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风 险 管 理

了解了风险的相关知识以后,我们应该研究如何面对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事实上,风险管理的方法自古就有,原始社会的人们知道如何通过挖掘洞穴、轮流站岗等方式来防范被野兽伤害的风险。商品经济产生以后,人们学会将风险转移给他人,并产生了保险。早在公元1384年3月24日就出现了最早的具有现代保单形式的保单;1424年在热那亚出现了第一家海上保险公司,随后通过保险公司来管理风险成为越来越正规和通用的手段。然而,这些管理风险的方法往往只注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危害,减少重大风险损失。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系统性的管理科学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普遍认为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促成风险管理科学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几起重大事件是直接的推动力。如1948年美国钢铁工人的大罢工事件,1953年美国通用汽车的变速箱厂发生火灾等,这些事件促使人们探索系统而科学的方法来有效防范和抑制重大事故的发生,避免风险事故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便导致了20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和职业界关于风险管理科学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

一、风险管理的定义及意义

1.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损失,期望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安全管理活动。

提示与说明

实际上,要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目标,是人类努力追求但很难真正完全实现的。现实的风险管理中,遵循成本-收益原理,即风险管理的收益大于成本,也就是说,只要以相对较少的成本获得了相对较大的保障,就视为基本达到了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作为人类社会对客观存在的风险的主观能动行为和经验总结,古已有之。但是,作为独立的管理系统而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则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在美国开始兴起,迄今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尚未充分发展。尽管如此,它的一般适用原则已经形成,各经济单位都凭此处理风险。其所涉及的范围业已超出静态风险,包括了动态风险。

作为一门新兴管理科学,风险管理既包括管理方面,又包括决策方面。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讲,风险管理首先被定义为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企业组织的有关活动的管理过程,并在费用合理支出的基础上将意外损失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所强调的“管理”是与企业其他管理相联系的,旨在处理潜在意外损失的管理过程。作为一门决策科学,风险管理还被定义为决策过程。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表现为:根据企业的各项目标,识别与估计各类潜在风险损失;分析和评价各类风险;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实施风险管理决策;评价风险管理决策及其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表述为: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它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目标的管理过程。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要进一步理解风险管理,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既然是管理科学,就必定具有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职能。其与企业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共同构成企业管理的核心。

(2)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经济单位。经济单位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也可以是政府、社会团体等。无论是什么规模的经济单位,都应该依照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来解决各自面临的不同的风险问题,以求达到最优的发展路径。

(3)风险管理是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风险管理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以充分了解自身风险状况,进而依照自身实际采用最优的风险管理技术组合,来解决自身面临的风险问题。

(4)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这是经济单位体现成本收益原则的最终目标。风险管理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其所能带来的保障是否与之匹配、风险管理的效果如何,都必须以此为标准进行评价和控制。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营理念下,可以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但是都必须以此为基础。

风险管理本质上是事先的预测而非事后的反应,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书面计划作为执行的依据,它本身应是一套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以企业财务安全为中心,是集中管理、分散执行的组织行为。

2.风险管理的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单位而言,进行风险管理主要出于以下一些方面的需要。

(1)安全需要,包括实际的部分和虚拟的部分。例如,保险保障就提供了安全需要的两种内涵。对出险的被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经济补偿;而对未出险的被保险人,也满足了相应的心理安全需要。

(2)经济需要。任何意外损失成本都涉及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遭受损失方来说都是一项很重的财务负担,而且不确定性本身的存在会引起一系列的成本增加或资源的非正常使用而导致低效率等,这些因素客观上产生风险管理的需要,并希望借此获得某种经济上补偿的可行安排。

(3)执法需要。这是风险管理的国家宏观制度的动因。通常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政府要求雇主执行保证最低安全措施的标准,如职业安全规定和环境安全规定。

补充阅读

风险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风险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人类认识风险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久远。虽然人类真正提出“风险”并对之进行研究不过始于18世纪,但是当人类的第一个成员思考明天的生存问题的时候,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就已经开始了。而人类对风险的认识同时也成就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诚如当代史学家伯恩斯坦在论述人类文明史时所断言的“确定现代与过去之分野的革命性理念是对风险的掌握”。然而,对风险的掌握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类活动的扩展引起风险日趋复杂,其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风险的发展刺激了风险管理的发展,而风险管理的发展又推动人们向更高的目标登攀。

近些年来风险管理作为一个为更多企业所认可和采纳的新的管理方法,其发展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推动。

第一,企业内外部日趋复杂的风险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变化风起云涌,风险数量及其复杂性也与日俱增。据美国一家公司2001年的统计,一个典型的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有多达11 000种的风险,其中能够用现有的手段管理控制的只有2 600种左右。也就是说所有其他75%的风险都由公司或者说主要由股东承担。旧的风险管理范例不足以参考以化解当今有代表性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企业迫切需要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

第二,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风险数量及其复杂性的增加促进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增长,期货、期权、远期互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衍生品为企业提供了转移风险的工具,使得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和手段日益丰富。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提高了企业风险的发生水平,但也使得对许多风险的有效监控成为可能。一些更精确、更直观、更容易操作的风险度量方法和风险管理工具不断涌现,如风险价值模型等。与20年前相比,风险管理的手段更趋多样化、系统化,风险应对策略更趋复杂化、专业化。

第三,国际组织及各国风险管理协会的大力推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这些组织积极推动各国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先后出台了各国的风险管理标准,在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后,2003年英国制定了AIRMIC/ALARM/IRM标准,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inission,COSO)制定了COSO ERM标准等。与此同时,西方十国集团在2001年又签署了《巴塞尔协议Ⅱ》,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制定了风险管理标准。

第四,各国的立法。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快了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系统的立法,如英国1998年制定了《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Combined Code of the Committe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该准则被伦敦证券交易所认可,成为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补充,要求所有英国上市公司强制性遵守。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所有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萨班斯法案被称为美国自1934年以来最重要的公司法案。在其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类似的方案,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规范,加大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都发表了对企业的监管条例和公司治理准则。在各国的法律框架下,企业有效的风险管理不再是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成为企业经营的合规要求。

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将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除企业以外,将有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包括政府、学校等开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设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课程。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但其理念和方法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组织的首脑、企业的CEO。全面风险管理将不仅引发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场革命,而且将引发企业管理理论的一场革命。

(佚名)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可以分为损失前的目标和损失后的目标。前者是指通过风险管理消除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后者是指通过风险管理在损失出现后及时采取措施,使受损企业的生产得以迅速恢复,或使受损家园得以迅速重建。

(一)损失前的目标

损失前的目标是风险事故发生前,风险管理应达到的目标。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合理目标

要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这一总目标,事前的风险管理计划和方案设计就必须最经济、最合理。所谓经济合理就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和损失,尽可能使风险管理计划成本降低,但是费用的减少会影响安全保障程度。因此,如何使费用支出和保障程度达成均衡就成为实现该目标的关键。通常可以采用同行业间的横向比较,通过个体与平均水平的比较,较为客观地判断自身风险管理成本的经济合理性,这样可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经济合理目标的实现。

2.安全系数目标

安全系数目标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风险的存在及其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不仅造成财产的损失,也会使人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因此,风险管理者必须使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给予其足够的安全保障,以减轻人们对风险以及潜在损失的忧虑,力求使企业置身于一个安定可靠、确定的环境。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又一重要目标。

3.社会公众责任目标

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十分广泛。随着风险的社会化,一个企业受损,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还会殃及其他企业、个人,甚至使国家、社会遭受损失。因此,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计划不仅要想到转嫁自身风险,同时还要以降低社会损失为目标。这一方面可以树立自身的形象,另一方面更深层面的意义则在于,社会福利的提高及社会损失的减少会对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损失后的目标

风险管理不可能消灭风险,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损失。因此,事先确定风险事故发生之后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要获得更高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成本也就随之上升。一般损失后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生存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或家庭而言,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威胁到企业或家庭的生存,即可能因此而破产。因此,损失后的风险管理的最低目标就是企业或家庭的生存。一个企业或家庭基本的生存要素有生产、市场、资金、管理、健康、情感等。所以,风险管理计划应充分考虑风险事故对生存要素的影响程度,确立保证生存为风险管理的损后第一目标。

2.持续经营目标

持续经营活动是指不因为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或家庭生活中断。生产经营和生活中断并不一定导致企业或家庭破产,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中,生产经营的中断会使其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至于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生存发展受到威胁。因此,风险管理应尽可能保证企业或家庭在损失后能够持续经营。为此,风险管理者首先应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找到关键环节;然后分析风险,找到最容易致损的事件或风险因素,进而制定应对之策。

3.稳定收益目标

收益的稳定对风险管理单位来说十分重要。稳定收益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以及企业或家庭的正常发展。不过,为了达到稳定收益的目标,无疑将加大风险管理的支出。

4.实现持续增长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发展是风险管理单位所必须追求的。但是风险的存在,增加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增长的难度,风险事故的发生会给企业或家庭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打击。为了实现发展目标,风险管理者必须建立高质量的风险管理计划,以使企业能在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

5.社会责任目标

如前文所强调的一样,风险管理单位及时、有效地处理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减少不利影响,可以减轻损失对社会的影响,保护各方利益,进而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风险管理的过程

在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后,风险管理的实施通常可以分为六个步骤依次进行。这六个步骤构成一个风险管理过程,并且动态循环,周而复始,如图1.2所示。

图1.2 风险管理过程

1.确立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建立风险管理的计划,确定风险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选择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使风险成本最小。风险管理的目标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损失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

损失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降到最低,以减轻和消除精神压力。

风险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使其尽快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2.识别风险

识别和分析风险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详细、认真的风险识别工作,或是轻易放过一些可疑的风险点,那么也就很难有相应的有效措施。个人和家庭面临多种风险,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分类,以便不重不漏地识别风险。例如,个人和家庭面临的纯粹风险可以分为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人身风险三大类。其中财产风险的衡量包括财产直接损失及因财产损毁而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对这一风险衡量的指标包括实际现金价值、重置成本、相关费用等。对责任风险的衡量取决于意外事故的严重程度及法院判决的损失赔偿金,最大可能的责任损失可以个人累计财富为限。对人身风险的衡量通常包括生理死亡(工作期间生命的提前死亡)、生存死亡(工作期间永久全残)及退休死亡(达到退休年龄出现的死亡)。

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实践中,风险管理者应该将所有带有不确定性的因素一一识别出来,并列表逐一分析。

3.风险评估

识别出面临着哪些可能的损失或风险事故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引起损失的风险事故和概率以及可能的损失后果。风险事故是指引起损失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财产可能因火灾、洪涝、盗窃、碰撞等风险事故发生损失。家庭中的个人可能因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出现残疾或死亡,或者因造成他人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而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因退休或失业而失去收入能力等。一般情况下,大量发生的、频率较高的损失未必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损失,而有些事件的可能性虽然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却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不可承受的损失。

风险衡量与风险识别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但风险衡量侧重于风险损失或收入程度的评价与估算。风险衡量往往使用定量指标来反映风险的大小,使用损失频率来说明风险发生的经常性,利用损失价值来反映损失的程度,利用损失的波动性来反映损失的可预测性。

补充阅读

风险评估的数量指标

风险评估主要对以下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和衡量。

(1)损失概率。损失概率是指风险损失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际发生损失或预期发生损失的数量与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数量比值。40周岁的男性每千人的死亡概率为2人,即这一风险发生的概率为2‰。

(2)损失程度。损失程度是指标的物发生一次风险事故时的平均损失额度,它是发生损失金额按其概率进行加权而得出的平均数,或称损失金额的数学期望。通俗而言,即是一次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的绝对额。

(3)损失的变异性。损失的变异性即损失的波动程度,通常这种变异程度通过损失变量的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通常方差是指损失变量相对于损失幅度的偏离程度。方差越小,则损失变量与损失幅度的偏离就越小,风险就越小;反之,方差越大,损失变量与损失幅度之间的偏离就越大,风险就越大。在期望损失相同的情况下,两组观测值中方差较大的风险较大。

4.选择适用的风险管理对策

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分为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两大类型。风险控制是指针对可能诱发风险事故或导致损失蔓延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采取减少风险发生几率的预防措施和改变损失风险状况的减损措施,其核心是改变引起风险事故和扩大损失程度的条件。风险融资是通过事先的财务安排(包括理财规划)来运筹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其核心是将风险成本分摊在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并以转移风险的方式换取保险公司的保障,减少巨灾损失的冲击,稳定财务支出和生活水平。

5.实施、监控与调整风险管理计划

当个人或家庭确定了最合适的风险管理计划或技术后,接下来就将涉及如何实施的问题。假设某人认为自己的住宅需要购买保险,就可以直接到保险公司购买住宅保险,或者通过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机构购买相应的保险,并根据自己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合适的险种、免赔额、保单限额。如果认为某些风险可以自留,但需要一定的储蓄作为损失融资来源,他或她就必须按需要准备足够的储蓄存款。

在实施阶段,个人或家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已识别的风险,将多种风险管理技术相结合,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在购买住宅保险时,可以考虑安装灭火器、防盗门、报警器等风险控制技术,降低损失的发生概率和损失幅度,而保险公司可能根据这些控制措施给予保费折扣,从而可能使风险控制和保险等措施的总成本低于仅购买保险的保费支出,实现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多赢结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日新月异的世界,因此,即使我们当前已经购买了合适的保险,或者采取了其他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也有必要定期关注自身风险状况和承受能力的重大改变、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融资技术等。例如,在购买住宅保险之初,防火、防盗设施可能十分昂贵,而且保险公司不会根据个人的风险控制水平提供保费优惠,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保险经营水平的改善,风险控制设施的价格不断下降,保险公司也开始根据个人的风险控制投入给以不同程度的保费折扣,这样,原来的保险或风险管理计划就可能不再是最合适、最有效的,而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6.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进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原来制订的方案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适用,通过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可以发现新的风险,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方案;二是风险管理决策的正误,只有通过检查和评价才能确定,这也是提高风险管理绩效的重要环节;三是风险管理评价标准会不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由于评价标准是根据以往经验制定的,可能不适应新风险、新状况要求的情形,需要根据风险管理的实践不断修改风险评价的标准;四是通过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可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提高风险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风险管理单位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上述谈到的确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对策选择,以及实施、监控和调整、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六个主要的风险管理过程在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的(在时间上有所重叠,而且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计划执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家庭经济条件、家庭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需要不时地对原有安排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回顾和修改。

四、风险管理的技术

风险管理的技术主要有控制型和财务型两种方式。

(一)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的实质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或家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减轻损失的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主要表现为: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在事故发生时,采取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避免

避免是个人或家庭主动采取措施放弃原先承担的风险或者完全拒绝承担风险的行为。避免是有意识不让个人或家庭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避免是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为零。如某人因担心空难事故而拒绝乘坐飞机,从而避免了空难事故发生而给其带来的损失,就是典型的避免的风险管理方式。避免是各种风险控制方式中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消极的方式。

避免适用的情形主要包括:①发生频率高且损失程度比较大的特大风险;②损失频率虽不大,但损失后果严重,并且无法得到补偿的风险;③采用其他方法成本较高,且超过避免风险成本的情形。

避免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避免损失的发生,是一种最彻底、主动避免风险的办法,可以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当风险管理者预期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比较大,并且无法转移风险的时候,可以采取避免的方式,这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利用避免的方式管理的风险?

避免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它是个人或家庭面对损失的主动放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采取避免的方式管理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经济收益的机会,而且可能会面临着新的风险。如不坐飞机可以避免空难事故的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交通工具也是绝对安全的。事实上,还有一些风险是根本无法用避免的方式解决的,如地震等自然灾害。

2.预防

损失预防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而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这是事前的措施,即所谓“防患于未然”。如定期体检,虽不能消除患重大疾病的风险,但可得到医生的劝告或及早防治,因而可以减少发病的机会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风险预防的基本方法有工程物理法、人们行为法和规章制度法。工程物理法是预防的措施侧重于风险单位的物质因素,如防火结构的设计、机器的安全检查等。人们行为法则侧重于人员的行为教育,如实施职业安全教育、消防教育等。规章制度法侧重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手册、值班条例等。

补充阅读

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曾统计了55万起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 666起,轻伤48 334起,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或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起未产生人员伤害,29起造成人员轻伤,1起导致重伤或死亡。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子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转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有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碾死。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使用这种上皮带的方法已有数年之久。查阅四年病历(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的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海因里希的工业安全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的研究说明大多数的工业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即使一些工业伤害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因而,海因里希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论一样,把工业事故的责任归因于工人。从这种认识出发,海因里希进一步追究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认为人的缺点来源于遗传因素和人员成长的社会环境。

3.抑制

损失抑制是在损失发生时或之后为缩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它是处理风险的有效技术,如在住宅安装自动喷淋设备和火灾报警器等。

4.分散

分散风险管理单位是指将风险单位划分为若干数量少、体积小而且价值低的独立的单位,分散在不同的空间,以减少风险事故的损失程度。分散风险单位的目的是减少任何一次损失的发生所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通常所说的“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就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的风险管理方式,也指投资应配置于不同的领域,以避免风险的集中发生。

提示与说明

预防是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采取的措施,使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抑制则是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和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使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前者是可能性的降低,而后者则是实际损失的降低。

(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对风险的预测不可能绝对准确,而防范风险的各项措施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某些风险事故的损失后果是不可避免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是以提供基金的方式,降低发生损失的成本,即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财务安排,来解除事故发生后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困难和精神忧虑,为恢复生产、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等提供财务支持。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自留

自留风险是指对风险的自我承担,即个人或家庭自我承担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自留风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自留风险有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之分。通常在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程度低、损失在短期内可以预测以及最大损失不影响企业或单位财务稳定时采用自留风险的方法。自留风险的成本低,方便有效,可减少潜在损失,节省费用。但自留风险有时会因风险单位数量的限制或自我承受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其处理风险的效果,导致财务安排上的困难而失去作用。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哪些风险被我们主动或被动自留了?

2.转移

转移风险是指一些个人或家庭为避免承担损失,而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转移风险又有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和风险证券化三种方法。

(1)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风险是指单位、个人或家庭通过经济合同,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给另一些个人或家庭去承担;或人们可以利用合同的方式,将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的任何损失责任从合同一方当事人转移给另一方,如销售、建筑、运输合同和其他类似合同的免责规定和赔偿条款等。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就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而言,哪种风险最适合用保险的方式进行管理?

(2)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单位、个人或家庭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将其面临的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等转移给保险人,保险人则在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补偿或给付责任。保险作为风险转移的方式之一,有很多优越之处,是进行风险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风险证券化。传统的保险是一个风险汇聚过程,风险从各个风险承受主体通过保险合同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成为了风险池,汇聚了许许多多独立的风险。非保险合同转移方式一般是双边合同,风险从其中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现在,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风险转移方式,风险通过证券(股票或债券或衍生证券工具)从企业或保险公司转移并分散给金融市场千千万万个投资者。这种新型的风险转移方式被称为风险证券化。风险证券化指对于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发生的不确定,但在总体上具有某种确定的事件,将其作为保险标的,通过出售与之相对应的证券化的金融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分散这种风险的金融手段。风险证券化的种类主要有巨灾债券(catastrophe bond)、PCS期权(property claim service option)、巨灾互换(catastrophe swap)等。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选择哪一种方式最为合理,要根据风险的不同特性并结合行为主体本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定。尽管提到风险管理常常使人想到保险,但我们已经看到,保险只是风险管理诸多对策与手段之中的一个。事实上,最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案不能完全依赖保险,而是要根据个人或家庭面临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并加以规划安排,形成一个包括保险在内的风险管理技术组合,确保在保障程度一定时,风险管理费用最小;或在风险管理费用一定时,保障程度最高。

思考与讨论

风险管理与保险是什么关系?保险是否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

表1.1是对风险管理技术选择的总结。

表1.1 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