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傅帅雄[1]
朱善利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我认识朱老师是在2011年,当时我正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跟随厉以宁教授读博士后。朱老师给我的最初的印象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辈,感觉非常亲切。之后参与了多项由厉以宁教授和朱善利教授共同主持的课题,其间经常得到朱老师的悉心指导。随着与朱老师相处久了之后,愈加感受到朱老师温和背后的严谨,在面对学术研究时,朱老师十分严厉,不仅仅是对我们严格要求,其自身更是治学严谨。朱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他对学术的孜孜追求、对工作的敬业让我深深敬佩。
除了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其余的时间朱老师都用来做实地调研,寒暑假经常带领学生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每年厉以宁教授率政协委员到地方上调研,朱老师作为专家都会随同参加,调研的主题包括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土地流转、林下经济以及开发扶贫等。每次调研之前,朱老师都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文件,调研过程中对待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一针见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中多条建议被写入调研报告并作为决策参考上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整个中国,潜心学术不忘初衷,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在他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经世济民的情怀。
如果说朱老师对待学术是严谨的话,那么对待工作更是多了一份执着和倔强。去年秋天,朱老师刚做完微创手术,正在恢复修养之际,仍然不忘手中的工作和研究。有一次去办公室找朱老师,发现他手中还拿着一大摞资料,原来他还在准备第二天给学生上课的讲义。由于微创手术不太成功,医院需要对朱老师进行化疗,大家都劝朱老师在家休息,但他却毅然带病工作,坚持完成手中的课题研究。有一次化疗后陪朱老师去农业部开会,我看见他脸色不佳总去厕所,于是跟上去问他是否不太舒服,朱老师说最近身体一直不舒服,并且尿中带血。我便建议他先回家休息,他没有同意,说一会儿还得在会议上发言,坚持要等到发完言才回家休息。担心之余,我便去找会务组进行协调,向会务组解释朱老师的身体情况,会务组出于担心便安排朱老师提前发言。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朱老师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学术事业。朱老师曾对我们说过:“人的一生不要虚度,必须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想朱老师的生命意义不仅仅在于桃李满园、学术有成、经世济民,更在于他的这种精神和信念正成为一支新的正能量,不断地影响着与他相识的人。春雨润物于无声,不知不觉我们都以朱老师的标准来不断鞭策自己,希望自己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斯人已去,但朱老师的精神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
2016年3月4日
[1]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办副主任,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