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大学子讲海淀治违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走好“治违”路 从“五维”开始

杨梦皎

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燕京形胜,自古繁华。自秦建上谷郡,唐分属幽都,历燕山府、大都路、北平府、宛平县,直至划定今称,坐领西北、扼守太行支阜的海淀,始终与北京唇齿相依、同心共荣。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快速工业化、21世纪的全面城市化,直至成为全国医疗教育资源富集、科技金融要素汇流的辐辏之地,海淀区是目睹着北京市走出一条高昂的发展曲线的。

今天,也是海淀,当北京的生存负重压在发展际遇的上头,当“城市病”的阴影笼罩在每位市民的心头,它的痛与爱也如入夜的天幕,浓得化也化不开。

首都发展好,是国家和人民之福;首都发展有失,危及国祚民心。首都发展得好,离不开所有区的协同奋进,同样离不开每个区的自立有为;首都发展有缺,所有区都要鼓足干劲抓问题,凝心聚力想办法。对于今天的首都发展来说,各区不只是命运共同体,还是责任共同体、治理共同体。

这种共同,在北京市破解发展难题、调节顶层设计的治理形势下显得更为紧要。

“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2月24日视察北京工作时作出指示,强调要“采用疏的办法,适度疏解北京的功能”。

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搞,疏解势在必行。这张“治病处方”,旨在引领北京从二维平面上的摊大饼式发展,转而走内涵集约式的发展路子。2017年开春之际,北京市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将“拆除违法建设”作为其中的标志性工作和十大专项行动的牵引,一场由“加法”到“减法”的功能转换攻坚战就此打响。旧啼不闻,只有腾笼换鸟,拆除违法建设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分量如此之重,其实是源自“拆违”的后一步,即是它通过清障添秤所换取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益。

这种共同,在北京市和海淀区身上,又几乎联结得严丝合缝。

疏解之于北京,需有的放矢。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北京在新时期下的四大战略定位。因此,区域的规划建设和疏导工作必须服务于这一方向。巧的是,它们也恰恰是贯通海淀区历史、现状、未来的发展极与优势资源。

“淀”,意指水聚积之处,早在元代,海淀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泽之地,水域面积在北京近郊区高居第一。这里还拥有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拥有“面人郎”“曹氏风筝工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遍地黉门,观湖泉相连,最高学府斯文盛矣,万园之园湖光神秀,共同涵养了海淀区温润而深厚的文化气息。

海淀区握有优质自然文化资源的“金名片”,在今天,更因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聚集地这一身份而续写新篇。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东部和南部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作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融合”是我们的实与势,亦是我们的道与谋:那就是打破孤立式发展的思路,扎根区域实际,不断发挥各类资源的铆合优势。

首都“四个中心”的城市新站位与海淀区既有功能的高度叠合,是机遇,更是启发,它在无形之中决定了: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某种程度正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海淀,怎样建设海淀”的问题。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面临城市发展紧迫的功能升级形势,由市到区的实践都在共同呼唤一把刻度清晰的尺子,而这把尺子,必须由我们基层干部扎扎实实地制定出来。过去,我们的拆违工作缺乏标准,导致只能向数量看,提质增效的问题无暇顾及。提纲不成,难于挈领,要么就是没有重点地一揽子抓,没有规划地埋头苦干,下了大功夫,对于城市发展的贡献率还上不去。

海淀区下辖7个镇(地区)、22个街道,共计84个村、571个社区,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工作重点也相区别,但“拆违”的导向是统一的,那就是以拆促建、以建提质,紧紧围绕“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目前,我们拆违的任务也是明确的,那就是要从“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三重要求出发,走向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的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的转型使命,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好“都”的功能。

也因为各街镇拆违工作的实际差异,用标准化聚合行动就显得更为紧要。这就使得治违标准的制定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一要突出方向,聚焦重点;二要内容简明,思路清晰;三要落实到点,便于操作。标准看起来是执行前的尺子,实质上包含有执行后的衡量,在制定时就须朝远看。

“四个中心”引领下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为厘定刻度提供了方向。根据规划,“海淀区应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重要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典范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示范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实践区。”

谋定后动,厘定刻度还需端稳尺子。2009年,区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的意见》,确立起区查违办为抓手的“1+2+N”的联动合作机制,为推进“治违”工作打好了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缘此种种,海淀区在2016年年末抓紧研究、统筹全局,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结合拆违一线的工作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五维”评判标准(是否拆出一片绿、拆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消除一批安全隐患、拆出弥补城市功能短板和创新发展所需空间、提高群众获得感)指导全区的拆违工作。

以数为统领建立某种范式,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变更之际,箕子就向武王进《洪范九畴》陈述治国大道,将“青、赤、黄、白、黑”作为与五行对应的中华五色。此后,这个神秘而完整的数字仿佛成了国人同宇宙对话的一把密钥。重要的是,在数“五”的文化传统内寄寓有“以规矩为本”的意识。维,纲也,也对应着几何学上的空间概念,那是一种并存的哲学,是将单极特色转化为整体的贯通性优势。

以此观“五维”,生态环境、业态环境、安全环境和攸关全民幸福感的宜业宜居总体环境这五方面并非孤立成极,而是围绕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这两条主题主线高度配合的,也是由外到内、由部分到整体步步深入的。

具体来看,海淀区的“治违”要发挥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优势,就要拆除阻碍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业态。但业态的拆除要见之于最直观的层面,就先得用“生态文明”开好头,接着,逐步推进到人居和城市功能提升的更广范围、更大视野的要求上,最终,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我们的治理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视察北京市强调的那样:“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

今天,“疏解整治促提升”终于有了海淀样本。

第一维标准“是否拆出一片绿”直入眼帘,弈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棋子。望人先知面,形象得整洁,城市建设也是如此。绿地面积的多少,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否引来一片绿云,向来是居住在水泥丛林里的人们最为迫切和渴望的需求,在首都“城市病”亟待治理的严峻形势下,更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从海淀区的生态特征来看,名泉名山名园环绕,从西、北部浅山到科学城腹地、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丰富而互异,需要穿插绿地进行点缀和统摄。有鉴于此,区城管局联合区园林局携手吹响了加快绿化用地建设、打造绿色海淀的号角,并在2017年5月研究出台了《海淀区“留白增绿”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对全区“一片绿”进行科学指导和统一规划。这也成为制定“是否拆出一片绿”第一维标准的基础。

就治违工作而言,第一维标准直接呼应了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后的一个直观结果——越来越多的地块被腾退出来,在这些地块当中,有些已有明确的园林绿化的功能导向、尽快按规实现绿化,有些还未完全形成规划,可以先对这些地块进行绿化,留待远期建设使用。这就是“留白增绿”的涵义所在。这种生态文明先行的理念,同时意味着将一切资源充分集约化。当大面积覆盖绿地还不可行时,我们在拆后绿化工作中施用“微型绿岛”“见缝插绿”的建设理念,大大提高了碎片化空间的利用效率。并坚持节约为本、避免资金浪费的实用理念,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拆违拆出来的木头、石材修建附属设施。建在唐家岭村旧址上的中关村森林公园,正是利用腾退后剩下的废旧材料修建坐凳、花坛、景观和指示牌基座,变废为宝,留住了这里有味道的“昨天”。

“是否拆出一片绿”的答案是肯定的。大量拆后土地,因施行这一标准,入眼处处皆风景。永引渠四季青及田村段违建10万余平方米的土地被拆除后,垃圾废品长期占据的脏乱之地摇身一变为滨河公园,已成周边居民每日必去的“景点”。久涸的永引渠有了淙潺水声,168块“一米菜园”、百余处“微型花园”及“口袋公园”在腾退的边角地块和凉亭、小树的中间生长起来,绿化盲点不见了,百余棵大树重焕生机……拆一处违建,治一片环境,增一抹绿色,这些实实在在的治违业绩将公共空间和修复了的历史记忆还给市民,真正让这座城市自在呼吸。

第二维标准“是否拆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紧随第一维标准而来。如果说“拆出一片绿”是要为首都缝制一袭翠色笼纱衣,那么“拆掉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业态”则是向内发力,疏通它淤塞的呼吸道和循环系统。“小散乱污”企业,妨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方面,其低配的动力系统更无法助推首都起飞,这正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首要之义。一般制造业、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作为疏解转移的主要对象,往往因大量人口集聚和不规范生产加剧了区域的环境污染。有“舍”才有“得”,腾退工作因涉及多个利益主体而“难舍”,尤其需要联合多方,强化抓手,筑好体制的“起重机”。

目标有了,组织活力也有了,五维标准中的第二维应运而生。同心聚力的工作机制背后,是海淀区城管干部拧成一股绳的团结作风,每一次部门配合、每一次拆违进度的推进,都是坚持第二维标准、贯彻第二维标准的体现。

沿着“共治、共赢、共享”的“联合标准”,治违工作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展、不断深化。2017年11月16日,北京市海淀、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门头沟等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共同发布《“美边丽界·共同缔造”世纪坛宣言》。自此,位于两区交界的环境秩序“盲点”将得到有效治理。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率先与相邻区签订联动执法合作协议,与西城区交界的新街口外大街等6条交界道路将作为试点路段开启协调执法的新征程。

致力于没有壁垒、高效整合,没有沟壑、高度联动的系统化治违工程,是第二维标准始终不改的初衷,它如锐锋出鞘,帮助城管队员们取得治违路上的一个个胜利。2017年,东升镇拆除小营地区违法建设6.7万平方米,腾出的土地用于助力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建设。2017年8月底,四季青镇宝山村锦绣大地西区宿舍最后的3600平方米违法建设被拆除,海淀区曾经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将在镇政府、海国投的支持下推进锦绣大地智能仓储物流项目,彻底改善批发市场人多、物多、车多的旧貌,打通传统仓库精细化管理的瓶颈。

这些“改换门庭”“筑巢引凤”的成果,不断加固了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功能定位,为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释放出了空间,是塑造创新引领型城市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借助联动机制,有效打通治违之路的“最后一厘米”,是否就是终点?我们的决心和标准,还要再“硬”一点。

第三维标准“是否消除一批安全隐患”正是要将治违行动的高压线继续推进,直至让违法建设无处栖身,以彻底消弭安全隐患。

一座新生智慧型的现代都市,不可能建立在岌岌可危的设施基础之上;一方和谐宜居的家园热土,不可能让群众置身于生命遇险的阴影当中。从八里庄到温泉镇,从马连洼到苏家坨镇,全区上下同心,把攸关百姓安全的事情刻不容缓地办,才有了海淀区2017年办理市指挥部挂账督办的新生违法建设案件106件全部办结的成绩,才能在重拳之下,拆除有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195处,面积24万平方米,为全面完成全区违法建设治理任务打下基础。

然,殷鉴不远,余心惨怛:2017年11月18日,大兴区西红门镇发生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也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根据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等各级领导批示指示要求和北京市11月19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海淀区自11月20日起开展为期40天的针对违法建设安全隐患专项行动,“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每一间屋子、每一处居所。

不清除隐患,就没有居于城市的“生命线”。以魏公街为例,这里南侧的建筑基本以“方盒子”为主,建设较早,缺乏统一设计。原本三层的楼体,楼顶都进行了加盖扩建,楼体的多处大型广告灯箱离前面的高压线最近的不足20厘米,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2017年,紫竹院街道拆除魏公街违法建设64处,面积6000余平方米,并首次采用了航拍技术,对楼顶高空违法建设进行取证并作为证据保存,实现科技拆违。在具体建设中,对魏公街立面统一规划建设,适当融入民族文化和高科技元素,采用科技环保新型材料,突出灯光效果及高科技的运用,实现高颜值视觉环境和夜景照明,打造“宜业宜居高颜值的特色街区”。

当然,清除隐患不容易,需用时效、速效换成效。清河街道强制拆除超市发清河大楼南侧消防通道违法建设,面积850多平方米,保证了消防通道的畅通。针对肖家河地区存在群租、黑仓库及无照经营窝点等高危违法特征,海淀区组建了专项领导小组,突出响应时效,强化安全拆违,在一周内完成61间、1800余平方米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将隐患掐灭在萌芽状态。四道口轻轨桥下消防安全隐患堪忧,北下关街道迅速出动,拆除了隐患重重的周边及其他违法建设近2000余平方米,路桥安全,方有百姓安心。

第四维标准“是否拆出弥补城市功能短板和创新发展所需空间”是在“摸底数、控增量、减存量”之后,进一步为城市发展“提质量”。如今,海淀全面迈入“治违”时代,需要将拆违成本及后续效益放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大系统中进行考虑。落实在拆违的具体工作中,是通过打通断头路、拓宽人行便道、新增停车场、建设高颜值特色街区与科技园等措施解决城市痼疾。

2017年,海淀区拆除上地街道东北旺南路南侧违建1.5万平方米,腾退5.3万平方米土地,新增停车位1400个。新增不代表“野蛮生长”,哪里增、增多少,都扎根在民众切切实实的需求上。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在2016年11月15号移至东北旺南路甲29号,再加上前几年搬来的海淀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最多时这里每天接待群众将近1500人。此举一出,骤增的交通压力被卸除,许多开车来的群众终于可以便捷停车、随办随走,可算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类似的,苏家坨镇拆除了西小营村南蜂巢公寓280间违法建设,拆除后该地用于建设P+R停车场,以缓解地铁16号线温阳站附近的停车难问题。

在海淀发展的蓝图上,科技创新是不疑有他的“定盘星”和“压舱石”。致力弥补城市功能短板的“治违”工作的重要靶向,就是腾出用地使创新项目涌入。在这方面,海淀区各大科技园的建设成果,无疑让第四维标准的实绩更为亮眼。

2017年,上地街道拆除7万平方米违法建设用于建设北大科技园上地园区。北大科技园上地园区作为北京大学最大的产学研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打造中国自主创新创业示范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同样得益于东升镇和西三旗街道拆除违法建设之功,以科技园为跳板,海淀区的创新发展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拆出更宽阔的道路、拆出更便利的设施、拆出产业升级的腾飞空间,海淀区在补齐城市功能短板的过程中,甚至创造了“荒地奇迹”。

位于海淀区西三旗永泰庄路永泰西里小区旁的土地,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之初,本计划作为教育预留地为小区提供配套的教育服务,但囿于历史原因,二十年来学校建设规划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愁坏了周边社区的家长们。加之土地所有者疏于管理,半人高的杂草中违建密布,周边配套道路到处是坑洼,这里成为远近知名的“脏街”和荒地。

教育发展无小事,2013年起,海淀城管执法监察局、西三旗街道密切合作,克服各种困难,劝走了拆迁滞留户,拆除了70余间各类违法建设,终于解决了搁置近二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为学校开工创造了条件。2014年9月,在拆后腾出的1100平方米空地上,北京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建成并招生开学,校区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家长们的心总算是放下了,西三旗地区义务教育的招生压力也大大缓解。

城市功能的短板是什么?城市是用来住的,民生的短板就是城市功能的短板,城市发展去哪里,拆除工作就去哪里,这正是第四维标准深情凝望的方向。

2017年2月24日上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冰球队的小队员们正在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体育馆进行训练比赛,观众席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在观看后,亲切鼓励孩子们要勤学苦练,希望将来能在国家队看见他们的身影。这番话,在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北极星”冰球队队员杨上宽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习爷爷的手紧紧搂着我的肩膀,我能感受到他的手是那么大、那么温暖。”君子行不离辎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嘱托下,我们的城市政策也要那么大、那么温暖,我们的治违工作也要覆盖全体、温暖全民。这项事业没有终点,这第四维标准也不能须臾有离。

第五维标准“是否提高群众获得感”作为全盘工作的收束,涉及拆违工作的衡量问题——干得如何,不能自己说了算,必须过得了群众这一关。同样的,要提升拆违工作的格局,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而要调动更多人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事实上,“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提升”就包含了提高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

治违大局,成于民心,在乎口碑。根据十九大报告有关发展主要矛盾的论述,治违工作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区域治理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疏解腾退的空间是异常珍贵的发展资源,第五维标准正是要把规划好的空间,用在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刀刃”上。

对于治违工作来说,首先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好拆前沟通工作。

海淀区塔院四园小区是20世纪80年代就建成的老旧小区,这里超过9成的一层住户都外接了违法建设,最多的能盖出40多平方米,违建还占压燃气管道,不能被及时发现安全问题,更不利于维修。为彻底解决小区违建问题,从2016年年底开始,花园路街道办事处、海淀城管执法监察局成立工作组,挨家挨户做拆前沟通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耐心讲清法律法规,平均每户都要进行至少三四次的入户沟通,这份民意为重的诚意,让起初几乎全部反对的266户居民最终改变了主意。

很多时候,治违工作取得进展,离不开群众的有效监督与反馈。在2017年11月3日海淀城管执法监察局举行的“政务开放日”上,城管队员们接到群众代表反映的上地街道东馨园小区内一处违建情况,第一时间走访调查,第一时间制定预案,于12月19日顺利拆除了代表反映的违法建设。

违法建设但凡存在,不管在哪里,都要一视同仁地“拆”,但公平执法勿忘人文执法,人文执法须念实干利民,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 人民城管爱人民”的互动氛围,为激活人文活力型城市形态贡献力量。

除了拆前规划沟通和及时响应,拆后的建设同样要充分研判群众需求,确保居民生活的便利、安心、舒适。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过程中,复兴路附近的中联部社区里居民常去的农贸市场被关闭了。针对社区1600多户、4000多位居民买菜不便的难题,社区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仅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就在中联部东南门找到了一个正规场所,开起了社区便民菜站。作为参加海淀区商务委“蔬菜保供应 平价惠民生”活动的菜站之一,部分菜价甚至比市场指导价还要低百分之十。对于行动不便、有需求的居民,羊坊店街道还会为他们免费送菜上门。

乐享生活、暖心过冬,这件事办到了所有中联部社区居民的心里。中关村南路上“海中市场”改建为1100平方米的首农生鲜超市,唐家岭旧村搬迁腾退后建起的唐家岭新城,让村民们家家分到了宽敞的房子。当拆违工作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时,那份欣慰是巨大的。在今年肖家河地区的拆违工作中,城管队员协助租户寻找正规房源,并根据路网特点和民意诉求,将腾退空间建设为停车场,切实给群众办了好事。

一维到五维,步步落实,久久为功。

一维如园景,“留白增绿”“见缝而插”,染得一地茵茵。

二维如急矢,上下部门联动,拆掉一批散乱污业态。

三维如风帆,清零导向安全护航,换得一方清朗。

四维如亭台,弥补城市功能短板,憩得一片高云。

五维如岸畔,问策于民人文执法,守得一脉长情。

“五维”标准何以产生、何以践履?唯用心、用情、用力、用脑八字而已。通过把违法建设“赶出去”、尖端资源“迎进来”与市民在绿色城市空间中“住下去”这三点贯通一线,海淀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7年海淀区在专项行动中保质、保量、超前完成全年任务和各项指标的实践证明了,“五维标准”是富有本区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海淀方案。

重大的责任从艰巨的任务中来,也从光荣的使命中来,伟大的历史从今天扎扎实实的苦干中来,要往落墨磅礴的明天中去。立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海淀的未来只争朝夕:2018年,迎来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201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2021年献礼建党百周年、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版图将成……沿着这条复兴之路擘画的伟大坐标,海淀城管工作者也庄严立誓,打下一个个桩子: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新型城市形态形成雏形,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愿景不远,拿着“五维”的标尺,对标对表“两新”,片刻不松懈地“钉钉子”,那么,今天灌注着城管工作者火热实践的芳卉,就必将在京华大地上催发出更多的春信别枝。

是当8月上旬的一缕阳光,斜穿进四季青镇西冉村村口第一家规模便民菜店,一并带走污水横淌、村民躲着走的记忆的时候;是当文慧园甲1号楼拆除违建平房后复现的墙体原貌,被7500平方米街心绿地公园的清风吹拂而过的时候;是当沙地柏、碧桃在小月河畔二期整治项目完毕后的草坪上轻轻摇摆的时候,直至再没有刮风尘土满天飞、下雨污水遍地流的日子,直到每个人都诗意地栖居、幸福地度日,从容谱出美好生活的序曲。

采 写 随 笔

杨梦皎,北京大学中文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三年前第一次到北京,到海淀,就觉得是千般好的、和我有因缘的应许之地,但怎么维护街巷楼宇的一砖一瓦一草木,什么是让它更好的路,这两个多月的“采、写、改”才真正予我答案——城管工作的平凡是在这里,说少做多,干的都是实事;伟大是在这里,要从历史和现状中查问题,伤筋动骨去重塑更科学的城市新形态。人常谓变则通,变是最不易的,而“苟利国家”却是经得起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