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智能化: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社区治理智能化“法宝一”: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指“万物的互联网”,也就是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相联、人物相联和人人相联的信息实时共享网络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它能够将万事万物与网络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这里的万事万物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汽车等偏应用端的设备,还包括更重要的各类传感器、探测器等数据采集和信息监控设备。它们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网络,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智能设备以及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是传统互联网的一次大升级,它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领域,真正做到了物物相连、信息共享。

物联网的构想最早是由比尔·盖茨(Bill Gates)于1995年在《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一书中提出的:“未来,人们可以佩戴一个电子饰针与房子相连,电子饰针会告诉房子你是谁你在哪,房子将用这些信息尽量满足你的需求。当你沿着大厅走路时,前面的光会渐渐变强,身后的光会渐渐消失,音乐也会随着你一起移动。”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辜正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只不过受限于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比尔·盖茨的这一构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一直到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才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陈天超.物联网技术基本架构综述[J].林区教学,2013(3):64-65.。该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传感器技术(sensor technologies)、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十多年来,物联网技术从当初的纸上谈兵逐步转化为今天的一个个科技成果。与此同时,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等物联网技术也在不停地升级,未来的增长空间不可限量。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和可靠传输两大部分甘志祥.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背景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157-158.。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指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感知物体和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一定量的信息。而可靠传输则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类型的网络,将信息及时、准确、安全地传递给接收方。因此,物联网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类传感、监控设备以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的建设。这些设备构成了物联网感知与处理外界信息的“神经元”。二是传输线路的铺设。传输线路也就是连接各类“神经元”使其进入中枢大脑的“神经网络”。这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组成整个智能化系统的“神经网络”。

社区治理物联网的建设,目前主要体现为社区内的传感监控设备以及相关网络的建设,具体包括各种摄像头、传感器、门禁以及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系统,还包括地磁、烟感、煤气泄漏报警器、独居老人体征状况监控器等。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保护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需要一些信息采集设备,如社区智能终端、微信公众号、手持式执法仪等,它们也是构成整个社区物联网的重要设备,只不过与那些被动感知外界信息的传感器相比,它们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输入信息,在工作方式上要“主动”一些。在社区信息传输网建设的要求上,不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都是一样的:一是要求有足够的带宽,可以满足大容量信息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避免信号干扰,保证数据的质量;二是要求有安全的环境,让隐私信息得到充分保护,涉密通信线路要在物理上与一般线路有所区隔,建立好关键信息节点的网络防火墙,防止因黑客入侵而造成数据被泄露或篡改。

在浦东新区社区治理智能化建设中,物联网建设占了较大的比重。比如,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建设,如果没有遍布各个街道的摄像头、传感器的支持,城运中心就没有“千里眼”“顺风耳”,不可能实时监控社区内的状况,也无法做到对城市综合管理执法进行统筹指挥。又比如小区停车位共享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停车场的地磁、车牌识别以及门禁系统的综合运用,没有智能App为车主导航,就无法实现空余车位资源的共享。未来,浦东新区的社区治理物联网建设重点仍然是提高物联网设备的覆盖率,要真正做到整个社区“无死角”的全覆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