很难达到沟通的效果。
以上这些,是我们在职场中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时会遇到的问题。在遇到难以沟通的情况时,我们只要记住一点:懂得换位思考和有同理心,是实现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
阻碍亲子关系的四种沟通思维陷阱
沟通是连接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需要掌握方法,切忌用冷言冷语伤害孩子。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一直存在很多误区,例如:
热衷于攀比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听过无数遍“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话。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和自己家孩子的缺点比较。可他们却没意识到,正是这种比较为双方不畅的沟通埋下隐患。
家长采用比较的方式是为了给自家孩子一个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不仅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甚至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不同的孩子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都不同,父母要尊重双方的差异。聪明的家长懂得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也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强行说教
很多父母认为说教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经验之谈能让孩子避开很多误区,如果孩子听自己的,他一定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通常只顾自己说,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说教”的一个最大的误区,就在于父母忘记了教育的特点——浸透性。这种浸透性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为他们传递正能量,他们才会不自觉地跟随父母的脚步。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说教,不对自己严格要求,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所以,父母也要身体力行,多引导,少说教。如果要讲道理,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讲出的话要短暂有力,也要有理有据,这样孩子才乐于听。
态度强硬
很多家长喜欢以讲条件的方式来诱导孩子,比如他们会说以下的话语:
“如果你考试考了100分,我就奖励你一部手机。”
“如果你帮我做家务,我就带你去少年宫。”
……
但是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些话其实暗含着“潜台词”:如果你不配合我,你就得不到你想要的。孩子可能一时会顺从,但从心理上是相当排斥的。
还有一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很难保持冷静,总是把一些警告性的语言挂在嘴边,如“你不能”“不许”“不准”……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失去和家长交谈的兴趣。
过于主观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父母的眼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孩子。
我们会基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对这个世界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它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同时,我们也会囿于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故步自封。
我们会认为具有某一种性格特征(比如外向的性格)的孩子更加有前途,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可是,每一种性格都有其独特优势,内向者不是不优秀,他们虽然不善于表现自己,但他们更擅长进行深入思考。此外,内向的人也更有当领导的潜质。
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改变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找到人生方向,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过自己想要的一生。
家长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平等对话,因为他们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父母很尊重他。只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才能顺畅,亲子关系才能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