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滨江临海好地方
1 南通,从浪潮中走来
在长江三角洲上,有一片富饶的土地,它东临浩瀚的黄海,南靠奔腾的长江,像一颗璀(cuǐ)璨(càn)的明珠,镶嵌在长江入海口的北侧,这就是拥有8544平方千米土地的南通。
年轻的土地
南通是长江三角洲上一块年轻的土地。它的形成仅一千多年。中华民族的祖先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后,逐步加快了向长江流域的迁移和开发,农业耕作破坏了覆盖在土壤表面的自然植被,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泥沙在滚滚江涛中奔向大海。江水在入海口由于受到海潮顶托,流速减慢,泥沙在江口一带不断沉积。
在距今约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现在的南通市城区一带开始形成沙洲,初名壶豆洲,唐时称胡逗洲。这里沼泽遍地,芦苇连绵,人迹罕至,是飞禽走兽的乐土。当时的壶豆洲与成陆较早的如皋隔江相望,直到唐朝末年天祐年间,胡豆洲才和大江北岸连成一片。此后,江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形成了今天广阔坦荡的江海平原。
唐以前江岸变迁及江口沙洲分布示意图
南通在全国的位置
沧桑的历史
早在南通这块土地尚未成陆之前,西汉吴王刘濞(bì)就令人在今天的泰州、南通间的海滨一带开始“煮海为盐”,并开挖了一条从扬州往东到泰州、如皋的运盐河。到了唐代,如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海盐集散中心。宋、元、明三代南通的盐业十分发达,清代光绪以后,由于海滩淤涨,海岸逐渐向外延伸,各盐场距离大海越来越远,海盐业日渐衰落。清朝末年,沿海一带废盐兴垦,发展大规模的棉植业,南通的工业经济走上了棉纺织业的道路。
南通旧景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救国图存的背景下,张謇先生带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回到了南通,苦心经营。他经营的城市,包括工厂、学校、垦牧、公园、剧场、道路、医院、育婴堂、养老院、公墓等各个方面,为南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老人,了解一下附近的城镇过去是什么样的。
崛起的江城
历经沧桑,南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南通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从此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如今的南通,纺织工业欣欣向荣,其中,名扬四海的叠石桥等家纺产业名列全国“百强纺织品服装鞋帽”交易市场第八名,成为全国家纺行业第一市场;化工医药品畅销各地,其中,王氏保赤丸、季德胜蛇药是南通地区独特的医药良方,是江苏省名牌产品;机械工业基础雄厚,其中,南通机床畅销全国,远销海外;船舶制造已具规模,其中,中远、熔盛船厂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誉满中外,其中,南通铁军屡获鲁班奖,向高精尖迈进;科教事业兴旺发达,基础教育全国领先。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652.7亿元。
今天,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南通又蕴积着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向辉煌……
拿起你的画笔,带着你的照相机,到家乡各处走一走,捕捉反映南通发展变化的镜头,举办一次以“南通,我为你自豪”为主题的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