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情在未名
1992年5月,我在学校教务处兼职,参与了学校教学的部分管理工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后为教育部副部长)提出并倡导的。由此我们在学校的领导与支持下于1992年相继开设了素质教育通选课“名著名篇导读”“自然科学专题选讲”“人文社会科学专题选讲”。
“名著名篇导读”是1992年作为全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程首先开设的,在北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发自肺腑地说:读了《共产党宣言》之后,深感“理性的光辉不灭”;读了《孟子》之后,认为“应为崇高的理想不懈追求”;读了《史记》之后,懂得要“以史明智,以史鉴今”;读了《海陆的起源》之后,深刻地理解了“创新—求实—探索”的含义。他们说:这门课“有助于文明修身,报效祖国”“指导人生,启发思想”“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将影响我一生”……课程有全程录像,之后对照讲稿整理成文。1998年,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智慧的感悟——北京大学〈名著名篇导读〉》。
“自然科学专题选讲”从1993年起办了3期,共30余讲。讲座特请侯仁之教授做开篇首讲;王义遒副校长讲“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当代量子学介绍”……讲座听众累计3万人次,不仅有本科生、研究生、进修教师,也有校外人士,甚至还有科学院院士(自称“是来补课的”),还有附中老师停课、带着全班学生来听课学习的。根据录像整理成文,199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印出版。
“人文社会科学专题选讲”起步稍晚,主讲人有白化文教授、肖东发教授等名家,因故未能继续,也未能整理成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我曾经把校园文化建设比作“第二课堂”,得到高校同人的认同,《中国高等教育》和一些报刊对此也曾有报道。
燕园校区的文化景点建设始于1996年,最先我们分别请地质系和生物系给校园里的岩石和大树做上标牌。现在岩石嵌上的标牌尚有可见,大树挂的标牌有增无减。我们拟定了校园文化景点介绍的文字材料,恳请校党委宣传部协助把它登载在《北大校刊》的夹缝页处,广泛征求学校各方意见,得到赞许。再后,在各景点立上书写的木牌,进一步征询意见。1997年找专业的施工队刻字立碑,最开始立了22处,后来有部分拆除了。
我们组织录制了《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请侯仁之教授导引主讲,沈石岩等教授分别巡回参讲,由电教中心全程录像制作数十盘,1998年百年校庆赠发给校友。
我们组织编印了《古园纵横: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观》,1998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在恩师侯仁之教授撰写《燕园史话》和编印校园图的启示下,我们摄影、集照、索图、文录、撰文,绘编“北京大学校园文化景点略图”附于书末。这本书自始至终得到了众老的支持和托衬:侯老提供米万钟《勺园修葺图》的复制件和他分别同夏仁德、赖普吾合影的珍贵照片,师母张玮瑛给书中部分照片写注;季羡林先生慨然为本书题名;张中行先生对本书精心审改;谢冕先生允准以《永远的校园》为本书序……书末,我以《献上我对校园永远的心》为结,因为我认识到:古园400年,积存和凝聚着几代人的心智,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精神的绵延和继承,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和无言的诉说,是课堂外的课堂,也是鲜活可及的历史!这本书被任教于美国的维思大学著名汉学家舒衡哲在所作《鸣鹤园》中引用;侯仁之先生寄赠了10册给美国哈佛大学暨其他院校的朋友们。
耄耋近米,思忆愈久。在北大60年的学习工作让我不断追忆起我感悟受教的历程和故事,70载的风雨奋斗让我懂得了一定要开放、发展、自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巡天的“北斗”、卫海的巨舰,使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强军富民的国策所带来的欣慰和快乐!
我已是走在人生终局途中的耄耋老叟,已无智无力多做,只能衷心祈望国家大步前行,日渐兴旺,人民团结紧密,幸福安康!
谢谢众多倾心授教、深爱扶掖于我的师长;谢谢多年远志图强、互济互助的同人;谢谢各届专注求学、学思不止的同学们。
祝福北大!祝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