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称需制定新评定标准
日前友人转来一些材料,反映上海交通大学某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该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流,深受同学欢迎,去世以后,校园BBS上一片赞扬之声。但他因没有著述行世,所以至57岁去世时依然是一个讲师。论者以为职称评定标准应该有所改变,以鼓励教学有成就的老师。这种看法颇有道理,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现在职称的评定不但主要看科研成果,而且评定标准已经完全数量化了,并不注重论文专著的质量如何,而只机械地看篇数看部数,所以评定起来很容易,出毛病也很容易。
毛病之一,就是大家只追求发表,不重视教学。大学,尤其是所谓研究型大学,发表文章的数量,以及发表在SCI或SSCI上的文章数量十分重要,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而教学质量相对而言,是一个软指标,注意得较少。尤其在重点高校里,由于本科生质量好,教学水平如何就更不引起注意。
毛病之二,是为了凑数量,拼凑式作文甚至抄袭就成为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的现象。甚至已经成为名教授的人也免不了数量的诱惑,而有明火执仗的剽窃行为。
毛病之三,是追求专著而不重视论文。因为专著比分高,而论文比分低,一部专著也许抵得许多篇论文。实际上论文的写作并不容易,必须有原创观点;而有的专著却水分很大,并没有什么高明见识,却可以膨胀为一本书。
毛病之四,是为了能够吸引编辑或审稿的眼光,论文要假装原创,假装新奇,提出一些谁也不懂的概念,发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观点。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方面,甚至还有人假造实验数据等。
这些毛病并非大家不知道,但要克服并不容易。要根本克服,除了加强道德教育以外,恐怕还要改善职称评定标准。事实上,人的才能是有所偏向的,有些人擅长科研,有些人擅长教学。如陈景润据说并不长于教学,如果硬要他做一名普通的只教书的老师,他肯定没有后来的辉煌成就。但倒过来,有的人只擅长教学,于科研不擅长,那么只要教学好,也应该给以高级职称,不必非要发表多少文章才行。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制定比较详细的教学水平评定标准,以鼓励辛苦教学而且有成就的教师。当然这样的标准制定起来也许较难,但却有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何不下点工夫去做呢?
附带说说,论文质量的评定也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不要只贪图方便,只计数量,不问质量。而且要提倡多写论文少写专著,能够用论文说清楚的问题不必写成一部大书。前辈学者有许多人尽其一生都没有专著行世,甚至论文数量也比不上今天的年青学者,但丝毫不妨碍他们在学术史与教育史上的地位。
原载《新京报》200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