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東安市場
東安市場在北京城内,王府井大街路東有兩個門,金魚胡同路南有一個後門,一共是三個門。這個市場從前没有,在二十幾年前纔立的。初立的時候都是席棚,後來改用木板房,漸漸的就蓋起鋪面房來了。也有新式門面的,也有舊式門面的;有帶樓的,有不帶樓的。在十幾年前被火燒了一次,第二年又都修起來了。所有的鋪子都是一樣的門面,就很可觀了。裏頭有丹桂商場、中華商場。市場裏的買賣,綢緞鋪、洋貨鋪是最多,兩樣總在三四十處。還有國貨莊,專賣本國貨。金珠店賣各樣的金銀器皿、首飾等物。鞋鋪夏天賣夾鞋,冬天賣棉鞋。帽鋪夏天賣草帽,冬天賣皮帽,春秋兩季賣便帽,俗説是“帽頭兒”。估衣鋪賣四季的衣裳。織襪廠賣的襪子都是本鋪織的,也有各省來的。茶葉鋪賣各樣茶葉,最好的是香片、龍井。南貨鋪賣的都是吃食。洋貨店賣各種的洋貨。耍貨鋪專賣小孩子的玩藝兒。花鋪賣各樣的絹花、綾花、紙花。球房裏頭有地球,有盤球。若是不會打球,也可以到裏頭去喝茶、吃點心。還有茶樓,賣點心、賣茶,也有帶賣飯的。羊肉館是回回教人開的。還有銅器鋪、磁器店、照像館[1]、理髮館、牙醫室、皮件廠、眼鏡店、大藥房、古玩鋪、奶茶鋪等等的。其餘就是各樣的攤子,各樣日用的東西都有。夏天有賣冰淇淋、酸梅湯的;冬天有賣糖葫蘆、梨膏的。在市場的南頭是一個大花園子,裏頭花廠子很多,專賣四季的各種鮮花。還有賣金魚、龍睛魚的。在市場的東邊是雜技場。有賣藝的,也説練把式的,有説相聲的、唱曲兒的、變戲法兒的,有算卦的、相面的、賣各樣吃食的。還有戲園子,俗説呌戲館子。晚上還有電影兒。所有這些鋪子、攤子都是歸警察廳管理。鋪子是按月納捐,攤子是按天兒納捐。各攤子均有一定的地點,無故不准挪移,辦理的很好,也算是北京最熱閙的地方了。
拍 賣
“剛纔我從哈達門走,看見一家門口掛着一個外國旗子,是從來没看見過的,今天要跟您請教請教。”“是甚麽顔色的旗子哪?”“是藍白豆腐塊兒的。”“那不是外國旗子,那是横二條的大通拍賣行的旗子。”“拍賣行是作甚麽的呀?我還没聽見説過哪。”“這拍賣行的名稱是歐美各國興的。現在中國各商埠也都有拍賣行了。”“拍賣行到底是做甚麽呢?”“比方您的東西自己不用了,可以交給[2]他們拍賣。他們自己從各處買來的傢俱[3]等物,然後也是拍賣。”“替人拍賣都用甚麽法子呢?”“比如有人要賣東西,拍賣行就赶緊的貼出一個廣告去,某日、甚麽時候、在某處拍賣。到了那一天,買東西的人都來了,拍賣行把東西放在外頭,先説一個價底,是一塊或是兩塊。要買的人可以按着他們章程添價。比方第一個人添一塊錢,第二個人必得再添一塊。我們看着東西好還可以再添,到了頂大價錢的時候,没有添價的了,這東西就算他買了。”“那們這個人給的價錢雖然比别的人大,可是還没達到賣主的目的,那也必得賣麽?”“賣主必得先跟拍賣行説明白了。若是給的價錢不能達到目的,他自己要説一個價錢,若是没人再添錢,那就明天再拍賣了。”“是了,那們買妥了,甚麽時候纔交錢、交貨哪?”“那不一定。有當時交錢、交貨的;有先給定錢,定日交錢交貨的。”“拍賣行是白替人拍賣麽?”“那能白拍賣呢?必得有拍賣費。”“那們誰給哪?”“賣主給呀。”“還有别的法子拍賣嗎?”“還有倒拍賣的一種法子。這種法子又叫作‘荷蘭拍賣’。”“這倒拍賣是用甚麽法子呢?”“這種拍賣法子是先由賣主説一個最大的價錢,若是没人要,再落一點價兒,還没有人要,還得落價。後來買東西的人看東西不錯,價錢也不大了,誰先説話就賣給誰了。這就是‘倒拍賣’。”“那們除了拍賣行,住人家的也可以拍賣麽?”“不能拍賣。”“不能罷。今天早晨我從西城來的時候,在北池子看見一家兒門外貼着一張白紙,上頭寫著‘明日下午一點鐘至四點鐘,在此拍賣傢俱等物’。”“那不是拍賣行拍賣東西,那是審判廳拍賣動産哪。”“那是甚麽意思哪?”“比方有一個人借了别人的錢,後來他不能還。債權人没法子,到審判廳把他告了。他還是没錢,可是他家裡有東西,審判庭要把他的東西拍賣,賣了錢還給債權人,就不用他們兩方面交涉了。這就是審判廳拍賣的意思。”“承教承教。”
隆福寺護國寺的大概
“我常聽見人説北京有一個隆福寺,我不但没去過,就是在甚麽地方我都不知道。請您告訴我。”“這隆福寺在東四牌樓北,有一條街地名兒就叫隆福寺街。在街的中間路北就是隆福寺。”“地方大不大呀?是怎麽個規模呢?”“當中是山門,兩旁有兩個角門。頭層殿跟二層殿在一千九百年都被火燒完了,現在只剩下兩個碑亭跟第三層殿了。”“就是三層殿麽?”“後頭還有一層佛樓,一共是四層。佛樓後頭有後門,通着錢糧胡同,地方不算很小,就是太破爛了。”“廟裏没有和尚麽?”“没有和尚,有喇嘛。”“他們爲甚麽不修呢?”“因爲喇嘛没有錢。現在也没有許多的迷信家捐錢修廟了,所以就破着罷。”“我們可以看看去麽?”“可以。每月逢九、逢十是開廟的日子。”“每到開廟,燒香的人必多罷。”“没有甚麽燒香的,竞是賣東西的、買東西的。”“裏頭的鋪子一定是很多了。”“没有鋪子。”“那麽他們在那裏賣東西呢?”“他們都是在廟裏擺攤子。”“這賣東西的都是喇嘛麽?”“不是。就是賣藏香的是喇嘛,其餘都是從各處來趕廟的。”“在廟裏擺攤子,喇嘛願意麽?”“怎麽不願意呀?一個攤子一天是給多少錢,都是有准規矩的。”“那麽裏頭一個鋪子也没有麽?”“也没有多少家,就是照像館、鞋鋪、小器作[4]、花廠子、紙花鋪這麽幾家兒。”“那麽擺攤子的都有賣甚麽的呢?”“賣的東西樣數可多了。一進山門,當中有賣古玩的攤子,有賣玉器的攤子。再往後有賣布的、賣瓷器的、賣食品的、賣耍貨的。”“甚麽是耍貨呀?”“就是小孩子們玩兒的各種玩藝兒。”“是了。還有甚麽呢?”“在已燒的殿座上有唱曲兒的、變戲法兒、説書的。這廟裏頭是甚麽零碎東西都有。”“廟外頭没有賣東西的麽?”“廟外也有甚麽賣果子的,賣笤帚、簸箕、笸[5]籮、撢[6]子等等的。”“這麽説起來也很熱閙了。那一天趕上我有工夫總得去逛逛,買點兒古玩、花草甚麽的。”“對了,隆福寺花廠子也不少,可是没有護國寺的花廠子多。”“真箇的,護國寺在那裏呀?”“在西四牌樓北,路東有一條街,地名兒就叫護國寺街,在街中間路北,就是護國寺,也是喇嘛的廟,地方比隆福寺大一點兒。”“裏頭也有賣東西的麽?”“有,跟隆福寺是一樣。”“也是逢九、逢十開廟麽?”“不是,是逢七、逢八。”“這倒不錯,誰也不碍誰的事,我明兒也得逛逛去。”
戲園子
“您到我們鄉下來住了這麽幾天,顯着悶的慌罷。”“倒不大悶的慌,恐怕住的日子一多了,難免就有點兒厭煩了。”“不要緊,再過兩天,我們這村子北邊禾神廟要唱謝秋戲[7]了,我可以同您看看去。”“我不去了,在城裏頭天天聽戲都聽夠了。”“怎麽?城裏頭既不種莊稼,又不謝秋,您天天在那兒聽戲呢?”“您要問我在那兒天天聽戲,簡直[8]告訴您説罷,城裏頭没有一天没有戲的。比如住人家兒裏辦滿月呀、辦生日呀,都可以唱戲。”“那麽平常日子甚麽地方唱戲哪?”“各戲館子裏都有戲。”“唱戲的人也住在戲館子裏麽?”“不是,他們單有住的地方。”“那麽要唱戲到那裏找他們去呀?”“上戲班子裏找去。”“那麽戲館子天天得到戲班子裏請他們去呀?”“不必天天請,他們是有死轉兒的、活轉兒的。”“甚麽呌死轉兒、活轉兒啊?”“死轉兒啊就是立長期的合同。活轉兒就是立短期的合同。”“是了,那戲館子都在甚麽地方哪?”“大半都在前門外頭。”“前門外頭一共有幾個呀?”“您等我給您算算。大栅欄有三慶園、慶樂園、廣德樓;門框胡同有同樂園;糧食店有中和園;前門大街東邊肉市有廣和樓;小橋有華樂園;再往南,西珠市口有文明園、第一舞臺;新華街東邊有新明大戲院;海岱門外有廣興園。這十一個戲館子是從前舊有的。現在新世界、城南遊藝園也有戲館子。在天橋還有歌舞台、燕舞台幾個戲棚子。”“戲棚子跟戲館子又有甚麽分别呢?”“没有甚麽分别。不過是戲棚子設備的很簡單,角色也不大好,大概就是這樣。”“您所説這是城外頭的。那城裏頭有戲館子没有?”“在東安市場有吉祥園;後門外大街有天和園。”“戲館子可不少哇,戲班子也得多了。”“戲班子倒不多,連男班帶女班只有七八個。”“男女班都一樣麽?”“班子是一樣,可是分二簧、梆子。”“梆子我倒聽過,是我們鄉下常唱的,都很可聽。二簧是甚麽呀?我可不懂。”“二簧是拉胡琴唱的,分徽調、湖廣調。”“除了這個還有甚麽戲哪?”“還有崑腔、高腔、半班戲甚麽的。”“那麽去聽戲的人給錢不給哪?”“給錢哪。”“我們鄉下聽戲都不給錢,無論男女都可以站在那兒聽。”“那可不好。我們城裏的戲館子是男女分座。樓上是堂客,樓下是官客,並且有看座兒的[9]給沏茶伺候着。”“還給看座兒的錢麽?”“在戲價以外多給幾個茶錢就是了。”“在戲館子裏頭要是餓了呢?有賣吃食的麽?”“有托盤兒賣點心的、賣果子的,可以隨便買着吃。再説戲館子裏的設備現在是日見改良,坐的椅子都很寬綽,夏天有電扇,冬天有洋爐子。”“戲館子裏都是唱舊戲麽?”“有新戲有舊戲。新戲都是時裝,舊戲都是古裝。”“那麽當初興這個演戲的時候,有甚麽用意哪?”“他們寓意是爲勸化人行善,不要做惡。”“除了戲館子,還有甚麽消遣的地方麽?”“還有雜耍館、電影院。”“若是過兩天没事,我跟您進城看看去。”“好罷。”
小買賣人
“您貴姓?”“敝姓張,未領教。”“敝姓王,您恭喜。”“在京師總商會。”“我跟您打聽一位朋友,安廸[10]生先生您認識不認識?”“認識,那是我們從前的會長,現在可辭職了。”“那麽他現在做甚麽哪?”“他没有甚麽事,不過就是經理他自己的買賣。”“他有甚麽買賣呀?”“他有兩個金珠店[11]。”“都是甚麽字號哪?”“兩個都是寶華樓。”“不錯。常聽説有兩個寶華樓。要是調查各字號,貴會都能知道麽?”“都能知道。因爲無論甚麽買賣都要入會註册。”“金珠店一定也得入會了。”“那是一定的。”“那麽挑挑子賣東西的跟擺攤兒的,那也得入會麽?”“那是小買賣,不入會。”“您不是説都入會麽?怎麽他們又不入呢?”“這小買賣有行會的少,所以不叫他們入會,也是敝會體恤他們的意思。”“這小買賣拿東西賣錢,有甚麽苦處呢?”“您想,既是做小買賣,就没有多大本錢。一家大小都是指着他度日。俗語説:‘上磨肩髈,下磨脚掌。’出去一天未必凖能賺多少錢,那還有敷餘[12]錢去入會呢?”“我還要請教,賣甚麽東西的算是小買賣哪?您可以告訴告訴我麽?”“小買賣的樣數可多了。有賣吃食的,有賣小孩玩藝的,有賣家常日用的,以及賣零碎的。”“賣吃食的都有甚麽哪?”“吃食東西分兩樣,有賣生的,有賣熟的。生的是各樣青菜跟各樣兒的果子;熟的是賣燒餅、果子、賣粥的、賣燻魚的、賣羊頭肉的、賣花生的、賣白薯的、賣餛飩的、賣酪的、賣麪茶[13]的、賣大米粥的、賣豆汁的、賣老豆腐[14]的、賣饅首[15]的,到晚上還有賣硬麪餑餑的。”“小孩子的玩藝兒都有甚麽呢?”“有打糖鑼[16]的,有吹糖人兒[17]的,還有賣耍貨的。”“那麽這家常用的都有甚麽哪?”“有賣炭的,有賣劈柴的,有賣煤土的。”“煤土是甚麽呀?”“就是摇煤用的黄土,他們都唤煤土。還有賣油的、摇鈴的、摇銅鼓兒的、賣盆兒的、打瓢的[18]、賣花兒的、賣花樣的[19],這都是家常日用的東西。”“那擺攤兒的都賣甚麽呀?”“吃的用的都有。”“那擺攤兒的唤不唤呢?”“擺攤兒的不唤。”“那麽挑挑兒的都唤罷?”“有唤的,有不唤的。”“不唤是賣甚麽的呢?”“就是皮匠、揑江米人的、修秤的,俗説這三樣叫作‘三不語’。”“我想還有剃頭的、修脚的也不唤。”“剃頭的雖然不唤,可是扯唤童[20],俗名叫‘唤頭修脚的’‘打扳兒’。人一聽見這種聲音就知道是他們來了。還有磨剪子磨刀的也不唤,可是打鐵片兒,那鐵片兒名呌‘驚閨’。”“那麽鋸碗兒的,收拾桌椅板櫈的,這也都算是小買賣人兒了?”“也算是小買賣人兒,可是他們不賣東西,不過是憑着手藝挣錢,也有一點兒僱工人的意思。”“甚麽呌僱工人哪?”“您要問僱工人哪,請您恕我[21],咱們明天再談罷。”
東洋車
在海禁未[22]開的時候,中國出外的人水路坐船,旱路坐車或是騎牲口,坐轎、小轎等等的。然而各處所用的車船也不一樣。就以北京而論罷,從前都是用轎車。鄉下人拉糧食用大車,賣菜的用小車子,隨便運東西的都用手車子。現在又興出一種東洋車來,因爲這車是外國人造的,又是從東洋興來的,所以名叫‘東洋車’。相傳發明這個車的並不是日本人。在從前,有一個歐洲人隨着他的太太到日本國去養病,要换一换新空氣。他們到了日本以後,這位太太的病更重了,並且不能走道兒了。這個人想了一個法子,就畫了一個帶轂轆[23]的椅子圖,就叫人按着這個圖打造了一個,用一個人拉着慢慢的走。這位太太坐在上頭,有人拉着就可以出來活動活動。後來日本人看見這個東西很輕便,就仿照着打了幾輛,叫人拉出去作買賣。到了一千九百年以後,這車就興到中國來了,就有人按着樣子打做,呌人拉出去作買賣。也有人打一輛自己用的。後來慢慢多了,地方上就收他們的捐了。一年總要取締兩回,太舊的恐怕出危險,就扣他們的捐,就不能再拉買賣了。自用的車也是照樣兒上捐。這樣的車以北京計算,現在的營業車是有一萬多輛,自用的不在其内。可是打造的一天比一天精。始而這類車都是鐵輪子、方車箱,並且車輪子是很高,摇摇愰愰的實在是有點兒危險。再説那方車箱,人坐着也很不舒服。近幾年來,一律改用圓箱兒、橡皮輪子,可强多了。不但是這個,就是車上一切的東西都比從前强了:車棚子用水龍布做的,天遮太陽,下雨天又能搪雨;兩邊掛上雨搭,一點也潲不進來;前頭掛上大帘子,脚也淋不着了;靠墊兒也有用緞子作的,脚墊都是毛毯子的;一切的銅活[24]有景泰藍的,有用鍍泥格兒[25]的,又乾净,又好看;兩邊還安兩個電燈。現在就是不要脚鈴、手鈴、喇叭等等的了,因爲走在街上太討厭。到了冬天坐在車上覺着冷點兒,可以做一個棉套,前頭也有帘子放下來,一點兒不冷,颳風也進不去土。現在的車是比從前進步了,坐車的固然是十分的舒服。可是拉車的苦人就永遠得受這個罪了,不但違背人道主義,並且有失國體。孔子有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運貨法
中國地大物博,各處有各處的出産。出産的東西可不能盡用於出産的地方,所以行銷各處。往返的運輸,非得熟習此道的,到處纔能不碰釘子。况且現在海禁大開,輸入中國的統名説是洋貨,雖然都是由輪船運來的,可是一切進口、報關,直到落棧,這種種手續也是不能少的。若是離火車近的地方,自然省事。要離火車遠的地方,一起旱可就費大了事了。粗重的東西尚可用大車拉運;輕巧點兒的就得雇子,或是找人抬。這還論的是從外洋運來的。若是内地土貨,轉運的法子也不外水旱兩路。即如木料,是由水路運,把他紮成排子推在水裏,也是扯帆拉縴的,跟船差不多。還有從前的稻米,也是由南方用木船運來的,那可是歸漕糧奉官運的。就是運河裏的民船也有載貨的,何况南省多由水路,用木船運貨。不過到了碼頭,該查驗的得等着查驗,應報關的報關,納税的納税,漏了税就能把貨給扣了,所以一切發單税票,都是很要緊的。若是裝載在輪船上就省心多了,因爲無論甚麽事都有船上負責任了。要往北幾省來,説到起旱走,那心更操大了。二套車一帮幾十輛,駝子一大羣,起早睡晚,下店打尖[26]。再趕上颳風下雨,都得自己照應到了,稍一失神,就許連老本兒都丟了。再要説往内外蒙去,子都用駱駝,走幾十里地連水都没有,還得自己帶水。不怎麽説,蒙古買賣難做呢?那兒能都像北京是的,火車南北通行,到了天津就上輪船。在城裏城外更不用説了,甚麽高綫運煤[27],駱駝灰。竟車就有好些樣,甚麽大車、小車、排子車、手車、轎車、小驢車。再説用人力的,一個人挑,兩個人抬,或是呌扛肩的,點手就來,那一樣不方便哪?
[1] 照像館:照相館。
[2] 給:底本作“拾”。
[3] 傢俱:家具。
[4] 小器作:製作小型精細木器的作坊。
[5] 笸:底本作“”。
[6] 撢:撣。
[7] 謝秋戲:舊時農民因糧食收成好而在秋天請戲班到鄉下唱的戲,以此戲感謝上天賜予的好年成。
[8] 簡直:直接。
[9] 看座兒的:在戲園子等地方負責給客人安排座位的人。
[10] 廸:迪。
[11] 金珠店:製造金銀飾物、買賣金銀的店鋪。
[12] 敷餘:富餘。
[13] 麵茶:一種傳統北京小吃,用小米麵等煮成的糊狀物,在表面淋上芝麻醬食用。
[14] 老豆腐:北方小吃,在煮開的豆漿里加上石膏或鹽鹵使其凝結成塊,吃的時候澆上韭菜花等佐料。
[15] 饅首:饅頭。
[16] 糖鑼:舊時商販爲招攬生意敲打的響器。
[17] 吹糖人兒:用稀糖吹製出各種造型的糖食。
[18] 打瓢的:沿街叫賣出售日雜用品的小販。
[19] 賣花樣的:售賣雕剪花樣以供婦女綉花的小販。
[20] 扯唤童:扯唤頭。唤頭是形狀像大鑷子的鐵夾子,走街串巷的剃頭匠用棍子從中撥過,使之發出響聲,用以招徠生意。
[21] 請您恕我本義是:“請您原諒我”,此處係用於結束對話的客套用語。
[22] 未:底本作“末”。
[23] 轂轆:軲轆。
[24] 銅活:銅製配件或飾物。
[25] 鍍泥格兒:鍍鎳。“泥格兒”爲英文單詞nickel(鎳)之音譯。
[26] 打尖:在旅途中簡短地休息、吃飯。
[27] 高綫運煤:爲運輸房山出産的煤炭而架設的高空運輸鐵路,1907年開始共修建了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