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礼仪导论
引导案例
刘老师有一个玻璃水杯,每天上课都会带着,在放杯子的时候,她从来不注意力度,经常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孩子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放自己的小水杯时,特意重重地放在桌子上,非要发出一声巨响才可以。
刘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告诉孩子们:“大家放水杯的时候不要那么用力,要轻拿轻放,知道吗?”坐在前面的一个幼儿说:“老师,你也是这样放的呀!”刘老师这才发现,自己的坏习惯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于是,她特意向孩子们道歉,并要求大家一起改正这个不好的习惯。之后每次在放杯子时,刘老师都会注意轻拿轻放,孩子们在刘老师的影响下,也学会了轻拿轻放,不再发出很大的声响。
幼儿教师是幼儿集体教育的启蒙老师,其言谈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只有举止符合礼仪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懂礼仪的幼儿。幼儿教师要善于塑造自身良好的专业形象,学习和运用幼儿教师礼仪,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一、礼仪的初步认识
(一)礼仪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既是道德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以自尊敬人、约定俗成的惯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规范化行为。它是我们培养良好品格、塑造专业形象、保证沟通顺畅、赢得尊重和友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
礼仪其实是一种规范,就个人层面而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规范。礼仪的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如图1-1所示。
这四者之间相互关联。遵守礼仪,就必须具有尊敬他人的修养,言谈举止符合规矩,仪表庄重,仪态大方,礼节周全,在正式场合遵循活动的规定程序,彰显良好的个人素质修养。
图1-1 礼仪的具体表现
(二)幼儿教师礼仪
人际交往离不开礼仪,幼儿教育活动同样如此。幼儿教育主要是幼儿教师在与幼儿及家长的交往过程中完成的,所以礼仪的运用显得格外重要。
幼儿教师礼仪是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用以展示教师素质与形象,强化其所在幼教机构的品牌形象,对幼儿实施基础礼仪教育,对幼儿家长、社会公众表示尊敬与友好的规范与惯例,是教师礼仪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
二、礼仪的特点
幼儿教师礼仪是教师礼仪的一个分支,就其本质而言属于职业礼仪的范畴。幼儿教师礼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图1-2所示的六个方面。
图1-2 幼儿教师礼仪的特点
(一)示范性
强大的示范性是幼儿教师礼仪最为特殊的一大特征。幼儿教师是幼儿初谙世事的引领者、启蒙者,更是幼儿学习为人处世的榜样。从客观上来说,无论是幼儿教师的衣着打扮还是其言谈举止、为人处事,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讲,这就是一种示范的作用。
(二)传承性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礼仪都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幼儿教师礼仪也是如此,它是在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将运用在幼儿教师人际交往中的系列习惯做法沿袭下来的社会文明现象。
(三)规范性
礼仪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交际场合的言谈举止,使之合乎规范,而且是人们在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以实现有效沟通。同时,礼仪也是社会公众衡量自己是否律己敬人,评判他人是否具有良好素质的一种尺度。幼儿教师礼仪是幼儿教师在交际中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职业规范。
(四)普适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它把人们在交际应酬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并逐渐形成定式,不会因为某些人或某个人的意志而发生变化。人们只有遵守礼仪,才能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这就显得幼儿教师礼仪具有普适性,因为只有从幼儿阶段开始渗透,礼仪才能进一步得到普及。
(五)操作性
礼仪源于社会实践,又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它注重从实际出发,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幼儿教师礼仪的一大特征就是:规则简明,实用可行,方便操作,易学易做,而且切实有效。它不会故弄玄虚,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既有总的礼仪原则和礼仪规范,又有具体细节上的方法对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加以贯彻。幼儿教师礼仪的操作性表现在将幼儿教师礼仪落到实处,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礼。
(六)服务性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事实上,大多数职业人员或多或少地在为他人提供着某种服务。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幼儿教育活动从主客体的关系来看,幼儿教育工作者是主体,幼儿和家长是客体。若离开了幼儿和家长的认同和肯定,幼儿教育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失去了工作的意义。
三、礼仪的功能
重视和讲究幼儿教师礼仪,能有效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幼儿教师形象,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同时有利于维护所在教育机构的形象。图1-3所示为幼儿教师礼仪的功能。
图1-3 幼儿教师礼仪的功能
(一)内强个人素质,外塑专业形象
学习和掌握幼儿教师礼仪,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教师的个人素质,体现其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程度,是其学识、修养、才能和价值的外在表现。只有思想美和心灵美,才能成就外在美。
学习和掌握幼儿教师礼仪,强化外在规范,具备幼儿教师应有的仪容、服饰、仪态、语言等外在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外在形象,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稳重,举止文雅,谈吐大方,彬彬有礼,给人留下专业的形象,从而自然地流露出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和极高的素养。
(二)准确地传递个人信息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失礼了,其实并非其内心所愿,而是因为不懂得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礼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手足无措,无法让自己和他人满意。甚至有些人对他人失礼后毫无察觉,或无法了解和他人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情况不仅有损个人形象,而且不利于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
幼儿教师礼仪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惯用形式,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理解并遵循。因此,掌握和运用幼儿教师礼仪能够准确地传递自己的意愿,促进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
(三)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要使我们的人际交往有效且高效,必须善于运用幼儿教师礼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获得尊重的意识和需要。重视和讲究幼儿教师礼仪,就是消除人际交往的阻碍,把尊重、重视、真诚和友好传达给对方,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成为幼儿喜爱、家长夸赞、同事愿意与之合作、领导支持、社会认可的优秀幼儿教师。
(四)有利于维护所在幼教机构的形象
幼儿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学识、才智与专业素养,而且展示了其所在幼教机构的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幼教机构的大家庭里,幼儿教师的个人形象,更多层面上代表的是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职业水准与所在幼教机构的品牌形象,甚至是所有幼儿教师的整体形象,乃至一个国家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形象。此时,个人是组织的典型形象,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其所在幼教机构的形象代表。社会公众对该机构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对该幼教机构的评价和取舍。
幼儿教师若违反礼仪,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当一个人处在幼儿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状态时,其作用往往会被成倍放大。重视和讲究幼儿教师礼仪,有利于维护教师所在幼教机构的形象,提高该幼教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升入学率。
四、礼仪的基本原则
幼儿教师礼仪的原则是指关于幼儿教师礼仪的具有共同性和指导性的规则。了解和掌握幼儿教师礼仪的原则,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幼儿教师礼仪。
(一)敬人的原则
孔子云:“礼者,敬人也。”尊敬他人的原则是礼仪的重点与核心内容。掌握了这一原则就掌握了幼儿教师礼仪的灵魂。那么,该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呢?
在从事幼儿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与交往对象,如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要友好相待,相互谦让,和睦共处,尊重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和喜好,尊重他们的权利。
幼儿教师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展示出自己良好的职业素质,得到对方的真诚回报。正如古语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二)自律的原则
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的规范包括两个部分,如图1-4所示。
图1-4 礼仪的规范
在这两个部分中,对待自己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自律的原则。
自己对待他人的做法要求幼儿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应做到自我认知与内化幼儿教师礼仪,自觉遵守礼仪原则,运用礼仪规范,展示幼儿教师的良好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反之,幼儿教师如果不遵守礼仪的原则和规范,只要求别人而放任自己,就会受到幼儿、家长及社会公众的质疑、指责,其人际交往就难以成功。
(三)真诚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幼儿教师必须诚心诚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唯有如此,幼儿教师所表达的尊重和友好才会被交往对象理解和接受,才能进行愉快的交流与合作。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如果虚情假意,只是把礼仪当作伪装,当作道具,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言行相悖,那么讲究礼仪就无从谈起,只能是一种蒙骗他人、掩饰自己劣行的伎俩。
(四)平等原则
古人云:“勿以身贵而贱人。”幼儿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应坚持平等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尊重对方,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能因为交往对象的身份、地位、财富、性别、文化、职业、年龄及与自己亲疏远近等而区别对待。
如果幼儿教师希望与他人友好地交流与沟通,与幼儿、家长、同事、领导及其他社会人员等和谐相处,就必须遵守人际交往的平等原则。
(五)适度原则
适度要求人们在应用礼仪时,必须合乎规范、注意技巧,特别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把握分寸,适当得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用礼仪取得良好成效,真正赢得对方的好评,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图1-5所示为适度的含义。
图1-5 适度的含义
运用礼仪时,如果做过了头,或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意。
有人认为“礼多人不怪”的看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实际上,这种看法是有失客观的。有时,过分的言行往往会引起交往对象的不适甚至极度反感,会被人认为是虚伪的表现。例如,有些人在与他人交谈时,向对方说过多的奉承话,过分夸赞对方,反而让对方认为不够真诚。
只有说话做事恰到好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热情亲切。
(六)从俗原则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国家、民族、地域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背景的不同,客观上存在礼仪做法有所区别的现象。在人际交往中,为表达我们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好,我们应该遵守从俗原则。
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这是个人教养和礼貌的表现,更是赢得对方尊重、友情的好办法。
幼儿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客观现实,切不可唯我独尊,自高自大,或以自我为中心,简单否定他人不同于自己的做法,否则将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更无法与他人愉快地合作。
(七)谦和的原则
谦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幼儿教师人际交往成功的重要原则。谦和是指为人谦虚、和善、随和。在人际交往中,谦和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听取他人意见,能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
《荀子·劝学》中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意思是,只有举止、言谈、态度都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对方处得到宝贵的东西。
当然,我们在此强调的谦和并不是指过分的谦虚与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更不是妄自菲薄。过分的谦虚、不自信的表现会让对方怀疑你的能力,成为社交的障碍。
(八)宽容的原则
幼儿教师在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宽以待人应体现在:多容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而不是斤斤计较,求全责备,过分苛求,咄咄逼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允许他人有进行自我判断和个人行动的自由,能够容纳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行为,如同“有容乃大”。
凡事心胸开阔一点,善解人意,宽容待人,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解决纷争,争取到更长远的合作与利益。
总之,幼儿教师应掌握并遵循礼仪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务必礼待他人,态度谦和,同时要适时有度,体谅他人,唯有如此方能表现得彬彬有礼,从而受人尊敬,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