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名作欣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横绝四海
又可奈何”刘邦《楚歌》究竟是为谁而发

潘 慎

作者介绍

潘慎,1929年生,江苏常熟人,太原师范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以女书文字的创作,享誉于世。

推 荐 词

《楚歌》即《鸿鹄歌》,刘邦所作,因刘邦为楚人,又称《楚歌》。据《史记》和《汉书》所载,此歌因高祖刘邦当年欲废太子而立戚夫人所出赵王如意,吕后找张良寻求对策,张良以“四皓”面见刘邦而使刘邦以为太子羽翼已成,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其后,刘邦作了此诗。对于此诗,前人皆解释为刘邦表现废太子不成之后无可奈何的心情,潘先生却解释为这是传给赵王如意的。

汉高祖刘邦,尽管不属于文学家、诗人之列,却有诗歌的天才,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载,他作过两首很富有意境的篇章,一首是《大风歌》,一首是《楚歌》,本文只谈《楚歌》。原诗如下: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以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此诗又名《鸿鹄歌》,乃取首句二字为名。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列入“杂歌谣辞”。此诗的创作背景,《史记》及《汉书》皆有史实记载。《汉书·张良传》:“上欲废太子(指吕后所生之子惠帝刘盈),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争,未能得坚决也。吕后恐,不知所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上信用之。’……吕泽强要(张良)曰:‘为我画计!’……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指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引者按)。……汉十二年,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曰:‘我欲易之,彼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乃主矣。’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这份史料,就是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牵涉到一个封建宗法问题。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往往对自己的继承人(太子)问题大伤脑筋。依照传统宗法规定。第一继承人应该是嫡子、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但是嫡子不一定是长子。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皇帝们往往先纳妾,即先有了小老婆,再明媒正娶。妾在妻之前,自然先生育子女,所以妾所生之子又往往成了长子,究竟立长还是立嫡,是当时宫廷中常发生的家庭矛盾。汉代以降,先纳妾的不怎么多。长与嫡之争较少(指没有引起明显冲突的)记载,但由于帝王们的私心偏爱,会觉得法定的嫡长子不贤(即不能继承他的统治),不如妾所生之子满意,刘邦就是如此,于是便产生了废弃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的念头,并且几乎付诸实现。由于吕后的死拼,大臣们的力争,张良的计谋,四皓的协助,才迫使刘邦“竟不易太子”。刘邦不更换太子,不是出于本心,而是无可奈何,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就在这首诗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很短,虽然只有八句,却表达了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局限于史书上所记载的“彼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其内容当然是像《乐府诗集》上所说的“其旨言太子得四皓为辅,羽翼成就,不可易也”的传统看法,那么,全诗的意思就是说:太子刘盈像天鹅一般高飞千里,而且羽毛长得丰满了(有高人辅佐),已经形成了坚固的基础,能胜任统治天下(横绝四海)。这种基础形成以后,谁也无可奈何,虽然有各种办法(矰缴:捕鸟工具。矰,短箭;缴,缚箭的绳子,便于收回箭和猎获物),也用不上啊。后两句也可以这么理解:我虽然想了好多要废掉太子的办法,结果还是用不上。这表达了刘邦不能废掉太子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然而,从其他方面来分析,此诗是为刘盈而发的成分微乎其微,可以说不是在说刘盈已经成功,而是在暗示戚夫人,告诉她今后对付吕后的办法。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其一,刘邦早就不喜欢刘盈的懦弱无能,处心积虑想要废掉他,难道一见有四皓为辅,心目中的窝囊废立刻就变成具有雄心壮志、雄才大略的象征物——鸿鹄了吗?其二,刘邦是在“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的气氛下对着爱妃戚夫人唱的。那么“鸿鹄”比喻谁呢?是刘盈吗?不合于情,哪有在得宠的妃子又是心爱的儿子的母亲面前去赞美大老婆的又是不喜欢的儿子的?刘邦如有此好感,就不至于几次三番要废要易了。其三,如果要表示刘盈已羽翼丰满,对之无可奈何,那也只要“羽翼以就”“又可奈何”两句足够了,根本用不上“鸿鹄”(刘盈不配为鸿鹄)、“矰缴”,更谈不上“高飞”远走(一举千里、横绝四海)。其四,诗中的“羽翼以就”和史料中的“羽翼已成”是两码事。请注意“以就”和“已成”的区别,“以”和“已”虽然可以通假,但此两处却不通不假,各负其责,“已成”是羽翼已经成功(丰满),“以就”是把羽翼“就”(弄丰满)了,前者是完成体,后者是未完成体,或是进行体。“羽翼以就”是从“羽翼已成”的事实中启发所得。刘盈能培植自己的“羽翼”,赵王如意一样可以这么做。所以“羽翼以就”说的不是刘盈,传统的理解,是上了“已”“以”通假的当。

因之,拙见以为此诗是刘邦对宠姬戚夫人的一个暗示,一种激励。诗的对象是赵王如意。那么,其主旨就和传统的理解完全相反了。姑且译出:我心爱的有志气的儿子(鸿鹄)啊,你高飞远走吧,走得越远越好(一举千里)。在外边要招贤纳士,组建辅佐阵营(羽翼以就),等到力量积蓄了,就可以纵横天下(横绝四海)了,到了能够控制国家局势的时候,谁也对你无可奈何(又可奈何)。即使有种种阴谋诡计企图陷害你,对手也是用不上的。

刘邦这么唱了,也这么安排了,他把如意安排在大国(一等封地)——赵,又派最能办事的大臣周昌降级外调为赵相。《汉书·周昌传》:“(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以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我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者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昌,其人坚忍伉直,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严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召昌,谓曰:‘吾固欲烦公,公强为我相赵……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昌为赵相。”

这份史料,更可充分证明此诗的主旨所在了。可惜周昌尽管帮赵王如意抵挡了吕后的三次召见,终于敌不过吕后的权力,没能保住赵王。而赵王尽管有贤人强相辅佐,却羽翼未就,辜负了乃父刘邦“鸿鹄”之誉。

此诗实为汉王朝宫廷悲剧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