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金融学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且引人注目的领域。虽然我们很难精确地说出行为金融学发端的准确时间,但以Tversky和Kahneman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探讨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如何影响人们信念和选择偏好的形成,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特别地,Tversky和Kahneman于1979年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20世纪90年代又进一步发展出累积前景理论,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最重要的效用函数。随着经济学、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诸多学者二十几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努力,行为金融学逐渐由一个不大受人注意的、非主流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较为引人注目、受到诸多学者和主流金融学界青睐的研究领域。自Kahneman由于对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贡献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学界业界的关注,参与相关研究的学者乃至实业界人士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目前由国内学者出版的行为金融学著作已经有五六本之多。
本书的作者们是国内最早从事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学者中的几位,虽然从事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研究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如何写一本关于行为金融学方面的著作,一直是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虽然还不能令我们十分满意,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却凝结着我们从一个新视角去探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逻辑框架和实证分析的辛勤努力。
本书作者之一刘力教授自1997年开始接触行为金融学,并于1999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首次资助。鉴于行为金融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对其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在众多研究者心目中似乎并不是十分清楚。至少在对行为金融学研究意义的种种论述中,有一些表达和看法是不够清晰、准确的。
我们认为,在关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如下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第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行为金融学与经典金融学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它们都是研究人们的金融决策行为,所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突破了经典金融学关于行为人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考察人们的实际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模型解释金融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讲,所有金融学的研究都是关于行为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们的行为给出不同的假设而已。
第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于经典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同样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两类。理论研究试图构建模型解释金融现象,经验研究则通过对各种问题的研究检验理论的解释能力,发现新的现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行为金融学研究与经典金融学研究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典金融学将“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通常不对人的实际行为方式(决策方式)进行研究,而行为金融学突破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花了很大的力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具体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式,并以此作为金融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二是行为金融学所要处理的数学问题在很多方面比经典金融学更为复杂,研究的难度更大。因此,认为行为金融学更容易进行研究的想法是幼稚的。
第三,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经典金融学理论有清晰和深刻的理解。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起步是“问题导向”的,是基于对经典金融学所难以解释的一些“异象”的研究发展起来的。不理解经典金融学,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行为金融学会出现,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用了较多篇幅阐述经典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并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些。因此,把行为金融学看得过于突出,与经典金融学有本质的不同和对立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
第四,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金融现象。我国的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占多数,个人行为可能表现得多一些,有些个人投资者的行为或行为偏差可能会在我国表现得更明显一些。但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完善,从制度建设到规范运作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因此,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所发生的一些经典金融学似乎无法解释的现象不一定是经典金融学本身出了错,而是我们的股票市场不完善所引致的激励问题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中国股票市场进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与检验存在着不利的因素,即我们必须但却不容易区分哪些是市场缺陷造成的,哪些是真正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假设有问题造成的。因此,关于由于中国股票市场不成熟,就更适合于进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不够准确的。
总体来看,与国内已有的行为金融学著作相比,本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本书对经典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与定价原理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这是目前关于行为金融学的著作所涉及不多的,即使是国内的其他金融学著作,也很少有专门和深入地论及这一问题的。其目的是为读者学习和理解行为金融学提供一个好的起点。
第二,本书从信念和偏好的角度展开对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与研究。所谓信念,是指个人或群体关于某事件(或状态)发生的主观概率;偏好则指个体或群体的选择偏好,也就是定义在选择集合上且至少满足自反性、传递性和完全性的一种排序关系。从本质上讲,金融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进行金融(经济)决策的问题,而偏好和信念恰恰是不确定情景下人们进行金融(经济)决策的基础。本书的出发点和研究视角是梳理金融学理论发展脉络,观察分析金融现实问题的有效切入点。
第三,本书对我国的经验分析所占篇幅较大。为了学以致用,丰富行为金融学的经验研究文献,我们从多个方面对我国股票市场上众多与行为金融学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规范、深入的经验研究,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公司财务)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多,这是目前国内其他行为金融学著作中所不多见的。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为金融及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考察”(项目批准号:03BJY105)的最终研究成果。由项目主持人刘力教授与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张圣平副教授、张峥和熊德华助理教授等共同撰写,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施俊崎助理教授撰写了本书的第3章。本书下篇“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中的第6章是本书作者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垒教授等人的一个共同研究成果,第10到第13章是本书主要作者与相关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共同研究成果,这些博士生和硕士生是王汀汀博士和王震博士(第12章)、李文德硕士(第11章)、田雅静硕士(第13章)和吴毛利硕士(第10章)。
本书作者诚挚地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所给予的经费支持。在课题研究的后期,我们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行为金融若干基础问题研究”(批准号:70432002)的部分资助,在此深表谢意。诚挚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本著作出版中所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参与此项研究和提供了研究帮助的所有人员。
作者
2007年1月于北京大学
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