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考古学最早在欧洲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国外的探险家和学者在中国进行考古、探险甚至是盗掘,国人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就去国外学习考古学,比如梁思永。这批人回国以后,中国的考古学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1921年北大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马衡担任研究室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懂考古的人数量少,跟不上实际的需要,北大就联合文化部、中国科学院举办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短短几个月时间,对怎么发掘、怎么测量、怎么绘图、怎么照相,进行集中训练,学完以后就分到工地上去。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省考古的领头人,包括学术上和行政管理上,都是这些人。这几期训练班也被称为考古的“黄埔”。
北大考古教研室人不多,也就十几个,但是名家荟萃,人才济济,苏秉琦、阎文儒、宿白、邹衡等先生都是一代大师。正是在他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下,北大考古学专业慢慢壮大起来。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独立建成考古系,宿白先生是第一任系主任,北大考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我向学校申请将考古系改为考古文博学院。但因为考古系比较小,所以就先去掉了“学”字,称之为“考古文博院”,更强调它的研究性质,由我出任第一任院长。到了2002年,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在北大,从考古教研室到历史系考古专业,再到考古文博院,最后到今天的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历程,这不单是北大考古学的发展,也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背后正是一代代中国考古人的探索和奋斗,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